小楼听雨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究竟有没有救世主

文苑 2021-08-13 阅读 1.4万 回复 4
前些天过生日时,朋友大老远的给我送过来一本书——《遥远的救世主》。书的内容暂且不谈,我觉得这个书名比较有意思。 救世主,原是基督教徒对耶稣的称呼。《圣经》里的说法是,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为在伊甸园中偷食禁果,犯了罪,结果被逐出了伊甸园,这个“罪”就传给了我们。由于有了这个原罪,我们每个人的属灵生命就丢失了,成为一个失丧的人。人不能自己救自己,于是上帝就派他的儿子耶稣基督,降卑来到世上,寻找和拯救失丧的人。 我们无法确定《圣经》里的故事到底是传说还是真实的存在,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偶尔还是会思考一下这样的问题:在浩渺无穷的天地间,究竟有没有救世主呢?或者说谁才是我们的救世主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这个世界上是有救世主的,而且很多。 洪水、台风、地震,包括近两年来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新冠疫情,这些自然灾难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很多时候非人力能阻挡。可是每当这种危急时刻,总有那么一些人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和刚强的毅力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拯救这个世界,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是最平凡的人,却做出了最不平凡的举动,他们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英雄,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人民的救世主。 这么一说,好像救世主就在眼前,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和此书的书名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不禁想再问一次:在浩渺无穷的天地间,究竟有没有救世主?谁才是我们的救世主呢? 这次我找到了不同的答案,没有。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此书书名所言,遥远的救世主。遥远究竟有多远?如果遥不可及,那不还是等于没有吗? 遥远的救世主,是对我们个人而言。假如有一个人懒惰、自私、贪婪,十恶不赦,这样的人死后一定会下地狱。他唯有自救,他愿意为此做出好的改变,那么他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 再假如一个内心阴暗的人,生活中总是怀疑一切美好,质疑一切成功。这样的人生活肯定是一潭死水,每一天都是复制品,身心也会时刻忍受痛苦的煎熬。有谁来拯救他呢?还得是他自己。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定要守住心中的那份光与热,那样的你即便会被乌云笼罩,但身体里会拥有一把利剑,不需要期盼乌云的散去,它们早晚会被你刺穿。看不到太阳,我们就成为太阳,成不了太阳,我们就追着太阳。” 这个心理不太乐观的人,如果有一天能自觉意识到,要努力成为光芒万丈的太阳,并为之去努力争取和奋斗。那么他的精神面貌将会焕然一新,坚持下去,一定能拯救曾经萎靡不振的自己。 所以说,于我们个体而言,世上是没有救世主的,如果非要说有救世主,那只能是我们自己。 最后再举个浅显一些的例子。一个患有严重痛风的酒徒,千方百计的求取灵丹妙药,始终不能彻底治愈,他一定也会在心里祈求救世主的出现。但旁人都知道,他自己如果不愿意放下酒杯,神仙也救不了他。

回家随笔

文苑 2021-01-26 阅读 1.2万 回复 6
《回家随笔》时间是庚子年农历十二月,疫情仍在持续,朋友张训国打来电话说:“你要多加小心,注意防范,上冲这几天情况不太乐观,所有人都在做核酸检测。”那些天,我在鹭江打零工,所到之处都会听到这样的消息:1月15号之后回老家的都要被隔离。结果可想而知,几天时间,招工街上的行人就少了一半,海珠区的夜空变得暗淡下来,工厂提前放假,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提前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从来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如此的恐慌。后来被证实,那些让我们早些回家的消息都是谣言。谣言一旦散播,就会穿越千里。哥哥放假早些,他回家后,母亲一次又一次的叫哥哥给我打电话。电话接通了,我听见母亲问哥哥:“这是谁的电话?他是谁?”我吓了一跳,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母亲怎么不认得我了?我赶紧回答:“妈妈!我是文盼啊…”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母亲的声音就从电话里传来:“你赶紧回家吧,我们天门现在还好,听说外面疫情很严重,你不要只想着挣钱啊!”挂断电话,我手上的动作不由自主的慢了下来,归家的心是那么的急切!后来家里又打过好几次电话,我告诉母亲我在低风险地区,不用为我担心,现在全国防控工作都做得非常好,不要听信谣言。最后的这几天,我和朋友老刘一起在赶一批货。我有言在先,一定要和他把这批货做完才提回家的事。老刘也想家,但最后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就地过年。就地过年有很多优惠政策,他虽有遗憾也很欣慰。他提前给老人和孩子买了衣服鞋子,连同一颗思乡的心,寄回贵州老家。货做完了,我归家的心更加的急切。我打算只休息一天就坐车回去,老刘用他的厨艺为我送行。那天中午,我和老刘,还有黄师傅一起骑单车去广州图书馆。从图书馆出来后回鹭江的路上,老刘对我说:“你要是不回老家就好了,难得的长假,到时我们几个好朋友可以就近旅游一下,你有着那么多的诗情画意。”怎么能不回家呢?那是梦里最为熟悉的地方,有着最深的牵挂。我没有办法答应老刘这个请求。回家那天要起早床,我却怎么也难以入睡。于是把手机放在枕边,让歌声伴我入眠。手机里播放的是李莉演唱的歌曲《回家》: 回家!回家!沿着来时的路。回家!回家!循着亲人的牵挂。回家!回家!我是只流浪的燕子。回家!回家!思乡的脚步停不下。( 2021.01.19 写于回家途中。)

无题

文苑 2020-07-07 阅读 1.6万 回复 6

端午的美食记忆

文苑 2020-06-25 阅读 1.4万 回复 5
《端午的美食记忆》 鹭江的街头,多是忙碌的身影。五月,似乎又有些不同,空气中四处弥漫着粽子的香味,有些小店已经卖起了虾散。所见所闻,提醒我端午节的即将到来。 从一个卖粽子的小摊前经过,几个路人在买粽子,那熟悉的气味和乡音,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了童年故乡的端午。 老家天门,地处江汉平原,人们习惯把端午节叫作端阳节。上世纪90年代,能够浓重一点的节日太少,我对一年之中节日的期待,春节第一,端午其次,其原因自然是和吃食有关。 端午节最不可缺少就是粽子和虾散。 每当快到端午节时,母亲都提前准备好粽叶和糯米,用水浸泡。等一切准备好了,我们就围在木椅边包粽子。父母动作娴熟地把糯米往粽叶里灌,像变魔术似的,把一片片粽叶变成一个个精致小巧的三角形,带着诱人的味道。我们拿着粽叶坐在一旁,不断地摸索,终未成形,多年过去,记忆犹新。 虾散是我小时爱吃的。我对这个名字颇为不解,因有过好几种叫法,比如虾散,虾伞,哈散。虾散的形状为伞状,又似龙虾之身形,酥脆无比,一折即散,故“虾伞”和“虾散”都能叫得通。至于“哈散”,应该和虾散同义,我常听老人们把“虾子”叫作“哈子”。 记得每年过端午时,母亲都买回好多虾散放在家里。那时的村里,有几家做虾散的,村民一般都不像现在去集市上买现成的,而是直接去找做虾散的师傅提前预订。虾散可直接吃,可煮着吃,在特殊时期,还可以当作主食来吃。五月的菜地里是蔬菜最少的时节,粮食也不丰裕。父母从田间回来,常常是煮一锅虾散,方便快捷,又担心我们吃不饱,在锅里给我们放两个平时吃不到的鸡蛋。鸡蛋在那时是既熟悉又陌生,除了三月三,就只有端午节能吃上几回了。奇妙的很,家里年年喂鸡,却从不见鸡蛋,等到过节时,又似乎多的一下子吃不完。 或许是民以食为天,又或许是农村过端午时的娱乐本就不多,说到节日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美食。依稀记得在小学课本里学习过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但那时年幼的我们,只记住了一个屈原,只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其它的一概不知,就是知道了也不太懂。 两个月前,因为疫情我们被困在家里出不了门。刚一解封,母亲就在柜子里找出一小袋糯米,说要包粽子给我们吃。母亲满心欢喜地去摘粽叶,最后败兴而归,因为时节不对,粽叶的叶片还不太饱满。母亲对我们两弟兄说:“多少年了,没有在家过过一个端阳。”她的眼里满是失落。 又是一年粽飘香!在异乡的街头,在粽子氤氲的香气中,我的心飞回了故里。
《给眼睛放个假》 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自1992年设立,已经过去二十多个年头,以此呼吁国人爱惜自己的眼睛。但据我了解,知道这个节日的人并不多。 毫无疑问,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却也在无形之中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就从我们的眼睛开始。 在过去还不知电能源为何物的年月,人们天黑入睡,早起劳动,上帝给予的光,他们都巧妙而合理的利用。即便是工厂,也绝没有像现在这样昼夜不分的。后来家家户户通电了,电视机横空出世,我们的眼睛从青山绿水中转移到电视屏幕里,就很难再从屏幕前移开了。那时的我们,或许并不知道电视屏幕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后来我们外出打工,大多数工厂都没有正规的作息时间,通宵干活是常有的事。王十月在他的中篇小说《国家订单》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服装厂的小老板为了度过工厂的困难期,曾要求工人五天内不眠不休,连续通宵赶制一批订单,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发生。 一个人长时间在日光灯下熬夜,对眼睛的伤害是巨大的。时间久了,会造成一种假近视的感觉,即看什么都会感觉到模糊。这种症状在休息几天后会自行恢复。可见,眼睛是最不能忍受疲劳的 再后来,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融入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刻也离不得。 我们用电子产品办公、娱乐、看视频、玩游戏。 我们不分时间,在早晨,在黄昏,在深夜。 我们也不分场合,在吃饭时,走路时,商场里,公交车上,被窝里…… 总之,我们的眼睛刚刚从电视屏幕前移开,又被手机等电子产品吸引去了。现在的小孩,整天抱着手机或平板,爱不释手,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着实让人担忧。 世界之大,我们很难再静下心来看一眼身边的风景。我们的世界,都在手机网络里。我们的眼睛,每时每刻都在超负荷运转着。 我们喜欢节日的来临,因为节日到来就是我们放松身心的时候。那么,当我们眼睛的节日到来时,是不是也应该让眼睛放松一下呢!

一只特立独行的鸭

文苑 2020-06-04 阅读 1.4万 回复 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