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黎黎:没了“危&机”处理能力,企业还剩下什么?

2017-09-10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4万   回复 1
上周,有幸面见了某个集团的副总裁,结果人家张口闭口皆是:我们大公司,大公司如何如何......哎呀,真心感觉膈应的很!只是冷静下来一想,不禁毛骨悚然(这个词用在这里还是很恰当的,作为一个研究中国企业发展也有好几年的学者来说,还真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内心的感受!)!并不自觉的想起了前不久另外一家“大公司”在面对一件事情时的处理方式......
时间拉回到一个月前,一个在此公司中高层任职的朋友突然给我来电话,除了寒暄之外,还聊到了一件事情,我简单描述一下:
这家公司是做全屋家具定制的,近几年搭乘互联网的东风,在品牌打造上也是顺风顺水,全国各地加盟商有数千家。而我这位朋友所管理的就是扶持所有加盟商的区域事业部,原本一切都挺好,但石家庄的加盟商突然资金链断裂,员工工资发不出,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问他,他们公司是怎么看待和对待这件突发事件的!
他告诉我,公司只是让总公司的财务与加盟商的财务对接,加盟商所有的订单由总公司负责处理,所有的预付款走总公司的公帐,至于其他的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我又问他,现在加盟商情况如何?
他情绪低落的告诉我,员工工资发不出来,都在闹离职!
于是我又问他,你想过这个事情怎么办吗?
他沉默了许久,告诉我,还能咋办呢?决策都是公司来作,自己能咋办呢?
这似乎是最好的答案!在面对这样一起事件时,这家公司至少做出了反应,这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吧?!而作为主管领导,一切都顺着公司的思路和决策去走,这也没啥毛病,毕竟自己只是打一份工领一份工资罢了!
是的,“大公司”里应该都觉得这件事情这样处理挺好的了!
因为咱们现在的“大公司”,人员众多,组织结构明晰,天天强调着执行力,却已经没有人会对上级说真话,提有建设性的意见了;而作为上级,他们需要的是能坚定不移的执行自己思路的下属,什么“逆耳忠言”他们已经听不进去了!因为他们在潜意识里面觉得自己的公司是“大公司”,自己是“大公司”的管理者,牛的不行了!
可现实呢?我想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华为关于奖励员工说真话的那个新闻吧?!中国的企业现在真就缺乏这个!
再回到这个案例上来:
石家庄,曾经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河北省的省会!加盟桑资金链断裂、员工流失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这座城市里,简直无法想象!
是加盟商自己作的吗?当然有这个可能!是总公司对其扶持不够吗?显然不是!
想找原因,甭管主观的客观的,总是能找到一大堆!只是真正面对这样的状况时,最好的解决方案呢?却并没有人拿得出来!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从初创阶段,到成长阶段,再到品牌阶段,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是极其辛苦的。而在品牌阶段,对于有产品或技术的企业来说,自然不可避免的要走吸引加盟商加盟的路子。原因有二:其一是为了帮助企业迅速的回笼资金,保障企业的现金流和资金周转;其二是为了快速的扩张企业版图,从而确立行业地位。
那么回到上面的疑问:该品牌不能算是不响亮,全国各地的加盟店众多,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石家庄的危机,该怎么办呢?
在设立标题的时候,我已经将危机一分为二了!所以,是的!现在石家庄出现的状况看似是危,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危”上面已经表述了许多,这里不再多说。
“机”呢?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呢?
这个机会应该是对总公司来说的!说的直白一点,这几年来,该企业并没有得到特别大的发展,也就是说并没有进入到高速发展期,这对于一家已经经历了前面数个阶段的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当前家居定制行业市场容量逐年提升缓慢,而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原本作为家居定制行业领军品牌的他们已经错过了一个非常好的黄金时期。不过可能老天爷也是公平的,在这个时候,抛出了石家庄区域这个机会。
解决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
现在再去谈扶持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石家庄更需要的是一个接盘手。
而加盟商对于接盘手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并不是任何人投资进来他都愿意接受。这对于总公司是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品牌的提供者;第二、有系统化、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第三、能最快的让其摆脱困境。
所以可以以总公司的名义去跟石家庄加盟商谈后续合作的问题,一路绿灯开到底。以直营店(或者分公司)的定位来对石家庄加盟店进行帮助,甚至于可以由总公司代行管理运营之责。说的更细一点,就是财务由总公司掌握,员工的工资由总公司负责,等到石家庄正式步入正轨之后,再放手。
对于企业而言,加盟商更像是一个企业的门面,尤其是石家庄这种省会城市,需要也必须要有这样一个门面立在那里。而且在当前整个竞争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总公司对于加盟商这种毫不惜力的帮扶,在某种程度上会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而且还可以利用这样一次帮扶进行造势,告诉所有人:咱们不害怕面对问题,而且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做到了非常的人性化、人情味十足。(互联网时代造势绝对是一件相当简单的事情,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其实在古时候就有了“千金市骨”这样的典故: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为国君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别国的一户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千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这个典故里的故事虽然跟现在所遇到的情况略有不同,但其实就是一个道理:只要做足了文章,讲够了人情味,那些对家居定制感兴趣却还在观望的人,也就是潜在的加盟商客户,想必会望风而来。
对于总公司来说,付出的可能是万一,但收获的可能就是一万。
再回到石家庄区域这次出现的问题上,表面上看上去似乎是这一个区域的问题,实质上却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像中医里讲到的,手麻并不一定是手部出了问题,更大可能是肩部经络不通的原因。如果这次的问题不解决,可能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石家庄区域。
那么什么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先提几个问题吧:
1.石家庄现在有多少人口?其中城市人口有多少?
2.石家庄城市人均年收入水平多高?
3.石家庄2016年房地产行业买入数据多少?
4.石家庄区域内家居定制行业有多少家品牌?这些品牌年销售额多少?这些品牌在核心指标(如原材料、运营模式等)上与该企业品牌的区别?
5.石家庄城市人口的消费行为分析?
等等,等等......
这些问题应该没有人认真的去研究过,或许在大家的眼中都只关注着每个区域每个月要完成多少销售额,至于怎么达成目标那是区域经理的事情。但这些东西真的不重要吗?这些东西相当重要!
兵书上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就是粮草,对于任何一个市场来说,必须要深入的了解这个市场内的人口、消费习惯、消费水平、个人喜好、经济实力,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这样是不是可以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在同等人力、时间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更好的做到针对性?
企业一直在强调执行力,这本身是件好事。可是,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呢?决定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加科学、更加细致一些呢?一直在强调大数据,其实大数据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玩意,它就是在一点一点积累的过程中所做的总结分析。
而上面这些问题答案在哪呢?其实每个市级行政单位都有自己的统计局官网,每年年底都会有相关的统计数据,同时像艾瑞咨询、TalkingData等等平台都有相关的数据分析报告,再者还有度娘这位伟大的“女性”可以进行咨询。
综上所述:就是要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细致的分析,然后得出的结论能够更好的保障最后的结果。
针对石家庄区域这次出现的问题,最后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对于加盟商的用心度不够!
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每个月都有派出去区域经理进行扶持,去按照总公司要求的运营模式给加盟商套用。但这种做法也有自身非常大的缺陷:加盟商是否真的信任区域经理,区域经理是否有这个能力去解决加盟商更深层次的问题。
每个区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进店率差、成交率差等等问题。如果单纯的只是看每个月反馈的数据,根本无法发现实质性的原因。该差还是差,该走下坡路还是走下坡路,因为病根未除。
其实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性、差异化,所以面对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要求总公司能够更用心的去了解每一个区域内的各式各样的情况,比如上面所提到的那几个问题。如果直接管理者在对自己管辖区域内每一个城市的详细情况都能做到如数家珍,甚至比该区域内的加盟商更加的了解,那解决问题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了。
像现在,每个月月初加盟商来总公司开会,都是针对反馈的数据来进行分析(而有些问题根本无法用数据量化),这并没有做到对症下药,自然没办法解决那些有切实要求的加盟商的问题。可能在开会的时候,有些加盟商会觉得分析有道理,似乎懂了。但是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其实是很可怕的,说的狠一点,就是总公司并没有真正站在加盟商的立场去为加盟商考虑过。因为这种分析是笼统的,没有针对性的。
每个区域都是在动态变化中的,不能每次都等问题出现了再去找解决方法,这样实在是太被动。应该学会站在加盟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跟他们沟通,把自己放在那个区域,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提供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该怎么制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未来可能是五年,也可能是十年,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更宽广的视野、更加敏锐的思维能力。
案例说完了,最后的结果是我这位朋友并没有按照我给他的建议去向更高层的领导反应,导致石家庄加盟店关张大吉!着实可惜!
回到标题上来,这家企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具备“危机”处理能力的,或许他们压根没想过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严重的不良影响!
或许是我的嘴真的开光了,这一个月来全国的很多加盟商开始人心浮动,区域经理的工作不好做了,加盟店的业绩也是直线下滑!而他们现在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真是可惜、可悲、可叹!
写了这么多,现在可以回答标题的提问了:
没有了“危&机”处理能力,企业还剩下什么?
没有“危机”处理能力,意味着企业面对“危”时无法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自然无法发现“机”之所在。也意味着企业进入了“单行道”(上令下达),而不是“闭环”(下意上闻),员工开始了“撞钟”的职业生涯。当然也意味着企业高层进入了“信息闭塞”的时代,从而开始张口闭口“我们大公司”,试想一下,这样的企业,还剩下什么呢?呵呵......

  • 回复1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21

2017-09-10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