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食物——喜团

2012-06-05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5万   回复 21


在我的故乡,汤圆叫作喜团。不只是煮着吃,而且蒸着吃,蒸汤圆叫做蒸喜团。喜团,可以理解,团圆喜乐。我的故乡对“团”字,还有别的叫法,称女儿为“团子”,不说有几个女儿,而是说有几个“团子”。作何解释,至今也不明白。而还奇怪的是,故乡家家户户都制作汤圆,元宵节那天却并不吃。吃喜团,在农村,并不是个稀罕物,但是蒸喜团不同,平常日子里不会有,它的制作程序非常麻烦,只是哪家新媳妇生了孩子,娘家人“送祝米”那天才会吃到。一颗米也没送,为何叫“送祝米”呢?真有趣!恐怕是过去穷,女儿在婆家生了孩子,娘家没东西送,背一袋米祝贺,这样衍生来的也未可知。生活条件慢慢改善了,送祝米,娘家人挑着一担摇窝(孩子睡的小床),摇窝里摆着送给产妇的营养品和孩子一年四季的里外衣服。行人往往看到这样满满的挑着一担,后面还跟着一长队奶奶大婶,手里牵着孩子,胳膊上款着篮子,篮子里装着布料鸡蛋的,就知道,这是娘家人送祝米去的,少不得要吃蒸喜团。娘家人到了,婆家自是倾其所有的招待。那时候,送祝米的酒席是三样,先是蒸喜团,然后四盘两碗,最后是重头戏十大碗。喜团要趁热吃,刚刚出锅的蒸喜团是连着蒸笼一起放在桌子上的,揭开笼盖,热气和着糯米的清香味儿四散开来,往客人们的鼻子里钻。一个个喜团雪白玲珑,晶莹剔透,灵灵醒醒卧在白净的纱布上,且好看。夹一个喜团,在主人事先摆下的碟子里蘸一点糖,温软甜糯。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不知何为糕点的乡村,对于孩子来说,蒸喜团真是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的好吃食。蒸喜团,看似平常,但做起来很繁琐,很要技巧。小的时候,见过爷爷奶奶制作喜团。泡糯米,磨糯米,吊浆,要几日功夫,很费事的。而这蒸喜团,恰到好处的绵软,又能夹得起来,蒸的时候还不能粘在纱布上,恐怕不仅仅是费事,而更要技术。所以,我说这喜团是诚意的象征,是婆家人对娘家人的一片感激之情,也是平常日子里不做的原因。多少年了,这蒸喜团,就像卧在蒸笼里一样卧在我的心底,实在想的时候,就跟身边人说起这蒸喜团的故事,但是他们不信,说汤圆哪有这样用来蒸着吃的?那么软,一夹不会成两半掉落而难堪吗?只好哑口无言,因为我不能马上蒸给他们看,也讲不出这蒸喜团的一二典故,只能是自己默默的如此理解:故乡有蒸鱼蒸肉蒸菜的习俗,将汤圆用来蒸上,家有喜事的时候当作一道点心款待客人,是顺理成章,触类旁通的事情。我说的这么诱人,其实也只是上小学时随奶奶送过一回祝米,吃过一次蒸喜团。也就是这一次,就再也没有忘了这蒸喜团。日日想,天天念,我知道,今生是吃不到了。因为我的故乡,这一习俗早如云烟飘散了。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送祝米再也不挑了,以车代步。再也不吃蒸喜团了,嫌麻烦。十大碗也不只是十碗了,成了十多碗。
  • 回复21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绿柳依依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3

2012-06-05

粉丝 2

2012-06-05

粉丝 10

2012-06-05

粉丝 3

2012-06-05

粉丝 41

2012-06-05

粉丝 4

2012-06-05

粉丝 2

2012-06-06

粉丝 2

2012-06-06

粉丝 2

2012-06-06

粉丝 2

2012-06-06

粉丝 2

2012-06-06

粉丝 1180

2012-06-06

粉丝 5

2012-06-09

粉丝 4

2012-06-11

粉丝 2

2012-06-12

粉丝 2

2012-06-12

粉丝 2

2012-06-12

粉丝 2

2012-06-12

粉丝 2

2012-06-12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