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妥协

2012-06-20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5万   回复 9


最近读王安忆的讲稿,是她在大学里教授的文学课程,大约散漫的叙述,因为面对不同的群体,有的是香港大学的学生,也有复旦大学及某中学夏令营的临时讲稿。 王安忆不同于于华、阎连科等六零后作家,她出生于五十年代,是文学的老牌。面对六零后的异军突起,在文坛上的受宠,王安忆们显得是过气了。 她们真正当红的时代已然过去,中国的文坛在刮过知青文学、伤痕文学一阵又一阵风之后,写实主义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为此,王安忆也是怨气,相比于张爱玲的不妥协,王安忆是妥协的,一切好商量,比较容忍。 其实文学就是忍耐的过程,如果把这比喻为事业。 试想你在报上发表文章,得适应编辑的口味吧?你想混进主流文学,你得对那些下三赖的八股文章妥协低头吧?其实,文学就是低头的过程。 像李白那样,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属于你的永远是关闭的大门,吃闭门羹。 张爱玲就是个例子。她因不能忍受四十年代黑、蓝两色单调的服装,上海作协那解放文学的浪潮,从此偃旗息鼓,远走香港,直至逃亡美国。 王安忆是能够忍的,她被划定伤痕文学的作家,作品写的是农村插队生活。直到八十年代旧上海十里洋场的“大上海”热,才使她浮出水面,登上了时代这张旧船票。《长恨歌》使她成为上海的代言,成为张爱玲的活化石。 从此,销声匿迹。除了《富萍》现代无声无息的描述,另外一部《天香》史戏,很难找准自己时代感的定位了。老作家王蒙开始写回忆录了,王安忆似乎更悠着来,用她自己的话说,尽管不满,还是擅长妥协中生活。 天堂有路你不走,那么你就下地狱。在文学这个舞台上,果真如此。 我讨厌那些所谓的禅理散文,九十年代曾经迷漫了大半个中国。这股从台湾刮来的风,动不动就佛教公案,千篇一律,泛滥成灾,那些小品文也成了八股,公式化,一段故事,一个哲理,没有过渡,单纯的就事议事。把哲理搬进散文,成为新散文的写法,人人成了萨特、黑格尔、叔本华。 那样的日子里,我们如何能咽下文学这口气?你不妥协,就是死亡。 我们不妥协市场,不妥协庸俗,不妥协流行。不为五斗米折腰,至少我们有自己固定的职业,养得起自己和我们的文字。 有些人去写故事了,还沾沾自喜道,谁有能力卖文挣钱? 我不卖文,文章不是商品,更无定价和标签。它是精神的耕耘,是来自大地与信仰交织一起的。我们凭兴趣写,随心所欲。 于华对这个世界不满,原因不能从兴趣出发;阎连科不满,也同样出在读者这张王牌上;王安忆更不满,她处于时代的大后方被挤出时代的前沿。看着六零后大肆渲染现代化说教,动不动就卡夫卡、马尔克斯,相比,王安忆显得镇静,她以故事情节的罗列与之区分,尽管一再强调写小说没有规律可循,是个体的,却也从字缝里看到了隐瞒。毕竟,文字出版后就是商品,是被贴上标签卖出去的。 那所谓的序中言,被谁强制,自己无心整理之类的话,是吊读者的胃口,被认为是一种矫情。倘若如此,发表干嘛,不如村头充当茅厕用纸也罢。 别有情绪,在文学历史时代的长河中,白帆点点,我们只是过客。 用过客的眼看文学,心里坦然,输也是一种美。 2012.6.20
  • 回复9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宋词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98

2012-06-21

粉丝 10

2012-06-21

粉丝 2

2012-06-21

粉丝 2

2012-06-21

粉丝 98

2012-06-21

粉丝 2

2012-06-21

粉丝 4

2012-06-21

粉丝 3

2012-06-22

粉丝 2

2012-06-25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