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江出狱了,你能帮他在天门找份工作吗??
笔者有幸与张二江先生见过面,略知一二:其实,他每次去丹江口都是应老朋友、老部下之邀而前往,还有一次是因盛情难却,专程赶赴参加某人孩儿的婚礼,毕竟是故地难忘。
张二江先生这多年来,阅尽沧桑,悟透人生,在做人方面十分低调,待人谦逊而和善。自出狱后虽然生活来源一无所有(目前对此类人员待遇没有任何政策),可以说是“三无”人员(无工资、无社保、无福利),但他从不向上面提要求,不给任何领导找麻烦,而是自食其力,靠亲戚朋友暂时接济,主要靠写文讲学挣点稿费,尚能养活自己。至于有人说他在狱中就有100万的收入,纯属无稽之谈。
张二江先生在国学研究和著书立说方面非常严谨,对自己作品的要求十分苛刻,在狱中出了四部书,还有四部尚待出版。比如张二江先生所著《白话兵经——孙子兵法注译》,有网友对此提出疑问:“以一个门外汉的水平,只花二年的时间工夫,就对准确理解孙子兵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难以置信。”
其实,学术就是学术,不容掺杂任何虚假和之外的东西。张二江先生之所以在国学经典的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得益于他古汉语的较高素养和训诂学的深厚基础,绝非一日之功。文革后参加高考的学生中,他在历史系77、78级两个年级的古汉语免修考试中,以高分取得第一名。 训诂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它是汉文古籍释读术,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可以说它是基础中的基础。界内人提到训诂学,许多人会望而却步、望尘莫及,因为太难,也太苦了。
张二江先生在古文字训诂方面,力求直接绍继乾嘉学派开创的务实科学的优良传统,在注译古代典籍时颇多发明和创见。他全面地考证分析了《孙子兵法》中有争议的文字,与现代有些作者所注译的《孙子兵法》有所不同,从而纠正了不少自古以来对《孙子兵法》望文生义的解释,为人们准确理解孙子的思想提供了最新的、非常有益的帮助,是一部鲜见的《孙子兵法》文字疏正方面的力作。
张二江先生的另一部著作《白话书经》,出版社的评价是:“《书经》是指被儒家奉为五经之一的《尚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籍之一。《白话书经》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的著作。我们认为,此书在对《尚书》原义的解释上,作出了具有突破性的贡献,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整理国故”运动以来,在《尚书》的解释上最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之一,是一部罕见的学术力作。"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玉德院长认为:“《白话书经》是研究《尚书》的一部最新学术成果,一部富有创新性的力作。作者有很扎实的文字训诂、文义疏释的基础,对《尚书》原义进行辨识考证,又将全书译成白话,使得《尚书》这一最难读的经书成为雅俗共赏的好书。”
“而现在存世的经书解释性著作,都是历史上的大家所作,一般认为其义已明,但《白话尚书》的作者不迷信,经过深入比较研究,他认为包括《尚书》在内,经籍的再解释几乎还是一块猫眼处.女地。基于这种认识,作者遂细致全面地、几乎一字不漏地解释了这部经典。这也是需要学术功力的,从著者引用的书目看,著者阅读了使用了几乎所有《尚书》解释方面的古代、近代著作,在反复比较中,采用他认为合乎史实、合乎科学、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合乎常识、合乎语境的解释,而他认为前人解释不对或不清楚的,都下以己意,并用证据证明己意的有根据。没有扎实的古文、历史和各方面的知识,这是做不到的。”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工真教授这样评价:“以《白话书经》为例,从《尧典》的第一句开始,作者就以众多的证据说明:孔颖达疏对“曰若稽古”的解释不正确。从这句文字的解释开始,作者在每篇中都有很多证据较为充分的与先儒不同的解释,使得上下文之义更加明确,更加合乎逻辑、合乎文理、合乎情理、合乎科学、合乎史实。这不能用偶然发现、灵机一动来解释,任何人,不可能没有根据地解释经籍;也不能用有意标新立异来解释,作者所引用的证据,基本上是对先儒所作解释的融会贯通。由此看来,作者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更好读、更接近原义的经籍,而且为我们开启了一座经籍解释的“富矿”。
说实在的,笔者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准。能出这样的成果,需要埋头学问、不计功利的精神。能够做这件事的人可能不只张二江先生一人,但能像他这样埋头于经籍的解释、逐字逐句辩证识认、加以贯通的学者,如今实不多见。正因为著者具有不迷信前贤的识见,具有对古代经籍作再解释的知识,又有沉下心来研究相关资料、吸收各家之长的耐心,不放过任何有疑问之处,所以能够写成这样一本在经籍再解释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书。
张二江先生潜心于经籍的再解释工作,不趋时、不媚俗、不存哗众取宠之心,其治学的精神是可贵的,在时下风气浮躁的学术界,更显得可贵。我以为这也是对学术研究的一项贡献。我断定这样的作者写作的这类著作,肯定会比在世面上流行的那些浮浅媚俗之作有更强的生命力,也必将会获得更多的读者。
笔者也有这样的感慨:训诂学领域不是无大家,而是太少了,令人忧虑的是,训诂学领域是否后继有人?现在的青年学子们能否象先哲们一样,爱上它,坐得住,下苦功,顶得住窗外的尘嚣,耐得住窗内的寂寞。
所以笔者粗得张二江先生研究要旨有三条:一是要有功力,二是要静下心来,三是要端正态度。如他在即将出版的《恭读论语》前言中所述:
“用怎样的态度读《论语》?这样的问题,就如同问用怎样的态度读《圣经》、《古兰经》、佛经一样。我的态度是:要取像一个信徒读《圣经》那样的态度来恭读《论语》”;“我这样说,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几经迷茫,我相信,只有孔子之道,才是能够使现代中国人成其为中国人的至正大道。我仍感到我这个困而后学的人,找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和求道之志的归宿。朝闻道,夕死可矣。我确信,中国人还是要做中国人,中国人和西方人、中东人、印度人一样,有自己的至圣至灵的圣人,在人类数千年各自摸索而文明起来的漫漫长程中,最大的幸事之一,是曾经出现了孔子这一圆融的圣贤。他以宗教创立者的情怀,以对人类心灵终极关怀的情怀、以人文初觉而无所不至的情怀,以其本人的伟大而又平易的人格,为人类的和睦相处、人人各遂其生,立起了所谓的人极”;“所以,我细读《论语》的态度,不是虚的,也不是持中的,更不是人为将孔子降至诸子高度而去面对孔子的;而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但我有这点自觉:虽然我的恭读仍基本上是认知的思想活动,但我也能时时切己体察,从人同此性的体认的层面,去理解孔子的教诲”。
总之,对张二江先生来说,功过藵贬任评说,是非曲直独自扛;不计较过去的得失,但珍惜未来的耕耘;人生短暂,逝者如斯,在浩如烟海的华夏文明的优秀典籍中,寻找自已的精神归宿。
笔者体察到,张二江先生并没有活在别人的眼中,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并借诗以自勉:
将进酒,莫迟疑, 倾听沧桑变幻的黄钟大吕, 观竹简,舞剑器, 见先哲雄风和才子灵气, 与星月同辉的, 是智者的思绪。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