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今日头版:陆羽文章如何做?——天门与湖州的“对话”

2021-03-25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1.8万   回复 5
茶,是商品,也是文化。
我省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茶圣陆羽、茶马古道、东方茶港等茶文化符号和遗存,让产自湖北的茶叶,自带一种时间的流韵、人文的况味。
然而,湖北茶在品牌知名度、品质美誉度、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与先进省份相比,尚有差距。如何发掘茶文化、讲好茶故事、振兴茶产业,让荆楚茶香飘四海,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报今起推出“传承茶文化 振兴茶产业”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茶,以一片片叶子,流淌于中华文化的长河,滋味绵长。
天门与湖州,因茶结缘。出生于湖北天门的唐代茶学家陆羽,因在浙江湖州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得名“茶圣”。天门和湖州也因陆羽,分别被誉为“茶圣故里”和“茶经故里”。
天门著名的景点陆羽故园内,一座高耸的陆羽雕像矗立其中,他的目光投向远方;千里之外的湖州陆羽阁,身负盛名的“陆羽”也深深凝视着遥远的故土。
目光交汇,思绪万千。面对陆羽留下的茶文化遗产,两个“故里”间有怎样的对话?
同打“故里”牌,发展有差距
陆羽自小被遗弃,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收养,竟陵就是现在的天门市。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智积把婴儿抱回寺中,以《易》占得“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陆,取名羽,字鸿渐。
陆羽因《茶经》而称圣,天门育鸿渐而成名。在天门,陆羽可谓家喻户晓。天门山有一处“陆羽井”,一处“土锅”,相传都是陆羽取水烹茶的地方;在西塔寺附近,还有一处“文学泉”,另有“陆鸿渐煎茶碑”。陆羽大道、陆羽广场、陆羽故园、鸿渐路……打开手机地图,随处可见与“陆羽”有关的地名。“茶圣故里”,也成为天门的名片之一。
深知茶文化的重要性,多年来,天门致力于打“陆羽牌”——
在茶文化的学术挖掘上,天门走在全国前列。1983年,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研究会成立,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从事陆羽研究的社会团体。7年后,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才正式成立。
在茶事活动上,天门也做了不少事。2003年,成功举办陆羽诞辰1270周年暨首届湖北国际茶文化节;2009年,组织成立“陆羽茶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2015年,举办中国(天门)陆羽国际茶文化节,同期举办国际茶道邀请赛……
多年来,天门和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交流密切。双方举办的茶事活动,都会邀请对方参加。3月上旬,听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要来采访,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西廷爽快答应。“听到天门亲切得很!”
然而,同样是打“陆羽牌”,天门无论是知名度,还是产业发展,与湖州都还有一些差距。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石艾发记得,有一次,某电视台播放了一段介绍陆羽生平的访谈,受访的日本学者就将陆羽的出生地误认为是浙江湖州。“湖州是陆羽去世的地方,天门才是他的第一故乡。”石艾发第一时间联系组委会和电视台,请他们作了更正说明,还邀请他们到天门寻访茶圣居迹。
提到陆羽,只知湖州不知天门的尴尬,并不鲜见,而产业的发展更是相距甚远。
放眼湖州,在陆羽文化滋养下的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20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为42.14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52.8亿元。湖州茶产业以占全省12%的茶园面积、7%的茶叶产量,贡献了浙江21%的茶叶产值,位居全省第一。湖州培育了安吉白茶、长兴紫笋、莫干黄芽、三癸雨芽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安吉白茶品牌影响力最强,连续11年跻身全国十强,产值占湖州茶产业的半壁江山。
反观天门,从古至今并不是以一个产茶著称的地方,受制于“先天不足”的地理条件,当地很少有人种茶,缺少规模茶园。现在,天门也开始种植茶叶,但规模不大,虽有“季儿茶”“竟陵红”等本地茶叶品牌,但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同打“陆羽牌”,两地茶产业、茶文化发展为何有差距?我们应该向湖州学什么?
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之道
“首先,差在一个融字上。”陆羽国际集团董事长严建红致力于推广陆羽茶文化,他认为,天门茶文化起步早,但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而湖州恰恰做好了这篇“融文章”。
在天门,只要提起陆羽,当地人一定会推荐去茶经楼看看。
茶经楼坐落于陆羽故园,是天门陆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楼高53.85米,共九层,为仿唐式风格建筑,是我国目前体量最大的茶文化博物馆之一。每当夜幕降临,茶经楼灯光亮起,与西湖灯光带交相辉映,韵味十足。
近年来,天门市高度重视“茶文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古雁桥、龙盖寺(西塔寺)、东冈草堂等与陆羽有关的遗迹,天门正将陆羽文化的深厚内涵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中,力争让陆羽历史遗迹串珠成链,打造特色景区。目前,茶经楼所在的茶圣故里园正在申报国家4A级景区。
然而,不少游客在游玩过后,往往觉得是公园而非“故园”:大部分景点仅停留在描述文字和建筑上,欠缺实质内容。
天门人坦言:缺少产业支撑的茶文化,总有些“底气不足”。
湖州历来有种茶的历史,汉朝时期,茶已经传播到浙江一带了。3月9日,我们来到了湖州最负盛名的茶文化历史遗迹——顾渚山。这里峰峦叠嶂,茂林修竹,大唐贡茶院坐落于此。一千二百多年前,在陆羽的举荐下,当地的金沙泉和紫笋茶在唐朝成为贡品,这里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皇家贡茶院。直到如今,茶叶依然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
湖州人普遍有一个共识:光有文化不行,只有产业也不够,一杯茶,只有注入文化,才是有滋味的茶。
在这一思路引导下,湖州大做“融文章”——
“向前一步,拜!”走上陆羽阁,我们正好碰到了一年一度的祭拜茶圣礼。如今,这里虽然没有了“龙袱包茶、银瓶装水”的进贡盛景,但陆羽与大唐贡茶院,早已成了顾渚村、水口镇乃至整个长兴县的旅游名片。贡茶院的山脚下,崛起了一个贡茶养生小镇,随处可见一群群“银发族”漫步其间,他们大部分来自上海,到这里租所民宿休闲养老。
2020年,湖州整合茶文化资源,推出“生态湖州”文化茶旅线路,以安吉白茶、紫笋茶、莫干黄芽等产业带为线索,串联起辖内安吉、长兴、德清、吴兴等地。
陆羽撰写《茶经》的妙西镇,正以“西塞山隐地,清丽禅茶园”为总体定位,打造生态文化型旅游度假小镇。徒步霞幕山古道,感受当年陆羽走过的千山万水,再泡上一壶霞峰云雾,发思古之幽情,多么享受!目前,妙西已经实现了14个村A级景区全覆盖。
在“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安吉县,一产正“接二(产业)连三(产业)”。帐篷客酒店等落户溪龙万亩白茶园,使农业旅游结合密切,游客不断;茶农们不仅在茶叶品牌包装上动足脑筋,做强旅游产品,还主动开起了“茶家乐”;影视产业每年为安吉带来500万的追星族……
行走湖州,以安吉白茶为代表的湖州茶产业步入跨越式发展的轨道,茶文化、茶工艺、茶食品、茶旅游等产业链蓬勃兴起,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超过70亿元。
植入“知茶、爱茶、饮茶、奉茶”基因
一走进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好客的茶农就端来一杯热腾腾的安吉白茶。特别之处是,茶杯是一个精美的保温杯,杯身上印着宣传语“历史从这里开始,安吉白茶从这里飘香”,仔细再看,茶农自家的茶叶品牌、商标名称、品鉴热线也一应俱全。“今后你就用这个杯子喝茶吧,顺便给打个广告!”走时,茶农仍不忘叮嘱。
当地人告诉我们,每逢远方客人过来,几乎都能收到这样的杯子,是待客礼节,更是品牌推广。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曾在报告文学《一片叶子的重量》中记录了他的难忘经历:在安吉采访半个多月,回去时几十个保温杯塞满了行李箱。
一个茶杯里,装着当地茶农浓浓的市场意识。提及此,张西廷讲了一个故事,令人深思。几年前,研究会一行人赴天门考察,中午时分进一家餐馆就餐,老板赶紧上茶,所有人喝了一口后,面面相觑——“茶圣故里”天门招待客人竟然不是茶,而是大米焙炒后煮成的焌米茶。
采访中,这样的反差,时常让我们感慨不已。
行走湖州,最直观的感受是,茶文化的推广已深深渗透进这片土地。早在2014年,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每年“谷雨”之日为湖州市“全民饮茶日”,营造“知茶、爱茶、饮茶、奉茶”的氛围。
“以立法的形式高规格推进全民饮茶,在天门乃至湖北难以想像。”湖北省茶产业协会副会长李云说。
(节选)
【后记】
陆羽到老,都没有回到天门。但“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的诗句,道尽了他对故土的魂牵梦绕。
如果茶圣能够“穿越”,回到当下的故里,一定会感到欣慰:家乡的土地上,连片茶园升腾起浓浓绿意;大街小巷,悠悠茶香开始沁人心脾。
2021年天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响亮提出:打造1万亩精品茶园。
1万亩多吗?与湖州比,不多;与全省其他地区比,也不多;但与过去的自己相比,却迈出了一大步。这是行动的一大步,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大步。
由于地理条件、种植传统、历史积淀等原因,天门与湖州的茶产业基础不同,不能简单类比,亦不能照搬其发展模式,但湖州人的人文情怀、格局视野、开拓精神和市场意识等,值得好好揣摩、借鉴。
按照规划,天门市将强化产业支撑,重点打造茶文化旅游区、茶基地体验区、茶产品交易区,逐步把天门建成中国茶文化展示中心和中国茶产品交易中心。
“1”只是开始,我们期待,“茶圣故里”演绎出更多接“二”连“三”、“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的融合故事。
湖北日报  原文链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ad/content/202103/25/content_88717.html
  • 回复5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3

2021-03-26

粉丝 10

2021-03-26
:湖北虽是产茶大省,那也是在恩施、宜昌等有山之地,江汉平原的名片是“鱼米之乡”
2021-03-26
:@遥远的天边 我们可以在那边建立生产基地嘛。有茶拿的出手再加上陆羽招牌,还是大有作为的。
2021-03-26

粉丝 9

2021-03-26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