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庆:胡周嘎的周裁缝(奖励6元)

2022-03-11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1.8万   回复 17
(胡市老街的宝善寺)
(胡市老街的宝善寺)
(胡市老街的房子 供销社大食堂  卖锅盔的地方)
(胡市老街的房子 供销社大食堂 卖锅盔的地方)
族谱
族谱
周裁缝用过的剪子和尺
周裁缝用过的剪子和尺
(1990年,周德庆夫妇与儿子、孙子在一起,左一为周德庆 )
(1990年,周德庆夫妇与儿子、孙子在一起,左一为周德庆 )
(周家老屋  2022年春节拍摄)
(周家老屋 2022年春节拍摄)
(周家全家福,前排坐着为周德庆夫妇)
(周家全家福,前排坐着为周德庆夫妇)
1.胡周溯源
天门有个胡市镇,镇上有个胡市村,村里有个胡周湾(嘎)。
一个家族撑起一个村落,小镇以胡姓命名,相传与清朝的一胡姓拔贡老爷告老还乡在此修建商铺命名胡家店子有关。如今,村里除了少量胡姓人家,周姓是一大姓。周姓主要分布在胡市村的三个湾(小队),西周湾、上周湾、胡周湾。西周湾和上周湾整个村子的人都姓周,胡周湾的胡姓和周姓各占一半。早先时,姓周的还有一个东周湾, 因人口逐渐减少,村子搬迁合并而消失。
后人寻根胡周湾周姓的最早出现,在口传的线索当中,听起来颇有传奇色彩。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富家小姐准备和心上人私奔。小姐的阁楼位于湖边,两人约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心上人在阁楼下用船接应小姐一起逃走。
夜晚时分,月亮果然被乌云遮住,湖面弥漫一层厚纱,雾茫茫的一片看不清湖面。
小姐隐隐约约看见阁楼附近湖面有一只船。这是穷家小伙周答语的船,周答语打鱼为生,以船为家,日夜漂泊在湖里,年方二十未婚配。
小姐紧张又欣喜,以为是心上人的船来了,用双手捂成喇叭状,小声对着小船喊,相公,相公。许久,不见船上回音。小姐稍稍提高嗓门又喊:“相公相公,我喊你,你怎么不答语?你答语答语啊。”
周答语听见楼上的人喊答语,以为是在叫自己,连忙把船划到阁楼下方。
小姐用绳子把珠宝细软一一吊下来放在船上,周答语在下面接应,不由分说,将财物照单全收。第一次看见如此多的金银财宝,他激动不已,不吭一声地接完珠宝,又帮小姐顺着绳子滑到船上。
天太黑,雾又大,小姐没多看他的脸,紧张得不敢多说,一句“别做声,快划!”周答语使出浑身力气向黑夜深处拼命地划去,不知划了多久,也不知划了多远,小姐困在船上睡着了,周答语也累的筋疲力竭,实在划不动了,不知不觉也睡着了。
清晨,小姐醒来一看,船上睡着的周答语,皮肤黝黑,头上稀疏的几根头发,还长着一头癞瘊子,看起来奇丑无比,这分明不是自己的心上人。
知道自己上错了船,珠宝都在船上,可恨那负心的相公,小姐望着空旷的河面,又气又急又无处可逃。
漂泊的船停靠在一岸边。小姐饿了,趁周答语还没醒来,开始笨手笨脚地做早饭,一边煮粥,一边寻思如何逃离周答语。
放在船头的铁锅正咪咕地冒热气。小姐抬头一看,发现岸边一颗大树上倒挂一条毒蛇,蛇伸着信子,嘴里吐出的唾液正好滴在锅里。
小姐心里一惊,马上镇定了下来,这下可好,我何不借此机会除掉周答语,拿回我的珠宝。
做好早饭,小姐喊周答语起来吃饭。划了一夜的周答语没有多想,起来抹抹脸,端起碗呼呲呼呲连扒两碗。
哪知,周答语刚下肚不久,蛇毒的毒性发作,他浑身热辣,心里烧灼的慌,使劲地左抠右挠都无济于事,情急之下,周答语从船上一个猛子扎入水里不见了。
小姐站在船边,看见周答语许久没上来,紧张的心里些许揣摩,这下,他怕是死定了,我终于可以拿回我的珠宝了。
小姐不知道周答语湖边长大,风里出雨里没,常在水里泡,跳冰棍,扎个猛子不算啥,比谁憋气的时间长,不用担心被淹死。
突然,不远处水面钻出一个人来,一只手举着一条鱼,一只手扑打着水面,朝着小姐游过来。
是周答语!如蛇蜕壳重生,一头乌黑的头发,白俊的脸庞,满头癞痢的周答语不见了,眼前分明是一个青头白脸的英俊小伙。
小姐又惊又喜,思忖自己私奔不成,却遇周答语,唯不成是天意?从此芳心暗许,带着珠宝与周答语在东周湾安家,生儿育女。
周答语在东周湾地带繁衍后代,人丁兴旺,家族兴盛,扩展衍变出西周湾、上周湾等村落。
若干年后,西周湾逐渐发展至耕田不够养活那么多的人口。
一周姓后人被生活所迫,带着妻儿,挑着一担篾筐,准备逃荒谋生。出发前,夫妻说定,到底逃到哪里落脚,看篾筐绳子啥时候断了,就在哪里安家。
男子篾筐一头装着坛罐家什,一头挑着幼小的儿子。行至现胡周湾地界时,箩筐的一根绳子突然断裂,箩筐里的孩子掉了出来。夫妻俩无比诧异,一副崭新的箩筐绳子,走了不到4里地,怎么会刀切似的齐整整断掉?他们不相信这儿就是落脚地,于是停下来,接好绳子,继续赶路。刚走不远,接好的绳子又断了。夫妻二人面面相觑,感到不可思议,才走不远,绳子一断再断,一定是老天爷暗示我们留在此地不要远逃。
夫妻俩决定留下来,给当地的胡姓人家打工为生。
也许是上苍多眷顾,让人颇为奇怪的是,夫妻俩及后人生的儿子多,且多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周姓后代子孙满堂,生生不息,形成现在的胡周湾,口头说惯了的胡周嘎。
村里一辈又一辈人流传,“胡家发财,周家发人”。说的是当时的胡姓人家做生意的多,多生女儿,而周姓人家多为穷苦百姓,生儿子的多。无法究其原因,难道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穷生儿,富生女”么。不论迷信还是科学,现在不难发现,仍然还真像有这么回事。

2.兵役之灾
周德庆1919年在胡周湾出生时,已是胡市周姓族谱第31世。
据族谱记载,周德庆祖父第29世周文发生三子:长子周和春、次子周贵春、三子周长春。长子周和春头脑灵活,曾沿用商号“周兴泰”,在胡市街上做日杂生意。次子周贵春生一子周德芳,三子周长春生二子,长子周德庆,幼子周生香,兄弟俩年龄相差17岁。
周德庆号宇娃,为了让儿子更容易养活,农村人常给男孩取个女孩名,宇娃女娃。
家境富裕,从小生活没受多少苦的周德庆,上私塾时间不长却聪慧敏学,十二三岁跟着父亲学裁缝。
1937年,18岁的周德庆受父母之命,和邻村的宋氏女子成亲,结婚不久,遇上国军128师的部队抓壮丁。当时国军政策是三丁选二,二丁选一,每个家里只留一个儿子。弟弟周生香的出生,给周家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战乱的时局让周家难以承受的兵役之灾。
兵荒马乱的年代,被抓的壮丁多饿死、病死或被虐致死,少有活下来的。为了不被抓壮丁,有人甚至砍掉自己食指,没有了食指,扣不了枪机就不会被抓。穷人无钱贿赂办理兵役的人员,千方百计躲避抓丁。官兵白天抓不到,就在晚上去抓,抓不到本人,就把壮丁的亲戚父母关起来。
周德庆第一次被抓壮丁逃跑没成,很快被抓回部队。
第二次被抓又逃跑。官兵上家里搜人无果,就把家族的亲戚全抓起来,声称交出壮丁才同意放人。藏在亲戚家的周德庆不得不再次跟随回到部队。
临走前,周德庆把妻子托付给应城一户无儿无女的老年夫妇家,交给老夫妇一笔钱,算是给妻子的生活费。他交代老人,等我当兵回来,就来接妻子回家,若是自己当兵牺牲,没有回来,就当她是你们的女儿,为你们养老送终。此去凶多吉少,周德庆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
抓来的壮丁补入部队,依然有人想办法不断逃亡。官兵看他个头不高,眉清目秀,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干活踏实,倒也没多为难他。这让他有了可乘之机,第三次又偷偷逃了出来。
周德庆第三次逃跑被抓住,按规矩是要杀头的。家里不得不卖掉田产,到处托人找关系求情,送大洋,送大米,找来胡市街上的孙崇发等有名望有身份的乡绅担保,才免除杀头之罪。
从1937年到1942年五年间,周德庆被国军抓,被地方TF抓,被日军追打,一直在逃亡,一直在摆脱被抓被打的命运,家里为此没少花钱打点。
如此几番折腾,原本还算殷实的一点家底差不多被耗尽了。
周德庆只得老老实实地回到部队。
在部队,周德庆头脑灵活,人缘关系好,当上一个类似班长的小头目,随地方匪军驻扎在一个村子。因没有得到及时通风报信,傍晚,村子被侵华日军前后围住。
眼看一场战斗即将打响。周德庆和一群人躲在一个屋里,人群中一阵惊慌,弹药缺乏,枪支不够,怎么办?是逃还是在屋里等?
周德庆提出,躲在屋里不是被枪打死就是被烧死,逃出去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一拼逃出去,还有一线活的机会。
一群人决定一起逃出去。
周德庆捏紧拳头在心中大吼一声,大门打开,说时迟那时快,周德庆第一个如离弦之箭冲出门外,后面跟着一群人四处奔跑逃命。门外的日本士兵还没反应过来,来不及扫射,举起刺刀向逃跑的人乱戳。周德庆的裤子被日军刺刀刺破,顾不上屁股头流着血拼命跑。
眼看遇上一水沟,这是平时周德庆平时不可能跨过的。此刻,求生的本能让周德庆不知从哪生出一股力量,如猛虎一般,一跃而起,跳过一丈多宽的水沟,一直向前跑。
古有刘备跃马檀溪,不过是演义,人在绝境,爆发出的能量无比惊人,连自己都不相信。
跨过水沟,就是一片芦苇滩。芦苇被收割后留下一些桩子,平常走路稍不小心脚就被芦苇桩戳得青疼直叫。周德庆此时哪管桩子不桩子,奔跑过程中,鞋底被戳破了,几根锋利的桩子穿进脚底,他顾不到疼,只管跑的快,跑的远。不知跑了多久,实在跑不动了,四周望望,不见日本人的身影,才停了下来。
逃命要紧,顾不了疼。这时周德庆感到脚底一股钻心的疼痛,他抬起脚底,发现脚板心大大小小的芦苇签已变得血肉模糊。
汈汊湖的芦苇滩,湖水泛绿散发腥味。周德庆在齐大腿深的水里泡了三天三夜,又饿有冷,几乎快要撑不住了。
一个卖鱼的老人,发现芦苇滩里藏着的周德庆,连忙脱下自己的外袍披在他身上,将卖鱼换来的食物给他吃,周德庆才捡回一命。
命是保住了,但因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留下了血丝虫的病根,小腿经常溃烂红肿,时有发作,累治不愈,乡里人称牛火腿或粗腿子病。
1945年,周德庆再次从部队逃出来,凭着小时候学过缝纫手艺,在武汉一被服厂当帮工,做些搬货、踩缝纫机、修缝纫机之类的杂活。一年后,抗日战争结束,胡市抓壮丁的局势有所放松,周德庆带着在被服厂留存的一些布匹回到胡市。
还没有人进入打赏大厅,快来打赏吧
  • 回复17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开心猫 最后回复于 2022-03-14

粉丝 1372

2022-03-11
:4.神眼裁缝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结婚拥有三大件是很值得骄傲的事。人们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裁缝一行很吃香,日不晒,雨不淋,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收入比种田强,还体面。腿有残疾的人,家里穷一点的孩子都想学裁缝手艺,女孩子学个裁缝,还可以找个好婆家。
周德庆跟着父亲学手艺,早期当学徒时候很辛苦,从划线、缝纫、、喷水、熨烫、裁剪,反反复复学和练,凭着勤劳、聪明和悟性高,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成为胡市街上的裁剪能手和缝纫行家。
1955年国家搞公私合营,胡市镇搞集体经济,把街上分散的裁缝集中到镇上手工联社的缝纫社,周德庆成为技术骨干,成为吃商品粮户口的人。裁缝裁缝,裁是关键,缝在其次。他专门负责裁剪,剪好了交给别人缝纫。
1962年缝纫社精减下放,周德庆放弃商品粮户口,主动选择下放回胡市村里。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周德庆相信,有了安身立命的手艺,回到农村有粮食吃,即使遭遇灾荒,也能养活家人,有碗饭吃。
不久,村里小队搞承包,周德庆一年交40元给大队,算工分,分口粮,多劳多得,余下的归己。
这是周德庆家里光景最好的时候,日子过得比常人家滋润。当别的家里只有腌菜和鲊辣巴子止筷子,他经常买来活鱼喂养在水缸里,每个星期熬一次大骨头汤。这时期的周德庆被村里人戏称为“新地主”。
70年代,天门开展农业学大寨,村里又成立缝纫社,相当于现在的村办企业,打铁的,碾米的,打豆腐的手艺人都收归集体,人们给大队干活,村委会按照各小组手艺人的贡献,按比例给手艺人所属小队拨钱,小队据此记工分。大队指派一名会计,到缝纫社管账。
虽然收账是会计的事,但整个缝纫社由周德庆一个人负责,专司裁剪,五六个人专门做衣服,旁人不能插手,顾客只认周裁缝。
7月底的农忙时节,周德庆参加小队早稻抢收和晚稻抢插的农活,因身体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村里安排他在禾场打磙、赶谷。农闲时,在缝纫社做衣服。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村办企业解散,个体户开始兴起,此时周德庆年事已高,裁缝行业衰落,情景大不如从前。
面对个人与时代命运的交错,周德庆留下一声叹息:搞得动的时候,兴搞集体,搞不动的时候,兴单干,唉。
一把剪子剪半边街,周德庆有一双过人的眼睛。多年实践经验,多年苦练功夫,使眼耳都有了功夫,成为当年人们称赞的神眼裁缝。
当客人拿着布料还没进门,他一边做着手中的活,一边用余光观察客人,是挺胸还是含胸,是平肩还是溜肩,是否有高低肩,是厚背还是薄背。客人的特征在心中早已有了数,衣不差寸,木不差分,他的眼睛可以精准到一分。
他怕客人不放心,怕客人说自己不认真,依然取下脖子上的皮尺,装着在客人身上测量衣长、臂长、胸宽、臀围,口里说着“挺胸,站直、伸开双手。”眼神如X光透视身体的关键点,尺随手走,一边量,一边写,一边与客人沟通,询问有没有特殊的要求,以求在裁剪时,更好地做到与客人的要求和体型吻合。
划粉按量好的尺寸画上记号,用手指刮平布料,哪些部位该放开点,哪些部位该收缩些,哪些布料缩水性大或小,他了然在心。
弯铁剪子剪下去毫不犹豫,嘎吱嘎吱的声音听起来顺畅悦耳。经他做出来的衣服,修饰体型缺陷,穿着舒适又好看。久而久之,街上的人们称他神眼裁缝。
即便到了老年,他仍有着过人的好眼力。
女儿说,有一次,年过古稀的伯伯在堂屋里吃饭,隔着禾场,他能看清三四十米开外的草垛里,不知谁家的鸡把蛋下在草里面,村里一个叫金枝的女人从草垛旁边走过,弯腰把蛋捡走了。
那时没有电熨斗,周德庆的鼻子和耳朵就是温度测控仪。他凭着鼻子嗅出温度,熨斗由柴炭火烧热,从炭炉上拿下熨斗竖着,然后用手尖蘸些水珠快速弹散在熨斗底部,耳朵听水珠在熨斗底部发出“哧溜、哧溜”的声音,判断温度是否合适。然后根据不同的布料选择不同的温度来熨烫整形。
周德庆总为客人精打细算,把多余的边角料利用起来做个口袋内衬或破色做个领子,即使多下来的细碎边角料,他帮人收拾好,告诉别人积攒下来糊鞋壳子、鞋垫子。
街上的裁缝那么多,周德庆的细心热情,人们愿意舍近求远找他做衣服。
有一年,儿子周四六去龙骨湖那边的新民村走嘎嘎,在摆渡船上听见旁边的两人打招呼。
“你今天过河来做么事?”
“到胡市街上找姓周的女娃老头做裤子。”
“跑这么远做条裤子,新民村的裁缝做不好?”
“周嘎老头的裤子做的真不一样,裤缝直溜哒,笔挺哒,我们那边蛮多人都是找他做衣服。”
听见有人夸自己的伯伯,儿子心里美滋滋的,在去嘎嘎的路上一路兴高采烈一蹦一跳。
村里有习俗,女儿出嫁,男方要拿出一笔钱买好各样布料给女孩子做新衣服,做齐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不同花型换洗的衣服,相当于现在的彩礼,这是一笔大业务。
嫁衣上的一针一线就似一生一世,马虎不得。女孩子的母亲点名,指定要去周德庆的裁缝铺做嫁衣。
单、夹、棉、丝、纱都缝制得好,锁边、镶嵌、接缝、包扣、盘扣襻等,周德庆都有绝技。
那个年头,一个女人相信,遇上一个好裁缝,就像遇上一个对的人。
师傅带徒弟是手艺人的行规。周德庆对徒弟要求非常严格。学的是手艺,练的是品德、心性,若是有徒弟沉不下心来,耐不住寂寞,裁缝师傅的尺子,不仅量体裁衣,还是责罚的戒尺。
大女儿想姑当徒弟,无意间对着店铺外来来往往的行人多瞄了一会,“啪”一声,周德庆一把尺子冷不丁打过来,头皮被打出血印。女儿摸着头,眼泪在眼眶打转。女儿中午心情不好,赌气不吃饭。不吃?越不吃越打,打得女儿心里一点幻想都打没。
亦师亦父,周德庆一点不心软,从此女儿不敢在伯伯面前耍脾气。
女儿跟随父亲学手艺,周德庆没有给她额外关照,反而把重活、难活、好料子布都交给她做。女儿聪明好学,没有辜负伯伯的期望,进步很快,没多久,成为独挡一面的师傅。
有钱没钱,做件新衣服过年。那时人们不兴买衣服,平时也不怎么做衣服,只有到了年关腊月时,除了要准备各式各样吃的年货,家家户户都要做新衣服。再穷的家庭,也要给孩子做一件新罩衣遮住旧衣。
这是裁缝生意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忙碌辛苦的时候,手艺和口碑好的周德庆比别人更忙。
请裁缝到家里做新衣服,叫“上工”。周德庆是掌门师傅,年关店铺的布料堆的老高,分不开身,上工的活经常分给女儿完成。
提前几天,东家到街上裁缝铺约好日子。时日一到,东家来抬缝纫机,搬熨斗等家什。缝纫机不轻,机头和机架子把扁担尖子压得一起一伏弯弯悠悠。想姑上门,有时候一个人,有时候带个小徒弟。
孩子们高兴的不得了,奔走相告,裁缝来哪家做衣服啦。一窝孩子,量了老大,量老二量老三。孩子的母亲在一旁不停说,放长点,还放长点,一件要穿三年的新衣服,让农村的孩子们从没合身过。
缝纫机一踩,哒哒哒的节奏欢快起来,缝纫针像啄米的鸡飞快地上上下下,手中的布料行云流水般时而向前,时而转弯。
裁、剪、缝、烫,哪一步都马虎不得。东家招待,热情有加,除了吃饭,忙的没有时间上厕所。早上出去,晚上回来,衣服多的时候做两三天才做完。
终于到了试衣服的时候,孩子们高兴、调皮又老实等在旁边。新布料混着缝纫机机油的味道,好闻。想姑为孩子们拉拉衣身,扯扯袖子,翻翻领子,手无意间碰触到孩子的下巴,引起孩子痒痒的,暖暖的笑。
做完了这家赶下家,年味就这样一天天近了、浓了。
都说教会徒弟,饿了师傅。周德庆不以为然,教会徒弟,师傅饿死,只能说明师傅不行,不是真正的师傅。
熨烫衣服,徒弟们起初以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他教徒弟,衣服的品质从一块布摊平在裁剪台上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确定了。把一块薄薄的雪纺面料的经纱和纬纱,整理成垂直方向摊平,要有耐心、还得有精准的眼力。若是上下两层布的纱向摆的不一致,裁出的衣片,穿在身上,下摆会长短不齐,衣身东翘西歪。裤缝一条缝扭向前面,一条缝扭向后面,这就是残次品,谈不上美感。
他教熨烫整,细分有推、拔、归,不是什么高大上,其实是基础工艺,你以为是三个动作,实际是一个动作:往外推和往里推。推的过程中,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这三个指节靠手掌处要磨出茧,功夫才会成。归,是归拢形成球面,和收胸省的作用一样。拨,是拔开形成双曲面,和收腰省的作用也一样。区别在于一个看见形状的同时看见省缝,一个只看见了形状,别的什么都看不见。
“等你的手变得和我一样的时候,你就能做到”。周德庆伸出右手,徒弟们发现他右手大拇指上的鼓包和厚厚的老茧。那是长期握剪刀剪布磨出来的岁月印记。
“要天天练,,慢慢练,不怕烫、不怕痛,练得熨斗的温度与布的料性温柔的合一了,左右手也合一了,烫工就练成了。”
周德庆前前后后收了9个徒弟,几年间相处,成为彼此亲近的人。几年后,徒弟成为别人的师傅,其中2个徒弟凭着精湛的裁缝手艺,在80年代到广州打工,从给人做衣服,发展为服装厂老板,生意一直做的不错。
能够带出优秀的徒弟,是师傅的骄傲,能够成为师傅的高徒,是徒弟们的荣幸。
徒弟和师傅的相互成就,周德庆由衷地感到欣慰。
话说回来,再高的水平,再好的师傅,也有遇上挑剔的顾客。
有一次,胡市卫生院的一个女人来到周德庆裁缝铺,一会歪头翻开上衣荷包,一会扭腰揪出裤子荷包指指点点,看这,看那,这搞的像个么候,是个么样子。
好好好,恁那脱下来,我重新弄,弄到你满意为止。周德庆满脸笑意。
算了,小问题,我今天还有事,我就想看看你怎么回我,女人觉得没趣,讪讪离开。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大多数顾客都好,文教卫生系统的顾客不太好打交道,挑剔多一些。周德庆总结一句。
周德庆虽然不喜欢文教卫生系统的顾客,结果,三个儿女亲家就有两个与文教卫有关。
大女婿出生在胡市镇一个很有名望的中医世家,其父亲医术精湛,是镇上的名医。女婿后来子承父业,学医有成。
儿媳妇的父亲是镇上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曾负责胡市地方誌的编纂工作。
周德庆口头上说不喜欢文教卫生系统的顾客,与两个亲家也少有交流,但在内心深处,对他们还是非常认可,在周德庆眼里,他们也是凭一技之长安身立命的“手艺人。”
二女婿的父亲是名瓦匠。三个亲家,周德庆与瓦匠亲家最投缘,两人在一起喝酒聊天,亲如兄弟。
5.江湖朋友
周德庆不仅有超高的裁缝手艺,更有超好的人缘和口碑。
一条不太长的胡市老街,窄窄的街道,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人们习惯分为上街和下街。街道两旁,布满可拆卸的木板门面屋,理发铺、杂货铺、裁缝铺、五金店---以及连门头都没有的小店,路上的行人不慌不忙,碰到熟人打上几句招呼,街上的小孩跑来跑去,不知不觉,就长高了,长大了,然后离开老街,跑远了。
周德庆的裁缝铺位于老街的中心地段。
手艺人自有手艺人的苦与乐,有不成文的江湖行规在遵循。
胡市街上一户打豆腐的人家来裁缝铺做崴包,那种四角吊在十字架上,人不停地摇转四角过滤豆汁的豆腐包。准备开票时,周德庆突然问身边上小学的儿子,
“六儿,崴包的崴字怎么写?”
儿子一脸懵,怎么写?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问,“就那种一摇一摇的,摇包?”
“对,摇包,就写摇包。”开完票,父子同时满意地笑了。
几天后,豆腐铺的人来拿这摇包。父亲收完钱,等人走后,儿子问:“做个摇的东西,只缝四个边,咋会收这么多钱?”
周德庆告诉儿子,手艺人之间有行规,你看,街上有许多做手艺的,给别的手艺人做东西,希望拿去赚大钱用的,价格当然就贵些。我在街上找白铁匠涂师傅做一个浆刮子,价钱就比做其他的物品贵多了,用手艺人的行话叫“起彩”。这是对手艺人的一种祝福,也是手艺人相互之间的一种尊重。
裁缝铺的浆刮子早期用过竹片,长条形,后来用白铁做成三角形,刮浆时更薄,更均匀。
街上裁缝那么多,手艺人更乐于来周德庆的铺子,抽一支烟,聊上几句。
周德庆方方面面的朋友多,别人是朋友多了路好走,而周德庆是路好走了朋友多。在众人眼里属于那种撒的开,收的拢的人。
他为人坦荡,乐善助人,一副热心快肠,不与人计较得失,不图回报,恰是越不图回报,别人越记住他的好。
田里黄豆收割后,黄豆卖钱,还用来换豆腐香干子做菜。周德庆给这个提袋黄豆,早稻收割了,给那个提点新米。这些农产品对镇上的市民户来说都是稀罕之物。
街上供销社、食品的关系户来做衣服,周德庆把他们当作生意场上的朋友,尽量少收钱,甚至不收钱。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顿肉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方圆十多里,只有胡市镇食品每天杀一头猪供应市场。即便有钱,柒角捌分钱一斤的猪肉,你都得起五更在食品门前排队才能买到,更不必说猪肝、排骨这样的稀有货了。
不管买什么,周德庆只需提前一天给食品的人打个招呼。第二天早上,柜台的人就给他留好,只等他派人来取。
儿子要吃锅盔,周德庆把一两粮票,三分钱递给儿子自个去买,他心里明白,这点钱只能买半个锅盔,一个大锅盔二两,半个锅盔一两,把一个大锅盔中间竖切了卖。
儿子乐颠乐颠地跑到供销社的大食堂。柜台收钱卖签的人和取锅盔的位置隔着一段较远的距离,先买好签,卖锅盔的人接过他手里的锅盔签,笑盈盈地说:“你自己拿”,周四六听他这么说,不好意思拿了1个大锅盔。
“拿两个。”嗯,周四六以为自己听错了,“拿两个。”卖锅盔的人又重复一遍。
周四六一只手拿起锅盔就啃,太烫,等一下,再吃一口。另一只手抱着芝麻飘香,底焦里软的1个锅盔,飞快地跑回家。
锅盔岔着吃,别家的孩子只能干看着,望着流口水。
直到现在,只要说起天门锅盔,周四六难掩心中兴奋,忍不住舌尖幻觉重生,每次回胡市必定买上十几个锅盔带回武汉。
家里喂猪,周德庆妻子到食品收潲水。与人热乎打完招呼,妻子心照不宣地把潲水提回家,总能隔三差五地在里面捞起一小块腰花、延贴、猪骨头。这是与周德庆熟识的红案师傅有意丢在桶里尚好的食材,清洗烹调后又是一顿美味。
到食品卖猪,过秤的胡伯也是周德庆要好的关系户。只见他拍拍猪肚,口里询问着猪出栏前恐怕喂了十几斤饲料。过完秤,实际除几斤皮意思意思。看上去差不多大小的猪,周德庆总能比别人卖个好价钱。
胡市街上镇农具厂的工人们得知周德庆家里的钥匙掉了,进不了门。你传我,我传他,家门口一下子来了七八个工人,围着一把铜锁叽叽喳喳,你一句我一句,好生热闹,像发生什么大事一样。完事后照样一番吃喝,好不快活。
门是怎么开的,我忘了,可那阵势,把周裁缝的事当事,把小事当大事的阵势,至今都忘不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周四六依然记得清晰。
周德庆不仅有众多的江湖朋友、酒肉兄弟,下至村里干部,上到镇政府公职人员也有很深的交情。
村里的干部时常来家里蹭饭蹭酒。想姑说,那时的村支书是常客,不知道来家里吃了多少回。村里的贫协主任常在家和伯伯喝酒,边喝酒,边说起村里小学差老师,读了初中的小女儿周还贵在家务农,能当民办老师求之不得,一顿酒,促成小女儿如愿当上小学老师。
1979年周德庆儿子考上大学时,公社领导一张姓文书特意送来一只英雄钢笔和一个精致的红色塑料封皮的笔记本以示祝贺。
2022-03-11
 6.乐善豁达
早上九百九,晚上一条(tia三声)手,是挂在他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周德庆性情豁达,每天爱喝点小酒。
有事没事,周德庆的那些哥们都喜欢到他的裁缝铺坐坐。
有一次,周德庆的钱包掉了,正好被一个叫严大牛的哥们捡到,严和另几个哥们一合计,打算开个玩笑敲他一餐。严大牛说,今天请老周和大家畅饮一顿。酒桌上,一群人推杯换盏喝的那种快活,只有一起喝过的才懂。
付完钱,哥们拿出变瘪的钱包还给周德庆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请客的不是老严,而是自己。
微醺之间,他呵呵一笑,拉着哥们的手,甩出一句“早上九百九,晚上一条手,钱是身外之物,快活就好。”
有一天,周德庆喝醉了,夜晚要小解,迷迷糊糊拿起棉靴当夜壶,到第二天清醒后,才知道闹出笑话。
酒一口口喝下去,就像回家脱去一件件束缚的衣服,让生活的辛苦一扫而光,让每一个辛苦的日子变得充盈、坚韧,让人变得真实、热烈、坦荡,周德庆喜欢这种感觉。
周德庆生性豪爽,对亲朋好友总是有求必应。在自己生活并不富裕的时期,村里哪家有了困难,只要找他开口,他肯定是尽其所能帮助他们。
人们知道他的秉性,亲戚中的舅爷爷、舅伯和那些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来家里登门求援是常有的事。
胡周湾北边的一位老人家里失火,一场大火把家里差不多烧光,周德庆把自己的衣服清理一大包赶紧送到老人家里。
平时家里有点好菜也喊村里隔壁三家的人来尝尝鲜。
周德庆对一般朋友尚能慷慨解囊,对周家亲人更是关怀备至。
堂侄周新中的父亲死的早,日子过得拮据。周新中19岁结婚成家,周德庆为侄子当家主持办酒席,遇到困难时,周德庆差钱给钱,差米给米,差柴火给柴火,只为把侄子的婚事办的圆满一些。
周新中生下儿子后,家里开销不够,刚出嫁的女儿手里存有一点压荷包的钱,周德庆要女儿借给侄子应急,女儿很不乐意,但拧不过父亲的主意借给了周新中。一年后,女儿要临产了,向父亲提出还钱一事,结果遭到他一阵狠狠的责骂:我怎么养了你这个六亲不认的女儿----
堂弟周德芳家里有五个孩子,家大口阔非常贫穷,一年辛苦劳作下来,家里还是村里最大的“超支户”,年底不仅分不到红利,反而要超支兑现给小队。过年时,家里买不起像样的年货,周德庆买好三斤肉送到堂弟家,让他们在过年时能够吃上一顿肉。周德芳的母亲过世时,周德庆前前后后帮忙主持丧事,并且亲自掏钱买好棺木,将婶娘下葬。
7.勤劳俭朴
辛苦讨得快活吃,是周德庆挂在嘴边的另一句口头禅
上半年活少不觉得累,到下半年是裁缝师傅最辛苦的时候。下半年做新衣的多,做棉衣的多,棉衣的工序复杂,格外费时。
经常点灯熬夜,师徒呵欠连天。借着一盏煤油灯昏黄的灯光,深夜只听见剪布的咔咔声和脚踩缝纫机的叽叽声。
有时灯花烧成结,灯焰跳跃,黑烟把灯罩熏黑,弯腰低眉的周德庆,起身用针拨去灯花,灯焰恢复,照亮寒冬深夜。
做到半夜,抵挡不了瞌睡的袭击,老年的周德庆甚至靠吞麻黄素提神。
每到除夕,儿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穿上了新衣,别人家的鞭炮声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心里那个着急,跟猫抓似的。周德庆不回来,除夕不开饭。每年的团年饭,周德庆都是村里最后吃的一家。
做裁缝要么一直站着,要么一直坐着,腰酸背痛屁股疼。当见到客人来取衣服满意的笑容,看着客人试穿新衣裳乘兴离去的背影,周德庆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稍微清闲的时候,周德庆喊来一些哥们在店铺支个煤油炉子买点下酒菜搭平伙,以此缓解一阵平日的辛劳。
除了喝酒,周德庆爱抽烟,一角五分钱一包的大公鸡香烟一抽十几年。
只有通过辛苦劳作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这个理念,不可懒惰,要勤奋上进。没有至理名言的精深,有的只是简单和朴实,周德庆践行了一生。
木匠家里无板凳,裁缝身上无新衣。周德庆做裁缝多年,舍得吃,舍得喝,却舍不得给自己多做一身新衣,也很少给家里人做新衣。
女儿成年后,给他买了一双3元的新尼龙袜。过了半年,尼龙袜还没穿,女儿问为什么不穿,周德庆回答,在家爱好,出门无新。
在他的影响下,家人都不大讲究穿戴,用节俭和理解坚守着一份温暖浓厚的亲情。
 8.薪火传承
岁月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迈进八十年代。
1979年,周四六考上大学,成为胡市村第一个大学生,消息传遍十里八乡,成为周德庆六十岁的最好礼物。儿子是周德庆44岁时生,老来得子着实令人喜悦,不过,周德庆没有过分溺爱娇宠,反而从小严加管教。
儿子小时候顽皮,与他人打架,被打输了哭回家,本以为会得到大人的一阵安抚。周德庆不问缘由,对儿子一阵呵斥。儿子委屈,争辩道:是他先动手打的我,是他的错,你怎么要吼我?
“他怎么只打你,他怎么不打别人,他怎么不打我,你坐在屋里他打了你,我把他的屋都掀掉!”有理无理,周德庆总是先说儿子的错。
儿子委屈的抹去眼泪,冲出屋往龙骨湖那边跑去。周德庆口中一边骂着儿子,回头一边要弟弟周生香赶紧追过去,怕儿子冲动做出傻事来。周德庆对儿女的爱从不用言语表达,而是更加严苛的管教。
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穿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市场上出现了成品服装,机械化和批量生产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人们用便宜的价格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衣服。受到冲击的裁缝行业不知不觉日渐衰落,不复辉煌。
周德庆的裁缝铺变成缩在巷子的屋檐下,一个用塑料搭成的小棚子。为老年人做做衣服,或缝缝补补。周德庆明显感到,靠一把裁缝剪子为生的年代过去了。
周德庆年纪大了,早年的辛勤劳作使他曾经得过肺结核病,染上哮喘白天黑夜时咳时停。每天清晨起床时咳嗽起来像颠簸箕,旁边家人看了心里跟着难受。
缝纫机也老了,早该换了。
83年儿子大学毕业,分配至沙市一中职学校教书。看见父亲那台破旧的缝纫机,周四六7月到学校报道后,9月开学时第一次领了两个月的工资正好90元,他用这笔钱给父亲买了一台新缝纫机送回胡市,那天周德庆高兴的像个孩子。
1986年儿媳将要生产,周四六讲起自己的三个小学同学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周德庆在心里打鼓,你这么多同学生的都是儿子,天下恐怕没有这么好的事,难道你也生儿子不成?此话一语击中儿子内心,默契的父子俩想法完全一致。明明期望生儿子,又担心不是,降低期望值,才能降低失望值,周德庆给自己心里先搭建了一个台阶。
当得知儿媳生下儿子,周德庆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孙子取名周PH,周家有后,周德庆父子倍有面子。
添了孙子后,晚年很少出门的周德庆,乐滋滋地提出要来沙市儿子家玩几天,不顾年老体衰,腿脚不便,哪怕路途辛苦也要来。玩是借口,看孙子是真。他不放心,他要亲眼看看孙子的小鸡鸡,怕儿子哄自己开心。
周德庆抱着孙子,在沙发上嘚嘚逗得正起劲,一时忘了搁在沙发扶手上烟灰缸的香烟,没想到燃着的烟头把儿子新买的皮革沙发烧了一个大洞。沙发是儿子儿媳攒了好久的钱才买回来,是家里值钱的家当。儿媳心疼的不行,儿子不顾心疼连忙打圆场说,不要紧,不要紧。
1988年,周德庆大病一场造成心肺衰竭,在胡市卫生院,儿子与族亲兄弟轮流照料看护,用尽医院的氧气终于抢救过来。病愈后,身体虚弱的他终于放下了操持一生的剪刀。老夫妻俩在家开一小卖部为生。
1993年周德庆安详离逝,享年74岁。
17年后,2010年老伴方氏因病去世,享年86岁。
许多年后,周四六在胡市街上,遇见熟人聊起父亲。
在儿子心里,父亲做了一生裁缝,一生历经磨难,有太多的辛酸苦辣,但他活得通透达观,是一个内心强大,一个不简单的人,自己活到父亲的那个岁数,也难以达到父亲的那个境界。
深知父亲的熟人说:“你的父亲一辈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不知做了多少为人铺路搭桥的好事,从不求回报。人在做,天在看,你学有所成,生活幸福,就是上苍对你父亲最好的回报。你的父亲没有留给你多少钱财,他一生的为人修行就是留给你的宝贵资产。”
9.乡愁老屋
2022年春节,周四六再次回到胡市老屋。
1981年修建的老屋已经40年,从外墙看,与周边的房屋明显不属一个年代。南面外墙一角已经缺了几块砖,走进老屋,里面堆满柴火,厨房灶台上方的瓦缺了一个大窟窿,也许今年明年就会垮塌。
岁月在墙面剥落,过去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姆妈小时候叫我六儿,长大结婚了还叫六儿,我都不好意思。现在想听,再也听不到了。站在破旧的老屋前,周四六喃喃自语。
我准备今年把房子破了的地方修一下,叔父老了,老得感觉眼睛都快睁不开。
我不会回来住,还有没有修的必要?周四六问。
要修一下,过年过节你们回来看看老屋,就像看见伯伯他们。
周四六把老屋的照片传到周家微信群,今年已71岁的周想姑无限感慨留言:我想念老屋,想念老父亲,老母亲,那时的家是多么温暖,想想现在的自己,也快老成伯伯姆妈的样子,慢慢活成儿女孙子们的回忆。
晚上,周四六与远在新加坡的儿子视频。
疫情当前,与儿子已近3年没聚,每天隔空看着孙女调皮玩耍,问这问那讨得那边孙女嗲嗲地叫一声爷爷,这边大声应一句“哎哎”,心里一阵醉人的暖暖。
聊完孙女聊疫情,几句话就过渡到催生的话题。受过高等教育,却传统到骨子里的周四六嘴里说生男生女一个样,内心还是希望儿子二胎生个孙子。生女儿不是不好,只是族谱里没有名字,一儿一女凑个好字更好。
儿子回以嗯嗯。
周四六与儿子最后讲起了周家老屋,讲起叔父86岁了,身体硬朗,还种着五六亩田。
讲昨晚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怎么在老屋的那个猪屋里,看到猪屋顶上歇有好多种小鸟,我喊姆妈,这可以做盘菜么?
我明明听到姆妈和伯伯在屋里说话,他们却怎么也不理我-----
(注:文字根据周四六及周氏族亲口述整理)
    2022.3.5
2022-03-11

粉丝 18

2022-03-11
:是的,服务了广大劳苦大众。那个时候都比较贫穷,能够享受到手艺人的生活服务是多么的不容易!
2022-03-14

粉丝 26

2022-03-11
:谢谢点赞!
2022-03-14

粉丝 17

2022-03-11
:写得非常到位。
2022-03-14

粉丝 97

2022-03-12
:对的!非常正确。
2022-03-14

粉丝 9

2022-03-13
:欢迎有时间来拜访一下。
2022-03-14

粉丝 1372

2022-03-14

粉丝 28

2022-03-14
:是的。
2022-03-14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