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网撩人

2022-03-20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3万   回复 4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天门虽小,东湖夜色亦惹人心动,独对明月,徜徉水畔不忍离去。浮生叹,轮回换,来来去去是梦幻,尘网撩人好修道啊。

“世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世人看不穿” 五百年前六如居士唐伯虎在桃花下的叹息延绵至今,世上美的物事太多,红尘千丈,几人能看透看穿那些羁绊与牵挂?

过份执著于爱恨情仇和功名利禄,让我们短暂的人生少了多少乐趣,平添了多少痛楚!但看得破、想得穿又如何?人生当真便会更快乐
苏东坡的诗词境界极高,历代禅师认为他是少有的开悟之人。但东坡一生官场奔波、情海沉浮,依旧劳碌红尘,不见解脱。

“十全老人”乾隆素好登访名山古刹,常与得道高僧诗偈酬答,可下山后,依旧声色犬马、穷兵黩武,名缰利锁之缚比寻常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和绅感悟人生云:“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可谓早已透悟富贵如幻、人生无常,然其生活中却照样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终至身败名裂、遗臭千年。为何?为何总是看得破、躲不过?
哲学和宗教大多希望我们在浮华的尘世中堪破人生的短暂与虚无,去追求或体验生命本真的宁静与永恒。

但明白了人生短暂后我们却更加沉溺于红尘的过眼浮华。就算人生如梦幻泡影,也希望它能折射出最迷人的光彩!

所以我们总想抓住眼前飘过的那缕美丽轻烟,明知是空,也希望它能在掌中逗留,那怕只有一瞬!这大概是那些帝王、官吏、才子思想上大彻大悟,却比凡夫俗子更加放浪形骸、留恋物欲的原因罢!体悟人生实相不难,但摒弃人间浮华着实不易!
纵观历史,能如老子骑驴西出阳关,如范蠡功成身退飘荡江湖,于出世入世间融通自如、来去自在者鲜有。

所以陶渊明成为了中国的一种特别的文化符号,他倦眼轻扫身后的滚滚红尘,挂印辞官,以一种近乎于行为艺术的方式出走乡野,为文人找到了迥异于“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的人生价值。

原来离开乱花迷眼的婆娑世界其实并不难,只要舍了五花宝马千金裘、舍了兰陵美酒夜光杯、舍了车如流水马如龙、舍了雕栏玉砌桃花面,不为荣名所累、不为五斗米折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原来与我们只有一步之遥!
或许觉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有所执著吧!那个折柳轻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者,那个“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微微一笑,干脆转身遁入佛门,以对心灵彻底的皈依,完成了一种对世俗最强烈的反叛与远离。

但退隐江湖,栖身山林就真的超越了万丈红尘么?为何释迦牟尼修行六年,悟道后却走出深山中重入尘世,讲经说法四十载,担起教化众生、解脱心灵的社会责任?
为何基督耶稣宁可布道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也不愿偏居村野独善其身?
原来看破红尘并不是遗世独立、游戏风尘,而是立足人间,用一颗包容万物的心,去宽恕众生、帮助众生。

尘网撩人好悟道!不为名累、不为物役便是超脱,涵括万象、体谅众生便是旷达,心地清静,滚滚红尘便是净土,老实做人、认真做事便是修行,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能做到于他人有益于自已有利,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便是人生的极致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画僧王涛闲笔于幸运星画室
  • 回复4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7

2022-03-20
2022-03-24

粉丝 27

2022-03-21
2022-03-24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