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

2022-04-29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5万   回复 3
 
学会生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因而形成一代人从众的有趣时尚。50年代,人们从众于各种政治活动,观念的浪漫左右着人性本体,上演了一个个红彤彤、火辣辣的政治故事。60年代,阶段性的斗争热潮或某个行业或某个头衔,又成人们从众追求的目标。在这些活动中,人们所展现的依然不是人的真实自己。70年代,人们从众于某些时令的口号与手势,个性在阴暗角落里悲泣。80年代,文凭与学位又成为人们从众的追求对象,甚至“洋插队”也成为一种风景。只有90年代,人们的从众趋向才有了丰富内容,或股票、或房地产、或办公司、或自由职业等。种种风光中却只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如何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一种恐慌感在困扰当代人们,那些个多年无一技之长,却也可以获得与高级工程师相差无几报酬的人们,已明显感觉到市场经济的无形的大手在排斥着自己。年岁大一点的,虽然提前退休可以暂时有一把保护伞。但企业效益的不稳定使之一样恐惧:如退休金一时无着落,生存将如何继续?至于年岁尚轻的,生存下去与如何生存得好一些,又给人们无形的压力。无技能者在这个时代显然成为最先淘汰的对象。而只有一二技能者也在寻思各种经济活动发展趋向对于自己技能的适用程度。于是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现象形成:人们普遍追求多学几手本事,以便能在商场经济大潮中自由来往。

现象没有男女老少之分。

如果说几年前,人们的学习热潮是为着一种证明自己的目的,那么现今人们的热情非常富有实用特色。如外语补修班、出国托福班,高考补习班等业余进修班,在前几年是浪头潮峰,而现今这类班们,怕是参加者了了。
时下,漫步街头的风光有两类引人注目:一类是时时入目的“性病防治”、“专治性病”的纸片;一类是频率很高的“财会培训班”、“电脑培训班”、“剪裁班”、“烹调班”以及好多叫不上名堂的班。据说,单“财会班”及“电脑班”参加者就占整个社会业余的教育开班数的24%和21%。
当然,办班者多为赚钱,培训费几百有,几千也有。但参加者不惜几千元去弄一纸文凭都不一定愿意慷慨解囊,而只要有一技,人们倒是不惜金钱。
世人变得越来越实际了。
小鲁在二十郎当岁时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爱写诗。他所在的企业是个国营大企业,开除一个人也不那么简单。
而今他已过而立之年,他的诗作也在许多报刊上有所见。他的企业也因效益一般开始陷入困境。企业超编,要让一部分人转岗去办劳动服务公司。这部分人当然不是企业现岗位迫切需要的人。而他会写诗也帮不了多大忙,企业又不天天开诗歌朗诵会。于是,他自然成了转岗对象。
转岗后的劳动服务公司实行优化组合,“诗人”自然在人们印象中有无一样,组合对小鲁关闭大门。这使小鲁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过去,他总以自己笔头还可以而充满优越感,现在这种感觉顿然化作对周围的一种抵触情绪。幸而,一位老钳工班长要组合他,让他在班里帮助搞工房卫生。
这样并没能使小鲁心境好一点,报纸上又透出“下岗”、“待业”的消息。如企业“深化改革”自己的泥饭碗不都保不住了?一天,他上街去,电线杆上贴着一张纸片,《家电维修培训班招生》。
小鲁在家电维修培训班花了500元学费。一个月后,他的感觉全变了,又恢复了过去那种优越感。他对朋友说,现在下岗也不怕了,可以租间房,修理家电饿不死人。他决心再学几门技能,如摩托车修理,美容等,未来社会不拒绝技能。
当然,面临下岗危机的决不止小鲁一人。据报载,有着十多万职工的某大企业,职工超编46%。1995年,这个企业下岗5000多人,却也引起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因为下岗人员多为无一技之长者,这部分人到社会上也是一筹莫展。由此也可以见出,几十年的大锅饭培养出了一代代累积起来无技能的低能者。另有一家医院,后勤人员远远超于医护人员,于是院里规定,凡自愿下岗者(不包括医护人员),院方借款五万元帮助经商或作其他。然而十天过去,竟无一人自愿。

学会生存,决非一个口号。

比之小鲁,刘克的处境更糟。这位某石化总厂的青工,下岗那天是他三十六岁生日,所以他认为自己的本命年不好。他本是工厂的锅炉工,由于数学业基础差,厂里几次考操作上岗证,他都不合格。又恰逢企业清理富余人员,他正好撞上了。刚开始时,他想不通,数学不好,应该怪“文革”,是文革没让自己读书。况且自己干活不怕苦,啥脏活不抢着干?
想不通,老婆本来对他不好,这下子更瞧不上他,几次提出离婚。刘克觉得人生窝囊透了,他不甘心这样下去。也对,人家香港、台湾就是这样的,一生不固定在某个单位。后来,一个朋友推荐他到某饭店打杂。去了之后,他便悄悄学厨师做菜,后来干脆悄悄去上烹饪培训班。有一天,饭店大师傅突然生病住院,饭店老板一时无措。这时,刘克毛遂自荐,上灶掌勺。大师傅一病半月,刘克干了十五天。那一天晚上,刘克正准备下班,突然来了六个人,外地口音,刘克只得重新点火操持。
饭后,这六个人中一位长者问他:你是几级厨师?刘克如实相告,自己不过顶替人家。长者听说,问他愿不愿去省城大饭店干工?一月3000元工资,另有红包。
刘克受宠若惊,自己过去一年工资不过3000元。这时,饭店老板忙出来说话,刘克,从明天起我也给你一月3000元。
刘克的自卑感全消,他没去省城,在自家门口赚3000元,让老婆脸上光彩,该多好!现在他正在做理论准备,打算考个厨师。谁不吃饭?有了厨师证,还愁什么?现在老婆也好了,不再离婚了。还时不时开玩笑,你别当了厨师,就不要老婆孩子了!
王铁人在世时说,人要有压力,才能干出事业。那种层次当然是高层次的。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生活下去也需要有一种压力。只要不颓废,人生何处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据资料,1995年,我国下岗人员达180万之多,这还只是劳动改革的开端。依照我国现状,一、二产业中劳动力大量过剩,而三产业又很有潜力。预计今后十年中将有更多下人下岗。而我国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可能发出更多的钱来使下岗的人生活得满意。那么,多学两手生存的本事对个人对社会均有好处。
可喜的是这一意识渐入人心,就连在岗者也都因有危机感而走进各类培训班。
芸是经济硕士,是总经理助理。那份做事得心应手的神情曾叫许多职员羡慕不已。丈夫是她同学,从一家国营企业下了海。企业让他承包在特区的一家公司,给他300万,每年上交利润20%,两人一月收入5000多元,一个孩子留在老家。
这样的家庭与个人阅历,似乎下岗概念永远与之不沾边。可在每个星期三、六的晚上,她都要去离家多站路远的期货知识培训班,紧紧张张地呆上三个小时。
在班上,一位K公司的老板与之交谈几次后,对芸的才能很是欣赏,想高薪将芸聘到自己公司。芸不愿意,她追求的是工作中的愉悦。如果说在工作中,她感到了精神上的不愉快,那么她还是愿意跳槽的,可眼下没有。那位大公司的老板对她做出的决定感到相见恨晚,又说,象你这样的才能,市场经济的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下岗的危险,何必还这么苦学期货知识。
芸说,艺多不压人,市场经济对一专多能的人永远需求。我现在这样是不错,但如果多几样技能,有机会兼职干一下,或者寻找到更利于自己的发展机会,不是更好吗?这是向前看。万一发生什么变故,现在的工作不行了,我还会凭本事到其他行业挣饭吃。这是退一步着想。总之,学了没坏处。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尤其在特区,类似芸这样想法者不少。芸那个期货学习班里就有不少老总身份的。有些情况较好甚至更好的人们也感受着市场经济的压力,永远失去过去吃大锅饭的那份荣耀。同时,人们也感到兴奋,他们在这个大潮中可以有这样那样的机遇,人生的价值可以以各种的形式体现。
这当然是时代的进步。

时代进步适宜于与时俱进。

艳出身在农村。艳自小不甘心在农村,于是读书十分刻苦。可惜,参加高考,分数差得太多,艳回家几乎一个月不出门。父母亲都是老实农民,觉得女儿回来种田没什么不好。但艳坚决不干,她向父亲要了几百元钱,说是要买衣服。结果在一个初春的大清早,她在给父母留下一封信后,便去了深圳。
深圳是大世界,艳初去人生地不熟。但她凭着聪敏,去一家杂志社应聘广告员,管吃住,不管工资。初来乍到的艳,广告还把她拒之门外。她知道,自己在两月内如拉不到广告,必然要被赶走。深圳不相信眼泪,艳是至死也不回乡种地的。一天,她从一家公司出来,广告没拉到,神情沮丧是自然。突然,有人递给她一份广告单,原来是某裁剪班招生。艳心里一亮,穿衣吃饭,人之两大事。她去了,交上200元钱,广告也不拉了,天天去参加培训。艳聪敏有心计,与培训班师傅弄得很好,就在杂志社期满两月广告部要辞她时,她主动跳槽去某服装公司当了踩车工。
在服装公司,一个月下来才500元钱,且人累得象乡巴佬。艳不愿这样。她看到一些公司电脑房小姐的那般轻松,敲敲打打,她又动心了,利用公休日,又参加电脑培训班。三个月后,艳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电脑操作员。在这里,艳得到了在故乡从来没有的感觉。但她仍不满足,她又参加了财会培训。半年下来,她又到一家公司应聘当上会计员。这公司的老板很喜欢艳的聪敏,艳的俊俏也使老板爱慕不已。艳也有心成为深圳的永久公民。不过她对老板讲,得帮她办个服装公司,让她任独立法人。40多岁的老板喜不自禁,自然答应,艳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
她在三年后回故乡,租的是凌志300,只有一点遗憾,打结婚证明时,要找村长,不过那只要一条红塔山就够了。
现今,艳当上老板和老板娘,她并没有觉得满足,她又进了国际贸易知识培训班。她憧憬能有一天,她的服装公司在巴黎有个分公司。
市场经济为全社会的人都带来压力,也同时创造了机遇。许多“外来妹”通过才智与人格力量在城市,尤其是在特区,渐渐取得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成功正在等待他们。因为,世界上当今许多巨富,最初也和他们一样一无所有。
吴佛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法人代表。几年前,他只有两千元的家当。凭着一个好使的脑袋,吴佛搞房地产生意大发,两年时间赚下几千万。尔后他又突然转向,搞科技开发,成绩也还不错。眼下,许许多多房地产老板被套得想跳楼时,他却一身轻松,整天想的不是卖房子,他的房子早卖了。他想着他的科技产品市场。
说吴佛一身轻松,当然只是外表。吴佛有一辆奔驰560SEL,有一个很年轻脾气很好的司机。可去年,吴佛学会了开车,并且考取了执照。于是那辆奔驰就由吴佛自己开了。
总经理学开车自然不少,怪的是吴佛今年又迷上了营销,并且参加了营销培训班。那个班有100多人,多是年轻的打工仔。面对这一大款,人们不理解。吴佛的妻子也跟他赌气,几千万家资你怎么吃都吃不完,何必低声下气去学搞推销。吴佛自有目的:人活着要居安思危,商场如战场,说不定哪天,我这几千万就一分不剩。假如我还搞房地产,不就套成穷光蛋了。吴佛还说,今后几十年间,富的说不定那么一笔买卖就变穷了。那我怎么办?总得要吃饭呀,养家糊口呀。学营销,不当老板了也可以挣点钱过日子。他不仅自己多学一技,还动员妻子学剪裁。
当然,象吴佛这样有头脑的老板不多,但毕竟表现出中国经理当中有识之士对商战的忧患意识。应该说,随着深化改革,这类人只会越来越多。
据人有推测,今后二十年内,不少今日暴发户会变得一文不剩。他的推测依据是:而今暴发户只是一种机遇而不是一种能力。只有能力才能让人立于不败之地。
俗语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演绎其义,就是有了生存能力,可以走遍天下。而技能,显然也是能力之一。
由无忧无虑闹革命,到充满忧患地参与市场竞争,国人终于由浪漫走向现实。
可以预见,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更加如火如荼,因为,社会发展历史已到了需要它的这一步。
(原载《现代青年》总第29期)
  • 回复3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89

2022-04-29

粉丝 1236

2022-04-30
:问好先生!一直忙于校稿,所以很少有时间上网。
2022-05-03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