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杂弹:从教育孩子的视角来理解动力论的实质

2022-07-29   发表于 灌水   阅读 7038   回复 2
(话说诸君有谁知道贴子上面一把小黄锁是啥?看我这里金锁不少。)
一理贯之的从教育孩子的视角来理解动力论的实质。

人,天生不具备机器、程序的稳定性,要其保持像机器一样规律、标准、规范的运转状态,就要根据情况加以不间断的调整。这和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道理。大多数孩子要在枯燥无味的学习中十年如一日,动力从哪里来?其实动力论本质上就是控制论。

其一,价值导向
从小要给孩子树立目标,建立起符合主流三观的价值导向。换成成人世界的说法,就是培育事业心,经营理想信念。
有了原初价值上的统一认识,孩子才能接受家长的那套行为逻辑和语言说教,才有了可以进行教育的思想基础。有人可以从反面来说这是洗脑,是搞精神控制。可是对于社会化过程来说,这是必由之路。

其二,精神鼓励
换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要常给孩子画大饼,让他有成就感、获得感、满足感,他才会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并从中发展出自己的自信心。他也才会有动力去遵守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触到的社会规范。
从一个面向来看,社会规范就是束缚、限制,是将孩子从完全的心理自由状态中一步步推进规矩的笼子里。这相当于自我拘禁,没有必要的精神鼓励帮助他克服自然的野性,他怎么可能完成这个自我禁闭的跨栏过程。

其三,物质奖励
和成人世界的经济刺激一个道道。发奖金、造福利、造补助、补贴住房……这些都是通过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激励他们往大家希望的方向上投入精力及智慧。
许多孩子虽然对于物质刺激并没有成人那么强的现实感,但他从周围的环境中可以敏锐感触到,金钱、物质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而将这种物质中的价值转移到他手里,就体现了他的价值——他在被物质肯定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第四,横纵比较
天才、榜样、同龄人、同班同学……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往往成为大人教育自己孩子,激发自己孩子上进时经常搬出来的“工具人”。利用孩子需要肯定自己、需要证明自己的心理特征,鞭策他在某一不理想状态中自拔。
这在有人看来是不是又利用了孩子人性的弱点呢?但无可辩驳的是,这确是一种心理学手段,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第五,施加强制
就像财政预算上的软约束的有效性很有限而容易滋生腐败一样,软约束对孩子的作用也是脆弱的、变易的。所以必须一手软,一手硬,在软约束碰到阻碍的地方,强制手段就要亮剑。一软一硬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在教育孩子上发挥出最大功效。
严肃批评,祭出纪律、体罚,限足、限制消费等,这些都属于强制的手段,但强制离不开监督,包括必须在监督中发现问题,以作出强制决定;在强制执行的整个过程也完全离不开监督,不然强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监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孩子做作业时,家长陪在身边,就是一种监督。监督意味着他者的在场,由他者的在场保证主体行为的透明性。但作为家长,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以一种上下级似的关系对孩子展开监督。那么,孩子的问题怎么发现?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同学、朋友从旁监督,来填补家长在时空上的缺位。

家长、老师可以直接采取教育、批评、惩罚等等形式对孩子暴露出的行为与思想上的问题强行施加干预,比如家长的说服、开骂、胖揍、“断奶”,老师的说服、纪律约束、精神孤立/集体排斥、身体惩罚、向反馈家长,但身边的同学、朋友肯定不能直接动手。因为孩子既不在他们这里领饷,法律也没有赋予他们此种权力。他们只能迂回的向家长和老师反映,由他们来判断和决定怎么对待孩子的思想病灶与越矩行为。

说到底,这些补位家长履行监督责任的“同学、朋友”,在孩子家长眼里也只是个心智不成熟、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孩子。不过,同学与朋友还算与这孩子平行世界之人,那些站在圈外的人呢!又是何种地位?怎么在一个组织中实现全方位全时段的监督并给监督者赋权,实现一种切实有效的控制,以确保组织中人在认真“学习”?
  • 回复2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18

2022-07-29
:这篇贴文原来的标题是《社会控制论》,社会控制论是一门学科和科学,管理学、生物学里面都有。但是控制两字一出现在这里,好像就不合适了。《控制论》是承接着前面回应你的《动力论》出来的。
2022-07-30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