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水中“软黄金” 游出“蛭”富路
湖北日报11月22日第10版:水蛭,俗称“蚂蟥”,如果在水稻田中遇见它,多数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作为中药材,水蛭却是破血逐瘀的良药。 
冬意渐浓,潜江水蛭养殖又迎来收获季。
据介绍,潜江水蛭养殖起步早,经过10余年发展,养殖面积近6000亩,年产量约3600吨,总产值达10.6亿元,是全国水蛭养殖第一县市,已成为继小龙虾产业后的潜江又一特色产业。
在稻田里养水蛭,一亩多收4万余元。潜江市水蛭产销协会会长邹开封介绍,稻蛭共作模式是在5月下旬稻虾结束后,插秧开展稻蛭综合种养,不影响虾稻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每亩可收水稻1600斤,水蛭600多斤。
“通过仿生态养殖模式,不施肥不用药,让水稻、水蛭共生,实现下层养水蛭、上层种水稻。”邹开封介绍,水稻可在炎热的夏天为水蛭提供舒适、阴凉的生长环境,水蛭的排泄物则可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圈。
潜江养殖水蛭始于2011年,从水蛭池塘养殖创新到网箱养殖,再到稻蛭共作模式。邹开封认为,稻蛭共作模式绿色生态,具有农业创新发展的社会效应,既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也为水蛭养殖非粮化找到新路径,助力农民持续增收。
他表示,明年将继续完善推广稻蛭共作模式,尝试“虾—蛭—稻”一田三收,进一步扩大亩产效益,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冬意渐浓,潜江水蛭养殖又迎来收获季。
据介绍,潜江水蛭养殖起步早,经过10余年发展,养殖面积近6000亩,年产量约3600吨,总产值达10.6亿元,是全国水蛭养殖第一县市,已成为继小龙虾产业后的潜江又一特色产业。
在稻田里养水蛭,一亩多收4万余元。潜江市水蛭产销协会会长邹开封介绍,稻蛭共作模式是在5月下旬稻虾结束后,插秧开展稻蛭综合种养,不影响虾稻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每亩可收水稻1600斤,水蛭600多斤。
“通过仿生态养殖模式,不施肥不用药,让水稻、水蛭共生,实现下层养水蛭、上层种水稻。”邹开封介绍,水稻可在炎热的夏天为水蛭提供舒适、阴凉的生长环境,水蛭的排泄物则可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圈。
潜江养殖水蛭始于2011年,从水蛭池塘养殖创新到网箱养殖,再到稻蛭共作模式。邹开封认为,稻蛭共作模式绿色生态,具有农业创新发展的社会效应,既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也为水蛭养殖非粮化找到新路径,助力农民持续增收。
他表示,明年将继续完善推广稻蛭共作模式,尝试“虾—蛭—稻”一田三收,进一步扩大亩产效益,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