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可待贵客的茼蒿糊糊是皇帝菜
陈艳萍,天门胡市镇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已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女儿》、《追故乡》。

糊茼蒿

作者出版的第二本书
茼蒿,是菊科,属野地沟渠。儿时,奶奶的菜园没有它的身影。年前年后,在茼蒿最清嫩的时候,大家去野外一箩筐一箩筐地采。它可以清炒,可以给蒸肉打底,最有特色的是茼蒿糊糊。米粉加水浸着备用,茼蒿切细碎,在锅里炒,炒到差不多时,加水。滚开后,把浸好的米粉倒进去,不停搅拌,加盐,加猪油,加调料,倒进大碗,就是一碗药味扑鼻的茼蒿糊糊。用茼蒿做成的菜,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不喜欢。无论奶奶怎么做,无论它吃了有多好,也不伸筷子。不过,不喜欢的人,多年后会喜欢。现在,我接受了它的药味,觉得它无比鲜香。现在,这道菜在故乡的地位很高。每一家餐馆都有,一年四季都有。游子回到故乡,请客吃饭,绝对会点它。吃了,更加舍不得母亲的灶台,舍不得乡野的气息,舍不得故乡的怀抱。
其实,米粉糊茼蒿是好菜。它那特有的药味是蒿之清气,菊之甘香。蔬菜里,凡是有药味的,有苦味的,人们不喜的,都是好东西。开始接受不了,随着时间流逝,饱尝生活的万般滋味之后,就会觉得,苦味,药味,酸味,辣味,无有不好。当年,杜甫拖着病体,从成都出发,坐船回家乡。经过公安时,当地友人做了一道糊茼蒿款待他,他吃了赞不绝口。传说,那碗茼蒿糊里加了腊肉。茼蒿,吃在嘴里怪怪的味儿,是它的个性。有怪味,是为了保全自身。牛不吃,虫不蛀,遇到荒年,它和茨菰一样,救人命。这,是它的品格。茼蒿老了,近一米高的苔,开小雏菊一样的花,明黄而静朴。剪一把,拿回家,插在花瓶里。顿时,原野的气息弥漫房间。使劲嗅吸,有茼蒿微苦的气息,有野菊微微的药理味,有阳光微微的干燥气。茼蒿花谢后,结籽,成球状,如向日葵的盘。地里的茼蒿,花开尽了,籽结完了,主妇们砍它回去当柴烧。正逢端午节蒸粑子,以茼蒿梗做燃料,粑子的香味非同一般。现在,茼蒿一年四季有卖。菜场里,有一家专卖贵菜的摊子。所谓贵菜,就是些稀罕菜,或者农家菜园的有机蔬菜。有时候,看见茼蒿,我虽不买,但总会多看几眼。已不是野生物种,而是大棚种植,药味淡了。
温馨提示:陈艳萍的《故乡的女儿》和《追故乡》写的是江汉平原生活史,风俗卷。鱼米之乡菜根香,人情美。这是书本,也是礼物。这是文字,也是情怀。她是草根写作者,自己出书,自己销售,希望得到网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想买书的朋友,在微信或电话联系她。她的微信号:15818820884,心然。联系电话:17762570121。
其实,米粉糊茼蒿是好菜。它那特有的药味是蒿之清气,菊之甘香。蔬菜里,凡是有药味的,有苦味的,人们不喜的,都是好东西。开始接受不了,随着时间流逝,饱尝生活的万般滋味之后,就会觉得,苦味,药味,酸味,辣味,无有不好。当年,杜甫拖着病体,从成都出发,坐船回家乡。经过公安时,当地友人做了一道糊茼蒿款待他,他吃了赞不绝口。传说,那碗茼蒿糊里加了腊肉。茼蒿,吃在嘴里怪怪的味儿,是它的个性。有怪味,是为了保全自身。牛不吃,虫不蛀,遇到荒年,它和茨菰一样,救人命。这,是它的品格。茼蒿老了,近一米高的苔,开小雏菊一样的花,明黄而静朴。剪一把,拿回家,插在花瓶里。顿时,原野的气息弥漫房间。使劲嗅吸,有茼蒿微苦的气息,有野菊微微的药理味,有阳光微微的干燥气。茼蒿花谢后,结籽,成球状,如向日葵的盘。地里的茼蒿,花开尽了,籽结完了,主妇们砍它回去当柴烧。正逢端午节蒸粑子,以茼蒿梗做燃料,粑子的香味非同一般。现在,茼蒿一年四季有卖。菜场里,有一家专卖贵菜的摊子。所谓贵菜,就是些稀罕菜,或者农家菜园的有机蔬菜。有时候,看见茼蒿,我虽不买,但总会多看几眼。已不是野生物种,而是大棚种植,药味淡了。
温馨提示:陈艳萍的《故乡的女儿》和《追故乡》写的是江汉平原生活史,风俗卷。鱼米之乡菜根香,人情美。这是书本,也是礼物。这是文字,也是情怀。她是草根写作者,自己出书,自己销售,希望得到网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想买书的朋友,在微信或电话联系她。她的微信号:15818820884,心然。联系电话:17762570121。
赏
还没有人进入打赏大厅,快来打赏吧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