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随笔:野路谁家弃小娥
秋分,野外,凌晨裂开一道缝,把裹着胎泥的婴孩放在沾满露水的蒿草间。她睫毛上凝着的星子还未散去,粉白的襁褓已被夜露浸成暗褐色,像朵被暴雨打落的木芙蓉,歪在陈年车辙碾出的泥窝里。
月光从槐树枝桠间漏下来,给她皲裂的嘴唇镀上银边,而那些本该落在绸缎襁褓上的目光,此刻正从远处荒坡的草缝里仓皇逃离,是的,这是一个弃婴。被人世间,永远永远抛弃的生灵。
一声雁鸣割破晨雾时,路上的人群像被惊散的蚁群,脚印叠着脚印,把人间的良心踩进泥土,只留下被露水打湿的布片,在风里晃成褪色的问号。
这声雁鸣竟与盛唐啼叫产生奇异的共振。千年前的竟陵西湖畔(我的老家),也是群大雁用羽翼护着被遗弃的婴孩,它们的哀鸣引来了龙盖寺的智积禅师,那个后来写下《茶经》的陆羽,正是在雁叫声中获得了新生。如今天门城内的雁叫街,青石板上还留着当年雁群徘徊的痕迹,而此刻荒坡上的雁鸣,恰似历史的回声,在时空褶皱里轻轻震颤。
婴孩的啼哭是从雁鸣的缝隙里渗出来的,细若游丝,却让整个荒坡的草叶都在发抖。她本能地伸出小手,在空中抓挠着想象中的乳母,指甲缝里嵌着昨夜接生婆留下的血垢。“娘” 这一声尚未成型,就碎在晨雾里,化作无数细小的水珠子,滚落在泥窝边缘。
而路上的人影早已缩成墨点,他们远避的脚步踩碎了满地月光,仿佛这团会啼哭的肉疙瘩是枚燃烧的磷火,沾惹即焚。只有野地里的蝼蛄在拱动草根,把她的呜咽驮向更深的土层。
随着第二道雁鸣。当晨雾被一道绿光劈开时,荒草簌簌倒伏的声响里,窜出那匹毛色斑驳的母狼。它喉头滚动着未褪尽的野性低吼,却在嗅到婴孩身上残留的奶香时,突然顿住前爪。狼瞳里的凶光退潮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浑浊的温柔。
它用鼻尖轻轻拱开婴孩冻僵的手指,舌面粗糙的倒刺舔过她眉骨上的泥垢,像在梳理枚蒙尘的珍珠。婴孩在狼毛的暖意里打了个激灵,无意识地攥住狼耳尖的一撮灰毛,这微小的抓握让狼浑身一颤,随即转身用尾巴扫开落叶,在背风处刨出个浅坑,把婴孩小心地衔了进去。
石洞里的晨光总是来得很晚。狼把婴孩安置在铺着獾皮的角落,洞口垂落的钟乳石滴下的水珠,在石板上敲出规律的节奏。起初,狼用前爪推开那盘神秘的石磨,黄豆与石槽摩擦的沙沙声里,乳白的豆浆顺着磨缝渗出,它总用舌头卷住浆液,再小心翼翼地喂进婴孩嘴里。日复一日。
又一个清晨,她突然挣脱狼的护佑,用尚且纤弱的手去够磨棍,狼喉间发出低沉的呜咽,却只是退后半步,用鼻尖轻轻顶她的后腰。
第一次磨豆浆的记忆带着豆腥味的涩。女孩的手掌被磨棍硌出红印,磨盘转动得磕磕绊绊,黄豆从石槽里滚出来,撒了满地。狼蹲在旁边,用爪子把豆子一颗颗扒拉回磨盘,肉垫擦过她手背时,带着某种不容抗拒的温柔。当第一缕豆浆终于渗出时,女孩咯咯地笑起来,狼却突然把脸埋进她的发间,喉间发出类似呜咽的轻颤。石磨转动的声响与她的歌谣混在一起,飘出洞口,惊飞了栖息在岩缝里的野鸽。
烟火气是随着女孩的尝试而弥漫的。她在狼叼来的锈铁锅里第一次炒饭时,焦糊的气味呛得狼连连打喷嚏,“焦了……” 女孩瘪着嘴,把糊锅巴递给狼,狼却小心地用舌尖舔去焦皮,将中间尚好的米粒推到她面前。一次复一次的焦,一次复一次的重来。
后来的日子,岩洞成了荒坡上唯一有炊烟的地方。每当暮色漫过洞口,女孩会坐在石磨旁,用小木棍在地上划拉着不成形的字,狼就趴在她脚边,看她指尖沾着的豆浆与饭粒在月光下闪光。有次她突然指着洞外的月亮,清晰地喊出 “娘 ——”,狼浑身剧震,抬头望向那轮银盘,许久,才把下巴搁在她膝头,发出悠长的呜咽。月光穿过洞口,落在她磨豆浆的手上,把岁月熬了一碗温柔的粥,稠得化不开。
如今再去那片荒坡,石洞里的石磨还在,磨盘上刻着深浅不一的指痕与爪痕,像交织的星图。传说后来有猎人曾在洞口看见过那个女孩,她赤着脚,正蹲在石灶前炒饭,狼就卧在她身后,尾巴轻轻扫着她的裙摆。而当人们想靠近时,她们早已消失在晨雾里,只留下满坡摇曳的草叶,在风里哼着石磨转动的调子。或许真正的慈悲从不需要言说,被遗弃的时光,都能熬成能溶解冻土的母语。正如千年前的雁鸣,在天门城的石板路上,是谁?仍在轻轻哼着守望千年的古老歌谣。
月光从槐树枝桠间漏下来,给她皲裂的嘴唇镀上银边,而那些本该落在绸缎襁褓上的目光,此刻正从远处荒坡的草缝里仓皇逃离,是的,这是一个弃婴。被人世间,永远永远抛弃的生灵。
一声雁鸣割破晨雾时,路上的人群像被惊散的蚁群,脚印叠着脚印,把人间的良心踩进泥土,只留下被露水打湿的布片,在风里晃成褪色的问号。
这声雁鸣竟与盛唐啼叫产生奇异的共振。千年前的竟陵西湖畔(我的老家),也是群大雁用羽翼护着被遗弃的婴孩,它们的哀鸣引来了龙盖寺的智积禅师,那个后来写下《茶经》的陆羽,正是在雁叫声中获得了新生。如今天门城内的雁叫街,青石板上还留着当年雁群徘徊的痕迹,而此刻荒坡上的雁鸣,恰似历史的回声,在时空褶皱里轻轻震颤。
婴孩的啼哭是从雁鸣的缝隙里渗出来的,细若游丝,却让整个荒坡的草叶都在发抖。她本能地伸出小手,在空中抓挠着想象中的乳母,指甲缝里嵌着昨夜接生婆留下的血垢。“娘” 这一声尚未成型,就碎在晨雾里,化作无数细小的水珠子,滚落在泥窝边缘。
而路上的人影早已缩成墨点,他们远避的脚步踩碎了满地月光,仿佛这团会啼哭的肉疙瘩是枚燃烧的磷火,沾惹即焚。只有野地里的蝼蛄在拱动草根,把她的呜咽驮向更深的土层。
随着第二道雁鸣。当晨雾被一道绿光劈开时,荒草簌簌倒伏的声响里,窜出那匹毛色斑驳的母狼。它喉头滚动着未褪尽的野性低吼,却在嗅到婴孩身上残留的奶香时,突然顿住前爪。狼瞳里的凶光退潮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浑浊的温柔。
它用鼻尖轻轻拱开婴孩冻僵的手指,舌面粗糙的倒刺舔过她眉骨上的泥垢,像在梳理枚蒙尘的珍珠。婴孩在狼毛的暖意里打了个激灵,无意识地攥住狼耳尖的一撮灰毛,这微小的抓握让狼浑身一颤,随即转身用尾巴扫开落叶,在背风处刨出个浅坑,把婴孩小心地衔了进去。
石洞里的晨光总是来得很晚。狼把婴孩安置在铺着獾皮的角落,洞口垂落的钟乳石滴下的水珠,在石板上敲出规律的节奏。起初,狼用前爪推开那盘神秘的石磨,黄豆与石槽摩擦的沙沙声里,乳白的豆浆顺着磨缝渗出,它总用舌头卷住浆液,再小心翼翼地喂进婴孩嘴里。日复一日。
又一个清晨,她突然挣脱狼的护佑,用尚且纤弱的手去够磨棍,狼喉间发出低沉的呜咽,却只是退后半步,用鼻尖轻轻顶她的后腰。
第一次磨豆浆的记忆带着豆腥味的涩。女孩的手掌被磨棍硌出红印,磨盘转动得磕磕绊绊,黄豆从石槽里滚出来,撒了满地。狼蹲在旁边,用爪子把豆子一颗颗扒拉回磨盘,肉垫擦过她手背时,带着某种不容抗拒的温柔。当第一缕豆浆终于渗出时,女孩咯咯地笑起来,狼却突然把脸埋进她的发间,喉间发出类似呜咽的轻颤。石磨转动的声响与她的歌谣混在一起,飘出洞口,惊飞了栖息在岩缝里的野鸽。
烟火气是随着女孩的尝试而弥漫的。她在狼叼来的锈铁锅里第一次炒饭时,焦糊的气味呛得狼连连打喷嚏,“焦了……” 女孩瘪着嘴,把糊锅巴递给狼,狼却小心地用舌尖舔去焦皮,将中间尚好的米粒推到她面前。一次复一次的焦,一次复一次的重来。
后来的日子,岩洞成了荒坡上唯一有炊烟的地方。每当暮色漫过洞口,女孩会坐在石磨旁,用小木棍在地上划拉着不成形的字,狼就趴在她脚边,看她指尖沾着的豆浆与饭粒在月光下闪光。有次她突然指着洞外的月亮,清晰地喊出 “娘 ——”,狼浑身剧震,抬头望向那轮银盘,许久,才把下巴搁在她膝头,发出悠长的呜咽。月光穿过洞口,落在她磨豆浆的手上,把岁月熬了一碗温柔的粥,稠得化不开。
如今再去那片荒坡,石洞里的石磨还在,磨盘上刻着深浅不一的指痕与爪痕,像交织的星图。传说后来有猎人曾在洞口看见过那个女孩,她赤着脚,正蹲在石灶前炒饭,狼就卧在她身后,尾巴轻轻扫着她的裙摆。而当人们想靠近时,她们早已消失在晨雾里,只留下满坡摇曳的草叶,在风里哼着石磨转动的调子。或许真正的慈悲从不需要言说,被遗弃的时光,都能熬成能溶解冻土的母语。正如千年前的雁鸣,在天门城的石板路上,是谁?仍在轻轻哼着守望千年的古老歌谣。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