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漫谈
提到乡村,人们首先想到的一般是宁静、美好和柔和,如苏轼在《浣溪沙》中写道: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幅多美好的图画!然而,现实可能并非如此,由于乡村大多是贫困之所,这里的竞争尤为激烈,尤其是乡民们又都没有文化,这使得他们的竞争又倾向于蛮横。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乡村间的斗殴可谓随处可见,而如果某某因为自己用狠而解决了问题,那简直是可以用来吹嘘一辈子的本钱。是的,对乡里人,你可千万别看他们平日里笑嘻嘻,其实明眼着哪,谁的地位高谁的地位低,他们一目了然。
首先,地位最高的是那些在家族上有势力的人,这种人,家族中男性往往比较多,且身材强壮,性如烈火。对于他们,大家只能尊重他并让着他。其次是阴毒的人,这种人既不强壮,也不敢与人正面较量,但他们敢背地里下死手,因此也让人害怕。第三种是狐狸型的人,他们为人既不阴也不狠,但懂得拉关系,因此也上得台面。
最糟糕的是那些胆子小又没势的人,这样的人,又容易出悍妻,结果一年到头就难得有个体面的时候。也许有人说,女人不也是半边天吗?可这女人哪,你可千万不要说她悍,一旦出了家门,她的嘴比谁都甜。所以,这样的家庭往往比较压抑,家里难得有温馨和欢笑。
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父亲是难得开口说一句话,母亲则是无尽地苛待自己的孩子。首先,她对外要面子,用她的话说叫,肚里无食无人知,身上无衣被人欺!尽管我们身上也难得有件像样的衣服。其次,她也不知从那里得了信条,赞成对自家的孩子严。她总是对我们说,这天下呀,只有儿没有娘心的,那有娘没有儿心的!——这句话也不知通不通,反正意思在那里。
此外,她对自己的孩子有三个要求,个个都直拿一个孩子的命门:首先,不贪吃,如果发现,必定加以羞辱;其次,要勤快,否则要挨骂;其三,要乖,要讨好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
也因此,当我走上社会后,许多人都说我不善交际,让你碰到这样的母亲试试看!
往事不堪回首,而不知不觉间,我在外打工也有三十年了,近年因老母年迈,才回到家乡,可我发现,尽管世道在变,乡村的戾气却没有散尽。
不能不说,年轻人确实好很多,他们这些人,由于生长的环境比较好,因此待人比较宽厚。但是那些‘过去的人呢’?也许他们都变老了,但也不过是变成了老坏蛋而以!
按说,乡里之间,邻里相杂、田地相错,麻烦再所难免。但是,凡事无非一个理字,毕竟乡里间都是小利益,何况远亲不如近邻?所以,真正让人不安的其实是那份不安份不友好的心。
好好的责任田,他跟你耕几犁;好好的树,他跟你把树皮剥了;好好的分田,他把你的少分一点……还有那地痞流氓,你种个田吧,他拦住不让外地的拖拉机进村;你承包责任田吧,他逼着你卖给他……总之,他们就像一群蚊子,也许不要你的命,但却无时无刻不想吸你的血。
也许,许多乡邻并非我说得那么坏,毕竟大家都需要自保,而套用一句著名的军事术语: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不是吗?我把你的田耕了一犁,难道你没有把我的田耕一犁?我剥了你家树的皮,难道你没有剥我家树的皮?
而这样纷争下来,就使得乡村的气氛比较诡谲: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所有的人都皮笑肉不笑!
也许,这有其深层原因,最主要在于信的缺失,从而使所有的人都对他人采取防备措施。而要根除这种因素,显然有很远的路要走。而具体的做法是:
有话一定要说出来!其次,不要取悦强横,你越是给他好脸色看,他越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有道理。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乡村间的斗殴可谓随处可见,而如果某某因为自己用狠而解决了问题,那简直是可以用来吹嘘一辈子的本钱。是的,对乡里人,你可千万别看他们平日里笑嘻嘻,其实明眼着哪,谁的地位高谁的地位低,他们一目了然。
首先,地位最高的是那些在家族上有势力的人,这种人,家族中男性往往比较多,且身材强壮,性如烈火。对于他们,大家只能尊重他并让着他。其次是阴毒的人,这种人既不强壮,也不敢与人正面较量,但他们敢背地里下死手,因此也让人害怕。第三种是狐狸型的人,他们为人既不阴也不狠,但懂得拉关系,因此也上得台面。
最糟糕的是那些胆子小又没势的人,这样的人,又容易出悍妻,结果一年到头就难得有个体面的时候。也许有人说,女人不也是半边天吗?可这女人哪,你可千万不要说她悍,一旦出了家门,她的嘴比谁都甜。所以,这样的家庭往往比较压抑,家里难得有温馨和欢笑。
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父亲是难得开口说一句话,母亲则是无尽地苛待自己的孩子。首先,她对外要面子,用她的话说叫,肚里无食无人知,身上无衣被人欺!尽管我们身上也难得有件像样的衣服。其次,她也不知从那里得了信条,赞成对自家的孩子严。她总是对我们说,这天下呀,只有儿没有娘心的,那有娘没有儿心的!——这句话也不知通不通,反正意思在那里。
此外,她对自己的孩子有三个要求,个个都直拿一个孩子的命门:首先,不贪吃,如果发现,必定加以羞辱;其次,要勤快,否则要挨骂;其三,要乖,要讨好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
也因此,当我走上社会后,许多人都说我不善交际,让你碰到这样的母亲试试看!
往事不堪回首,而不知不觉间,我在外打工也有三十年了,近年因老母年迈,才回到家乡,可我发现,尽管世道在变,乡村的戾气却没有散尽。
不能不说,年轻人确实好很多,他们这些人,由于生长的环境比较好,因此待人比较宽厚。但是那些‘过去的人呢’?也许他们都变老了,但也不过是变成了老坏蛋而以!
按说,乡里之间,邻里相杂、田地相错,麻烦再所难免。但是,凡事无非一个理字,毕竟乡里间都是小利益,何况远亲不如近邻?所以,真正让人不安的其实是那份不安份不友好的心。
好好的责任田,他跟你耕几犁;好好的树,他跟你把树皮剥了;好好的分田,他把你的少分一点……还有那地痞流氓,你种个田吧,他拦住不让外地的拖拉机进村;你承包责任田吧,他逼着你卖给他……总之,他们就像一群蚊子,也许不要你的命,但却无时无刻不想吸你的血。
也许,许多乡邻并非我说得那么坏,毕竟大家都需要自保,而套用一句著名的军事术语: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不是吗?我把你的田耕了一犁,难道你没有把我的田耕一犁?我剥了你家树的皮,难道你没有剥我家树的皮?
而这样纷争下来,就使得乡村的气氛比较诡谲: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所有的人都皮笑肉不笑!
也许,这有其深层原因,最主要在于信的缺失,从而使所有的人都对他人采取防备措施。而要根除这种因素,显然有很远的路要走。而具体的做法是:
有话一定要说出来!其次,不要取悦强横,你越是给他好脸色看,他越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有道理。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