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笔记节选

2022-03-14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4952   回复 1
第一讲  概论 
第一节  国学的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神秘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这里特别提到了《史记·高祖本纪》里大泽中见神龙附其母一说,云“假托”,而非神话。太史公作史,“择其言尤雅驯者,可见其述的确实”。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经典诸子中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却没曾说及宗教。近人因佛经与《圣经》皆宗教而把国学里的经也混为宗教,实大误也。所谓“经”者,无非线装书罢了,古代记事于简,事多而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谓之经也。汉时训“经”为“常道”,非本意也。
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也。
老子反对宗教,言“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孔子也反对宗教,他虽于祭祀很注意,但其云“祭神如神在”之“如”字,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
九流十家中,墨家讲天鬼,阴阳家讲阴阳生克,确含 宗教意味,但墨子所谓天,阴阳家所谓龙虎,却也和宗教相云甚远。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
后世历史,因辞采不丰美,描写不入神,大家以为是记实的;对于古史,若《史记》《汉书》,以其叙述和描写的关系,引人怀疑也。
太史公《刺客列传》记荆轲刺秦王事,《项羽本纪》记垓下之败,真活龙活现,诸位看了以为事实未必如此,太史公并未眼见,如同水浒写武松宋江不过信手写罢了,实则太史公作史“择雅去疑”,慎之又慎也。上述虽未亲见,然传说众多,太史公乃凭此(传说)而录也。
史书原多可疑之处,然并非小说之虚构也。以成败论人之风,史家在所难免。
关于小说,最早见于《庄子》,有“饰小说以干县令”一语;然此所谓小说,指那时的小政客不能游说六国侯王,只能在地方官前说几句本地话也,与后世小说不同。刘宋《世说新语》,和正史有不同,只时日多颠倒,事实却非虚构。唐人始多笔记小说,多加持揄扬抑贬,去事实稍远。《新唐书》因《旧唐书》所记事实不详备,多取此等笔记。
然司马光作《通鉴》于此等事则搜罗证据,见有可疑者皆删去,可见作史是极慎重将事的。
故正史中虽有叙事生动者,然决与小说传奇不同焉。

第二节  治国学的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
研究国学第一步要辨书籍的真伪
四部的中间,除了集部很少假的,其余经、史、子三部都包含很多伪书,以子部尤甚。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是为途径。
经部
《尚书》通行本58篇,只有33篇是汉代“今文”所有,余皆晋代梅颐所假造。宋朱熹已有怀疑,然未有确证,至清代才考出也,至今一千多年。
史部
正史无人敢假造,然别史中有伪书也。如汉代假造《越绝书》、宋人假造《飞燕外传》、《汉武内传》,明人假造《竹书纪年》。
子部
子部假造最多,列其最著者六,《吴子》、《文子》、《列子》、《关尹子》、《孔丛子》、《黄石公三略》。
下面一种情况,是在原书里“掺入”的,如《史记》中曾说及扬雄,然扬在太史公之后,显系后人加入,但不能因此疑其伪书也。
康有为以为汉之前的书皆伪造,被王莽、刘歆改窜过,此言过矣。
二、通小学
小学在古代,原本小学生识字的书,何以现在有“古易今难”之感?皆因古今语言变迁之故也。
《尚书》为当时一种告示,当时的大白话,但是今天的我们读起来就“佶屈聱牙”了,因为我们今人不懂那时的白话,而那些白话中,有很多是方言,故更难懂也。
《汉书·艺文志》云,“读《尚书》应用《尔雅》”,是因为《尔雅》是诠释当时方言土语的书。
总之,读唐以前书,非研究些小学不能完全明白也;而宋以降,文章与现在差不多,基本可了解。
研究小学有三法:通音韵、明训诂、辨形体。讲形体的是《说文》,讲训诂的是《尔雅》,讲音韵的是《音韵学》。如能把以上三书都学通,则研究国学不至犯“意误”、“音误”、“形误”之病也。
宋朱熹一生研究四书五经,废寝忘食,可穷其一生,仍有许多未弄明白,皆因其小学无工夫也(呲牙 ),清代小学一门,大放异彩。桐城派也懂小学,但用功不够,为免后人笑话,对于古书中不能明白的字,便不引用。
无论读古书或治文学哲学,通小学是要紧事也。
三、明地理
所谓地理,包含地质、地文、地志三项。
地志分天然和人为。
天然即山川脉络,自古至今无变更。即便如黄河多次改道,也有史可考。
人为即郡县建置。数千年来,变迁极大,一变再变,各国边界,战争地点等,现在人为就比较难研究
之所以要研究地理,是因为对于地理没有明白的观念,看古书就有许多不能懂。比如二十四史中,最难研究的就是《南北史》与《元史》。东晋以后,五胡内迁,侨置地名就易混错。元人灭宋,疆域极广,关于西伯利亚与东欧地志,我们读起来就难了。
不明白地理而研究国学,会发生三种谬误。1、臆测。南北朝南北隔绝,北魏人著《水经注》,对北方地势尚能正确,对南方地志就多错误;2、纠缠。中国土地辽阔,地名相同者众,而考诸实际往往相距甚远;3、意会。
四、知古今人情变迁
普通伦理与社会道德,当政治制度变迁时候,风俗因此改易,社会道德要适应制度风俗。
其一、封建时代的道德,是近于贵族的,郡县时代的道德,则近于平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是封建时代的道德。古代的家与后世的家大不相同。古代的家,并不只包含父子夫妻兄弟,而是差不多和小国一样。所以孟子云“千乘之家百乘之家”。明白这个,就懂了唐太宗的历史,他的治国,被称为贞观之治,但他的家,却乱得很,杀兄,纳弟媳……
其二、古代对于保家的人,不管他是否尸位素餐,都很恭维。史家论事,对于其因犯事而灭家,不问其所做是否正当,没一句褒奖。《左传》如此,《史》《汉》也如此。
其三、贵族制度与现在的上司差不多,只比较文明一些。凡在王家的人,和王一样看待,兄弟在王去世时有承袭权利。比如周公摄政、明景泰帝代明英宗兄弟位。
其四、古代大夫的家臣,和天子的诸侯一样,凡是家臣对于主人有绝对服从的义务。
其五、丁忧去官在汉末通行,甚至兄弟姐妹之丧也要丁忧,但到了唐,则渐息,至明,律令云除了父母丧,不必去官。
五、辨文学应用
文学派别很多,但总体可分二项,有韵谓之诗,无韵谓之文。文有骈体、散体区别。
  • 回复1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976

2022-03-14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