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游寓蕲水考

2016-12-30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2.2万   回复 3
陆羽游寓蕲水考裴治国提要:陆羽与崔国辅于天宝十四载(755)十月九日相携离开竟陵,一路东南游至今之浠水县,于此“相与较定茶水之品”,至德(756)初,两人渡过长江西行入湖南。崔国辅于湖南入广州都督何履光幕府,至此,陆、崔两人分别,有白驴、乌犎牛相赠。几十年后的贞元八年(792),陆羽随李复离任岭南北归至蕲水,寓居于此,当在一年以上,并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及茶事活动,在蕲水留下了一段佳话。关键词:陆羽 游 寓 蕲水陆羽一生云游四海,游寓之地颇多,如巴山峡川、剑南十六州,湖州,杭州,南京,常州,苏州,上饶,南昌,广州等地,这些或载之正史,或见诸学者研究文章。但有一处,陆羽虽在此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却鲜有人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个地方就是古称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蕲水在唐时曾以兰溪、浠水名县,唐以降名蕲水,民国时复更名浠水。唐时属蕲州,宋时属黄州府,在明清两朝的三部《黄州府志》、五部《蕲水县志》中,记录陆羽遗迹、吟咏陆羽的诗、词、文、赋,剔除重复,竟有百余处、篇之多,尤以明正德间蕲州知府谢朝宣撰《三贤祠堂记》记王羲之、陆羽、苏轼一篇为官方评价之最。其丰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陆羽在蕲水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据明嘉靖《蕲水县志》卷一记载:“龙泉井,在龙泉山近岭南畔,唐陆羽曾取此水烹茶,品为天下第三泉,正德戊辰(1508)本府同知关西谢朝宣考得其实,刻石表于潭畔。”此水又称“蕲州兰溪石下水”,最早见于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言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于杨子驿逢陆羽,由陆羽口授记之。若如此,陆羽一定是在李季卿刺湖州前便到过蕲水,且品尝过兰溪石下水。为弄清陆羽何时、因何游于蕲水,先得弄清当时与陆羽“交情至厚”的竟陵郡司马崔国辅其人其事。据《陆文学自传》(《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三)云:“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赠白驴、乌犎牛一头,文槐书函一枚。云:‘白驴、乌犎,襄阳太守李憕见遗;文槐书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洎至德(756)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又《唐才子传》卷二,崔国辅条:“开元十四年(726)严迪榜进士……举县令。累迁集贤直学士、礼部郎中。天宝间,坐是王鉷近亲,贬竟陵司马。有文及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有不能过也。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临别,谓羽曰:‘予有襄阳太守李憕所遗白驴、乌犎牛各一头,及卢黄门所遗文槐书函一枚,此物皆己之所惜者,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雅意高情,一时所尚。”我们先对以上两段文字做个甄别,并对有关时间概念加以说明。《唐才子传》系元朝人辛文房所撰,其中介绍崔与陆的文字显系来自《陆文学自传》无疑,只可惜省掉了一个“凡”字,“凡”是“共”、“总共”的意思,这个凡字一少,就把陆羽与崔国辅那种间断累加的游处关系变成了顺承连续关系;再是对“游处”二字的把握,游指出游,处指两人相处,不能相混;三是“至德初”所指时间,唐肃宗虽然是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在灵武登基,改元至德,然正史纪年则把这一整年作为肃宗至德元载,如《资治通鉴》便是从“天宝十四载十二月”直接到“至德元载正月”,《旧唐书·肃宗本纪》亦不称天宝十五载。所以,陆羽所言“至德初”,即指756年之初。据《唐才子传校笺》考证,崔国辅天宝十一载(752)五月出守竟陵,至德元载五月前加入广州都督府何履光幕府于襄阳打击安史判军。由此可知崔国辅在竟陵司马任上当有三年多时间,由“因与之游处,凡三年”判断,其间有几个月崔陆曾分开过,具体时间不可详考,但确定无疑,陆羽在出行时崔国辅有《今别离》(《全唐诗》卷一百十九,以下崔国辅诗亦同。)诗相送:“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古代竟陵城西水系连通处——据胡和平《天门竟陵西江考》)。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而后崔国辅携陆羽出游,有《九日》诗曰:“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从“枫落菊花黄”景色可知时序当已深秋,又言“三年楚客”,结合到任竟陵时间推算,应是天宝十四载(755)十月九日,就是在这一天,崔国辅携陆羽,还有送行的陶家人担着酒,出得竟陵城来,见城外西江边上的枫叶正嗖嗖地掉落,菊花也盛开着,他和陆羽一老一少登上高处,回望故乡,向故乡告别,眼泪早已沾湿了来此做了三年楚地客的衣裳。崔国辅的这首《九日》诗,把在竟陵和离开竟陵的时间,离开时的人物,场景,心情交待得一清二楚。此时距陆羽所言“洎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只有两个多月了。按《蛮书》卷七:“……何履光本是邕管贵州人,旧尝任交、容、广三州节度。天宝十五载,方收蛮王所坐大和城之次,属安禄山造逆,奉玄宗诏旨将兵赴西川……”。“至德元载五月,何履光以岭南节度使统兵击安史判军于南阳,”见《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又《唐摭言》卷十一载崔国辅《上何都督履光书》:“崔国辅谨上书于都督何公节下:昨有自府庭而退者,云君公垂责以为怠于奉上之礼,死罪,死罪!……” 再看崔国辅《湖南曲》诗:“湖南与君别,湖北忆君归。湖里鸳鸯鸟,双双他自飞。” 由以上史料和崔国辅《湖南曲》诗意,可知崔国辅携陆羽于至德初渡过长江,游入湖南,在湖南境内碰到北上的何履光所部,加入其幕府,并在入幕时与陆羽分别,将“已之所惜”白驴、乌犎牛、文槐书函赠与陆羽,当他随何履光大军北上入湖北境内后,沟起了诗人对望年交朋友的思念,便写下了这首《湖南曲》。陆羽与崔国辅分别后,骑着白驴,赶着乌犎牛,沿长江南岸东游,寻泉品水,攀崖找茶,来到庐山,落脚于景德观,康熙《九江府志》卷十二艺文诗载朱熹《景德观》诗曰:“采薪爨绝品,瀹茗浇穷愁。敬酹古陆子,何年复来游。”以上通过史料和诗文,考证了崔陆相处、出游、赠与及他们分别后的去向,所言“相与较定茶水之品”,便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陆羽品评蕲水县“兰溪石下水”。兰溪在唐时即为蕲水县的一个镇,位于县治西南四十里的长江边上,自古即为南北交通要塞,对江偏西不远即湖南境。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七、《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二载唐·杜牧《兰溪》诗曰:“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可见,崔陆当从此过江无疑。两人在过江前,估计在此逗留月余,前面已经提到,他们从出发到过江,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尽管在兰溪时间不长,但两人在这里烹茶瀹茗,“相与较定茶水之品”,“雅意高情,一时所尚。”不仅如此,陆羽还在南来北往的人群中,觅得一知音,相约老时来此隐居。康雍《蕲水县志》卷二十五·艺文志载奚元吉《陆羽茶泉》诗曰:“□空石隙涌寒流,闻说桑翁结契幽(据《古代汉语辞典》,契:约,邀约。合,投合,志趣投合的人。幽:隐,隐居者。)。”至于与谁结了契幽,所结之人后来应没应约,已不可考,但陆羽于贞元八年(792)至迟八月,随着李复离任岭南移镇华州(据郁贤皓《唐刺史考》第一编京畿道P76,第十五编岭南道P2761),北归至蕲水时便寓居于此,明嘉靖《蕲水县志》卷之三·艺文志《三贤祠堂记》曰:“三贤为谁?晋内史会稽王公羲之;唐处士竟陵陆公羽;翰林湄山苏公轼也。……王陆游寓(《辞海》P1159寓:寄住。《汉语大字典》P396寓:引《说文》“寓,寄也。”)斯地,苏则宦谪斯郡。”寓居时间不可详考,大概在一年以上。关于陆羽在蕲水的活动,前面所提到的八部志书中,记载颇多,本文引用采信原则,一是以早期为先,兼顾晚期的印证作用;二是以名家为先,兼顾名间学人的印证作用;三是对于明显违背物理常识的史料,摒弃不用。以下引入几条史料,厘清“兰溪石下水”和“陆羽泉”。王禹偁(954年-1003年):字元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咸平初出知黄州,后徙蕲州,至郡未逾月而卒(据《宋史》卷二百九十三《王禹偁传》)。王禹偁知黄州时,离陆羽寓居蕲水过去恰二百年,其诗作也是最早、最直接反应陆羽在蕲水活动的史料,康雍《蕲水县志》卷二十三·艺文志载王禹偁《题浠川八景》,有“陆羽茶泉金鼎冷”诗句,另又有《陆羽茶泉》诗曰:“甃石封苔几尺深,试尝茶味少知音。惟余夜半泉中月,留照先生一片心。(该诗《黄州府志》、《蕲水县志》前后八部志书中均有载及,又见于《王黄州小畜集》、《全宋诗》,其中有“陆羽茶泉”作“陆羽泉茶”,“几”作“百”,“照”作“得”者,不一。)”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二,三泉:在州怀德坊(估计当时存有石刻——笔者),余景《三泉记》“米芾(字元章,北宋著名书法家。“元丰中过黄州”,见《独醒杂志》卷五“米元章高自誉道”条)书‘凤山之阴,兰溪之阳,在寺庭之除(除:台阶。据《古代汉语辞典》),为陆羽煮茶之泉,其在凤山之阳为逸少泽笔之井。’”又见《舆地纪胜》卷四十七,清《黄州府志》,“余景”作“余章”,其间夹杂了一些衍文,未署出处。本文采用载明出自“州怀德坊”之说。明嘉靖《蕲水县志》卷之二·清泉寺:治东北二里。唐贞元六年开建,凿井得泉清洌故名清泉。明嘉靖《蕲水县志》卷之四·艺文志,明正德(1505-1521)蕲州知府谢朝宣《龙渠泉辨》“在今兰溪驿东数里南岳庙后,潭有乳泉津津漫出,宜为羽取。”从米书可知,陆羽煮茶之泉有二处,一为兰溪,即谢朝宣所指南岳庙后龙渠泉,两说正合,显为天然泉水;一为凤栖山下清泉寺台阶下之清泉,人工开凿,与王禹偁《陆羽茶泉》之“甃(甃:井壁;彻筑。据《古代汉语辞典》。)石封苔”正合。但此后,明人卓世彦《由清泉过茶泉建亭其上》诗(清光绪《黄州府志》卷三·古迹),便把米芾书所指清泉寺台阶之下,王禹偁所指人工开凿之清泉(陆羽泉),移指至别一天然泉瀑,并建亭其上,导至陆羽泉(清泉)失其真了。也可能与元末罗田人徐寿辉反元夺取蕲水并于此建都,都城设清泉寺,导至清泉寺被毁有关。不过,大多数纪事诗篇并没随卓世彦所移,如光绪《蕲水县志》卷之二十二载李恕清泉寺二首,之一有“梦觉钟声在,沧桑井水知。”之二有“地自贞元辟,泉因陆羽题。”康雍《蕲水县志》卷二十三·艺文志载时任知县胡行谦《游清泉寺》诗:“游到清泉寺,东风二月天。池汇羲之墨,茶分陆子泉。”又有杨伯充偕徐副宪心溪游清泉寺诗曰:“罢游更索陆羽泉”。又载官陕西巡检邑人黄耳鼎和龚孝升明府堞喟诗“陆羽池边有墨筇,倚筇虚听夜来钟。无僧往汲泉心月,独照松声秋又冬。”明嘉靖《蕲水县志》卷之四载萧璞《九日清泉寺登高》“栖凤山头漫着鞭,登仙人上小壶天。砚池笔染羲之墨,茶灶烟烹陆羽泉。”清光绪《黄州府志》卷四十载龚鼎孳《九日饮清泉寺》诗有“泉石镌茶史,江山听酒筹。”之句,又告诉我们,有茶史勒于清泉井石。康雍《蕲水县志》卷二十三载佚名《陆羽茶泉》:“独怜石壁引芳泉,野客临流意爽然。玉乳茶新行汲雪,胡麻饭熟好餐烟。歌残桂树能招隐,看罢昙花欲问禅。鸿渐不来新月上,天风吹度白云篇。”该诗说明,陆羽在蕲水时寓居清泉寺。卷二十五又载佚名《三泉异味》诗:“何代凿开尝(尝:品鉴,欣赏。——笔者)陆羽,从人传得篆龙渠。”从该两句诗判断,陆羽当时用篆体书了“龙渠泉”三个字,其真迹被当时陆羽身边的人所得,卒后随葬了。明嘉靖《蕲水县志》卷之四载临川周得举《陆羽茶泉》,有“竹炉沸处云生屋,宝篆飘时月下天。”一联,由此可知当时还把陆羽题“龙渠泉”三字临摹于绢,挂在龙渠泉处。清乾隆《黄州府志》卷十九载奚禄诒《兰溪》诗曰:“著经陆羽乐幽栖,占断春泉任品题。茶圃何年潮水没,云山每日夜乌啼。”于此能见陆羽当年在此还曾植茶。乾隆五十九年《蕲水县志》卷十八·艺文志载田贡《书福泉寺壁》诗:“十载江湖无定巢,脚跟重寄此山坳。地幽去郭二十里,僧少寒钟百八敲。石器尝存唐晋刻,远公曾与陆陶交。灯窗遣兴多诗句,付与童徒次第抄。”该诗当为唐以后一名僧人所作,在福泉寺的石壁上,当有陆羽题刻及署名。陆羽游历不谓不广,但后人怀念之深,吟诵篇章之多,即使是《茶经》成书之地的湖州,也无出其右。究其成因,可能与陆羽年轻时的游和年老时的寓有关,尤其是年老寓居时广泛的社会交往与茶事活动,在蕲水留下了圣贤之名,正如康雍《蕲水县志》卷二十一载《蕲水县重建三贤祠记》所云:“古人之登秩于祀,或忠信孝廉祀于乡;或从政树勋祀于国。其或高风远韵,身经历处即祀之,不以远近为限也。邑南……旧有祠,祀晋王右军逸少,唐陆处士鸿渐,宋苏文忠公东坡,三贤皆尝游涉兹土。王之洗笔池,陆之烹茶泉,苏之绿杨桥,……夫以右军之文雅清真,处士之奇隽,东坡之文章气节,妙悟慈良,均之为古今所向慕。”古黄州、蕲水的八部地方志书,关于陆羽的史料,限于篇幅,不能枚举,为飨读者,不具部别卷次,兹录部分于下,作为本文之末。蕲水县清泉寺为古名刹,左有羲之墨沼,右有陆羽茶泉,后枕凤栖山,前带绿杨桥,更有东坡墨迹,并黄房丹灶,俱载楚志,且属南北通衢,峨嵋孔道,凡通人墨客,高流法侣,不论久留暂憇,莫不流连赏玩,有所品题。千古试问白沙青渚,历几游人,惟逸少鸿渐子瞻三君,至今尚在。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长楫别竟陵,远为名源来。当午汲清泠,轻烟起徘徊。为爱兰溪始发源,一泓泻出碧云根。一经谁毁还谁誉,惭愧先生细讨论。留得一经谁毁誉,令人却愧陆先生。池沸羲之墨,茶分陆羽泉。陆子茶神圣,出入于渊湫。水镜自遥照,碧寒函明愁。附君偏舟来,可谓得良仇。对之须数日,烹煎不忍投。相见竟陵人,慎勿念故丘。探奇幽赏访名泉,溪水兰香别一天。习习清风生两腋,翩然直与陆生仙。分茶陆处士,戴笠老坡仙。荒草迷前路,名山仗后贤。茝兰空碛里,烟雨大江边。谁道寒甃失,廉泉在目前。吾爱陆鸿渐,评泉复著经。千岩知茗性,一艇入兰汀。標我云潭味,怀君古客星。松风铛里出,已觉似中泠。临池笔洗羲之墨,留客茶烹陆羽泉。近郊小饮处,香刹隐层峦。一宿堂何在,三贤迹未残。秃尽中山一冡毫,墨池犹涌右军涛。谁扛健笔持牛耳,独抱遗经擢凤毛。携茶送客过茶泉,清兴疑同释皎然。我欲图绘仙风飘,黑云影落西江蛟。(西江:陆羽家乡水名——笔者)寄与沧浪水,空传孺子名。(沧浪水:陆羽家乡水名——笔者)斜烟半接归鸿路,淡月长横处士轩。记得来时古渡边,茶铛高唱第三泉。芳泉独涌向沉潭,似逊高明品第三。我欲携铛崖下住,细将茶味静中探。兰溪好,陆羽有三泉。活火烹来霜雪白,龙团试后齿牙鲜,妙处不须传。 主要参考文献:《黄州府志》三部、《蕲水县志》五部、《两唐书》、《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诗》、《舆地纪胜》、《大明一统志》、《唐才子传校笺》、《文苑英华》、《蛮书》、《唐刺史考》
  • 回复3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2

2016-12-30

粉丝 976

2016-12-31

粉丝 72

2016-12-31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