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奔放的中国古代情人节

2010-04-16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4万   回复 3
(2010-04-15 22:40:44)
标签: 文化分类:闲人闲趣

明天应该只会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在古时,它是一个极隆重的节日,叫“上巳节”,也就是3月的第一个巳日,与现在母亲节定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的道理一样。曹魏后才将上巳节固定为三月初三。
虽然由于民族文化一直在被边缘化,以致现在除了少数民族在这天还有一些庆典活动外,内地几乎没有上巳节的概念了,但令人庆幸的是在古楚地的天门,民间仍然保留有相关的习俗,比如吃一种应节食品——地米菜(即荠菜)煮鸡蛋。这是一种具有除湿活血功效的补益食品,特别是小家伙们,是必须吃的,据说吃了不头疼。
这个习俗追溯起来,估计和上巳节时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有关。临水浮卵最为古老,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都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就可以吃掉。
但上巳节最重要的意义,是它是当时政府认可了的情人节——先民们的奔放程度,即使现代西方最自诩解放的人士,也望尘莫及的。《诗经·郑风·溱洧》对当时男女相会的情形有过生动的描述。《论语》的记载要一本正经些,但也仍然可以看出些端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000多年后,杜甫的描写又直白了些,他在《丽人行》中说:“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时下炒作的几个中国古代情人节。一说是上元节,即正月十五,央视曾予以过肯定。另外一个说法是七夕。但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中国古代真正具有完整意义上的情人节,是我们正在谈论的“上巳节”。
前面说了,《诗经·郑风·溱洧》对当时男女相会的情形有过生动的描述:“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原文很难懂,大致意思是说,在三月三日这天,在溱水和洧水之滨,在衣着光鲜的如织游人里,她看到了他,满心欢喜,直接冲过去说:“哎,去那边看看好么?”他有点惊慌失措,竟傻傻地回说:“已经去过了。”她不死心,撒娇说:“那就再去看看呗!”于是他们一路笑闹,并互赠芍药。芍药是情人之间的赠物,相当于现代的玫瑰。《红楼梦》中也有类似的典故:“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  
这是法令允许的——《周礼》中说:“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意思是在这天,如果男女来电而马上通电,政府和风俗都是不禁止的——不仅不禁止,而且据考证,这还会被看作是对大地丰产的祝福,是吉祥的事情——孔夫子据说就是这样来到世上的——上巳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高禖即高媒,是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
因此,上巳节本质上是求偶节、求育节,换句话说,是情人节。与此相配合,上巳节还有祓禊、修禊和沐浴等相关活动。云南现在仍然流行的初春洗脚大会,就是古代祓禊的遗风。洗脚——雅致的说法是濯足——曾是男女之事的婉辞,应该也源于此。
 
  • 回复3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2

2010-04-22

粉丝 3

2010-04-17

粉丝 2

2010-04-17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