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馓子

2014-05-15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3.1万   回复 7
又是一年端午节,南国的超市里早已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种风味的棕子,而我的家乡的端午节除了家家户户包棕子外,还要食用油炸的馓子,而我又对馓子格外的情有独钟。在我的家乡馓子又名“哈散”, 馓子是用面粉搓成细绳,像头发丝一根根挽成蒲扇的形状,用菜籽油旺火炸,金黄金黄的。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是因为馓子的外形像扇子,而家乡的五月正是天气开始炎热,家家户户开始用扇子的时候,所以起名“哈散”。现在才了解到原来馓子又称寒具,古人过寒食节,一天早晚不动烟火,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期间的快餐。既是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不过我还是觉得“哈散”这个名称最亲切了。炸馓子是个技术活,一般只有少数的精明的主妇会这门手艺,大部分的人都要到附近的白案铺购买或是用面粉或菜油兑换,由于家境贫寒,精打细算的父亲每次只是在端午节的前二三天才提回来一小袋馓子回家交给母亲亲自收藏。那几天每天早上上学前,我们姐弟三个都小心翼翼的从母亲的手中接过一耙哈散,两个弟弟总是急不可待的大嚼入口,而我总是轻轻的掰一根,酥脆极了,咬一口,唇齿生香,再嚼一口,余香入怀,就这样细细品尝,慢慢享受。这么美味的东西当然是要留一大部分到学校里才吃的,每一个课间十分钟拿出来吃上几根,在那物质溃乏的年代那真是莫大的享受呀,有时候一耙馓子我甚至能留到放学时分给弟弟几根。最开心的是如果那几天外婆来我们家,总是带上一大袋馓子给她心爱的外孙分食。那一天妈妈总会买来猪肉和鸡蛋一起打汤给外婆吃,当然后面总是便宜了我们这些小屁孩了,放一小把馓子到肉汤里面,看着馓子慢慢的泡软,吸满鲜美的汤汁,那更是另一种风味和享受了。有一年,有一个堂哥学了一段时间的“白案”,伯伯为了检验一下堂哥的手艺,打算在自家制作馓子,我们家也加入其中,那一天我们都早早的起床了,心想这个端午节终于可以痛痛快快的吃馓子了。堂哥学艺不精,左拉右扯,挽出来的馓子却比筷子还粗,天色已晚,却还有一大盆面放在那里,爸爸妈妈,伯伯婶婶一齐出动,七手八脚做出一大堆形态各异的馓子,有的咬都咬不动,有的是夹生的,有的炸糊了,最后每家分装了两蛇皮袋子。记得那一年的馓子足足吃了一个多月,大部分是放在丝瓜汤,浦瓜汤,西红柿汤里一起煮面条一样吃掉了,不过说实话,虽然跟往年的馓子相比大打折扣,可是比面条还是可口多了。在我的家乡现在还流行着端午节送馓子走丈母的风俗,端午节的前一个星期,新女婿要精心挑选一大包馓子到女方里家里讨丈母娘和未婚妻的欢心,馓子大不大,脆不脆,多不多,可是检验男方为人,家境的标准之一哦!当天女婿回家时,丈母娘会笑意盈盈的回礼两把雨伞示意“送端阳”大功告成了。如果迟迟收不到雨伞,这门亲事恐怕就岌岌可危了。所以那些等着娶媳妇的家庭更是把做馓子,买馓子,送馓子当作头等大事了。那几天新女婚送来馓子香味,伴随着七八姑,八大婆的欢声笑语,在村子里随风飘散,四处回荡,到处都弥漫着温暖的气息。现在的我们,远离家乡,游散在全国各地,堂哥早已丢了白案手艺,做了服装老板,每当春节回家,我们还时不时打趣他学做馓子情形好像还在昨天一般,最近央视很火的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面说,每一个游子的心里,都有几种魂索梦绕的食物的味道,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我们的心。今年的端午节,当我打开一包来自家乡快递,一大包金黄的馓子展现在我面前,散发出熟悉的咸香气息,我在心底里情不自禁的对自己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 回复7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醉清风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132

2014-05-15

粉丝 320

2014-05-15

粉丝 168

2014-05-15

粉丝 139

2014-05-15

粉丝 6

2014-05-15

粉丝 2

2014-05-15

粉丝 2

2014-05-16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