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马拉松:拉动经济增长新渠道?(附“2019天门国际马拉松”赛事信息)
马拉松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了难得的公平与激情。马拉松的起点是公平的,无论参赛者收入多少、地位高低、年龄长少,都要从跑步菜鸟开始进阶。马拉松的过程是公平的,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跑步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你是轻松乐跑的5公里选手、健身自律的10公里选手,还是挑战半马、全马的选手,是拼尽全力的关门型选手,还是时时监测配速心率、不断追求个人最好成绩(Personal Best)的严肃跑者。
马拉松的快乐和成就感是多维的,体弱心怯者通过它发现力量并渐渐强大,生活失落者通过它体会成功并重拾奋斗勇气,事业成功者通过它感悟长程竞争的实力与心态,紧张焦虑者释放汗水同时也放松神经。除了健康之外,每个人都有另一些奔跑的原因和动力,并都能在奔跑中发现更有力量、更有信心与勇气、更值得自我欣赏与赞美的自己。距离、时间、速度、步频、心率、个人最好成绩(Personal Best)等跑步指标因其较强的可比性成为跑步爱好者的通用语言,人们可以轻易跨越时间与空间障碍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准确掌握自己的进步程度、竞争表现。
城市为什么热衷于举办马拉松?
城市需要事件、仪式、传统和活力,官员需要政绩、平台、镜头和晋升,商人需要合同、份额、赞助和利润,跑者需要舞台、新鲜感、聚会和赞美,马拉松这一运动很好地满足了各方的需求。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的繁华,还需要菜市场、便利店的市井与烟火,需要电影院、烧烤店,需要图书馆、体育馆,需要音乐会、狂欢节,也需要马拉松,所以马拉松在国际上是很多大型城市的标配。
中国这几年马拉松运动的迅速升温,除了上述马拉松本身对于城市活力与市民幸福感的提升之外,政治上还得益于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对于体育运动产业的空前重视;技术上得益于智能手机和微信等社交类APP的迅速普及;社会文化方面则源于对生命价值与健康生活的再定义。同时,令人紧张焦虑的城市生活压力亦需要找到恰当的发泄方式。
马拉松是如何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
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经济的直接拉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酒店、餐饮、购物、旅游、交通等方面。大多数城市马拉松的赛道都会经过城市主要区域和代表性景观及建筑等,参加人数、参观人数及受到比赛影响的人数都非常多。因此,马拉松也成了理想的品牌赞助对象和广告载体,不仅北马、上马等知名马拉松赛事吸引着国际品牌冠名赞助,就连一些新兴的中小城市所举办的马拉松也能得到很多商家的青睐。
马拉松热直接拉动了社会对体育服装和运动器材的需求增长,带动了体能训练、运动营养、运动医疗与康复、专业媒体、救助保障等一系列互补性市场的发展,这些市场会迅速地细分或重新定义。运动兴趣和体育精神的养成,直接驱动了跑者向其他运动领域前进的步伐。“马拉松是起点,越野跑是归宿”是很多跑步爱好者的成长路径,大量马拉松选手进入了越野跑和铁人三项等运动领域,更进而爱上登山、滑雪等户外运动,很多运动达人都是由最简单的跑步开始运动之路的。
如何避免“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
马拉松赛道上的猝死事件每年都有多起发生,令人惋惜,但总体来说,马拉松仍算得上是最安全的运动。目前,马拉松热潮正盛,一些平时疏于锻炼的跑者也会受到鼓舞参赛,挑战超出自身能力的距离或速度,增加了赛道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当马拉松由时尚回归于生活常态、由社交炫耀回归于普通健身选项之一后,人们的参赛心态和能力也会有所改变。
马拉松赛事对于城市经济、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促进是毋庸置疑的,但显然也会对城市日常生活形成干扰和影响,部分市民的不理解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抗议也不足为奇,多元而非处处统一本来就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如果一座城市缺少运动基因与传统、缺失运动精神与文化、缺乏运动设施与活动,同时又没能与市民就马拉松的意义与交通管制等措施安排进行有效沟通,市民就会视马拉松为与己无关的城市闹剧。
马拉松是大城市的专利?
马拉松不是大城市的专利,虽然大城市的马拉松赛事通常规模更大、更有影响力,但从举办的便宜性、对城市生活的积极影响、当地居民响应的热情与深度等方面看,中小城市甚至城镇办赛更有条件优势。
各地的马拉松赛事之间并不应是争夺影响力、赞助商,也不是参赛选手单纯的竞赛活动,而应是时间上协调、特色上互补、氛围上响应、规模上匹配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运动文化、健身习惯的普及与深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与活力的发展。所以,没有哪座城市是不适合举办马拉松的。
他山之石,如何借鉴国外城市马拉松?
首先,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是赛事水平的基础保证。马拉松赛事距离长、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及参与人数多,是对城市管理能力的综合考验。除了需要专业赛事公司的设计与执行外,还需高效调配交通、安保、医疗、宣传、餐饮等各领域的资源与保障能力,能力不足也许会造成虎头蛇尾的效果。始于2007年的东京马拉松组织工作之精细完备广受赞许,而早之26年的北京马拉松却饱受垢病,凸显了两地在赛事认知和综合管理能力上的差距。
其次,立足本区域,强调赛事特色。美国海军陆战队马拉松威武雄壮;法国波尔多红酒马拉松活泼欢快;日本东京马拉松的组织与执行堪称完美;被称为“三八线”马拉松的韩国铁原DMZ国际和平马拉松兼有凝重与轻松。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距离相同,但赛事特点却各有不同。
最后,注重传统仪式感,打造全民嘉年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多地马拉松赛事多次发生过暂停、取消、延期或提前、赛道频繁变更等情况,参赛选手和市民常常无所适从,也很难构建起传统仪式感。与之相对应的是,几乎万人空巷、万民狂欢的城市马拉松之祖波士顿马拉松于每年的爱国者日举办,120多年来从未因天气等原因改期,即便是2013年的爆炸事件也没能阻止这一赛事的如期举办。
马拉松如何成为国内城市发展新名片?
第一,重视绿地绿道等城市健身场地及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市民健身意识,培养市民对马拉松的真正热爱。
第二,获得市民的理解、认同、支持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没有观众、缺少加油助威声的马拉松本身就是不完整的。
第三,认识到马拉松是应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赛事,而非官员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改变一些赛事中花费大、效果差的面子工程。没必要动辄设置高额奖金,邀请国际知名选手参赛,一番热闹,人走街空。
第四,有专业意识和契约精神。尊重赛事运营本身的规律,市场操作为主,行政保障为辅,逐步减少赛事对财政投入的依赖。
第五,勇于探索,敢于承担。马拉松运动方兴未艾,同时也存在着赛事运营管理经验不足、各方能力尚待提升、运动员和市民的赛事参与成熟度不高、偶有赛中猝死等问题,地方政府应有大视野、大格局,跳出赛事看待赛事,借势马拉松热潮,推动城市文化与体育运动的健康协调发展。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系副教授)
作者补充于 2019-10-11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