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风云又一秋

2020-08-26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2万   回复 3
庐山风云又一秋


古代圣贤和隐者大多数与佛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且这些关联与名山大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闻名遐迩的庐山,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得到了盛世大唐政客们所青睐,更被文人墨客以文字的形式,将其载入了历史的史册。

今天,当我们以中国文化的担当精神,以中国智慧的传承思想来为庐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时,我们发现在抚今追昔的生命途中,感叹古人的天人合一的大道精神时,古为今用的思路完全可以作为震撼民族思潮的催化剂。



关于庐山的历史演绎可谓数不胜数,伟人毛泽东有首七绝为证: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度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形象而生动的描述了庐山的神韵而形似。诗中的一句:天生一个仙人洞,道出了庐山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貌上,而且那腾云驾雾的缭绕紫气,仿若人间仙境。亦真亦幻虚实相济的美给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部分了解庐山的人,尤其是居住在庐山附近的乡亲们在提到庐山时都无不骄傲而自豪的竖起大拇指:庐山的美境,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好景致。如今仅存的有九境都不得不与“太平宫”有着情牵魂绕般的瓜葛以及围绕太平宫周围的享誉古今中外的多处胜境。



当年届花甲的刘湘龙老者忆起太平宫附近的九处仙境时,那可是眉飞色舞,情不自禁。“云龙洞”,“桂心渊”等道人修道的地方,“刘越洞”(老君崖),“仙乡亭”(乌龟堰),“黄仙祠”(庙山):黄知微曾经修道的地方。因此而衍生出了:墨仙泉,“宝石池”,“大铁镏”,(可容五六十石粮)。庙钟重达二万四千斤,“铁菱角”(观天仪)现珍藏在庐山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得到了众多前来庐山游览的游客的鉴赏和青睐,“大铁墩”(石龟),“龟背碑”这些由自然景观和道人修炼的绝好圣地组成了庐山仙境的浑然天成。更成为庐山数千年来的心口相传的人间绝径。



太平宫,起初为太平观。唐朝贞观年间,由唐太宗李世民为庐山道人王远志投资所建。唐开元19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午休时做了一个梦,梦中一身披金冠朱衣的道人盘云而下,对皇帝说:吾乃朱访使者,上天命我造访人间事,请在庐山西北麓旁建一道馆,五百年后一定福及生灵。次日,唐玄宗命画家吴道子按皇帝所言形貌,画了一副画,悬挂于殿内供奉。随即发旨在时属江州所辖的庐山西北择址建宫,玄宗亲笔御赐名“九天使者之殿”。五代南唐,更名为“通玄府”。至宋宝和六年徽宗改名“太平宫”。当时,有道人及俗家弟子常住三千余人,太平宫山门外原有一高一低比肩而立的两座砖制塔,相传,为当地婆媳二人因虔心向善,节衣缩食,集资所建,故名曰婆媳塔。一度成为庐山太平宫的标志性建筑,及方圆百里香火人气道场最鼎盛的所在。

那雕梁画栋,闪烁着金碧辉煌的殿堂宏伟俊秀,亭台楼阁凌空飞架,绿瓦红墙古色古香,整个宫观总建筑面积达五百亩之余。彼时,民间有“骑马关山门”的传闻。虽然历史经过了数千年的演绎,至今,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余,偶有发现经历了战火与兵戈的土地上仍然可以从这片土地上看到残存着被毁掉的青石地面和青砖结构的屋基,其厚重的历史和古文化氛围略见一斑。

从这些宝贵的古文化道场中,不难发现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更在于他们崇尚自然,注重天人合一思想的光芒四射。桂心渊,毕养素,黄知微,刘虚谷,白玉蟾等一批摒弃世俗名利的隐士隐居在庐山修身养性的行为,成为后来人效仿的楷模。也为庐山日后的风云变幻埋下了伏笔!



1993年信道居士肖爱花将原庙址(原村委会办公室房屋)折除复建太平宫道观。1997年正式重新奠基,以至于存世二十三年的太平宫道观开始步入中年,由于肖诚真道长年事以高,身患病症, 便离开道观在家养病。太平宫道观因此也闲赋多年。当一拨又一拨爱心人士走进太平宫,想重振道教文化雄风时,步入里面,由于年久失修,多处屋面漏雨,宫内巾幡遗落,宫前台阶残破不堪,香炉老旧。附近居民和道家弟子认为是时候重新修缮和重振太平宫的辉煌时刻了!

正如老话所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希望社会各界仁人志士,道教文化的传播者,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志之士们和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庐山,不,应该是为中国,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尽点绵薄之力!

于2020年8月11日庐山
  • 回复3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7

2020-08-27
:九月老师好!远握!
2020-08-27
 不敢称老师
2020-08-27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