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国学要义》笔记

2022-05-16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7201   回复 0
 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四项基本观念,即1.天人合一; 2.以人为本; 3.刚健有为;4.以和为贵。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合一,就是对立统一,即两方面互相依存。
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时即有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可见,天经与民行是统一的。
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文言》提出:“夫大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宋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成语,其所著《西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皆天地所生,人与物都是气所构成,气的本性也就是人与万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兄弟,万物皆为我朋友。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相对于宗教而言的,可以称为人本思想。孔子喝承认天命,但怀疑鬼神。”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道德觉悟,而不必救助于鬼神。孔子更认为应重视生的问题而不必考虑死后问题,”季路问事鬼神,子曰:示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述而》则对鬼神采取怀疑态度,不否定,不肯定。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以人为本的思想,后汉思想家仲长统讲得最鲜明:”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略也,吉凶之祥又何取焉?……所取于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所一于人事者,谓治乱之实也。……从此言之,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
南北朝何承天著《达性论》,宣扬人本观念。”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至于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完全否定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的佛家思想。范缜的神灭论更彻底驳倒神不灭论。
宋明理学中,不论是气本论,或理本论,或心本论,都不承认灵魂不灭,不承认鬼神的存在,而高度肯定精神生活的价值。受儒家影响的知识分子,宗教意识都比较淡薄。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以道德代替宗教的传统。

三、刚健自强
先秦儒家提出了刚健自强人生准则。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比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先秦时代,儒家重刚,道家贵柔。相反相成。

四、以和为贵
和,是中国古代最高价值。
孔子思想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郑语》讲,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晏子说,”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称为各。如果君所谓可,臣亦曰可,君所谓否,臣亦曰否,则是同而非和了。
老子冲淡了和与同的区别,既重视和,也肯定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但又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和光同尘,把西周以来的和同之辨消除。
墨子反对儒家,不承认和同之辨,而提出”尚同“说。
《礼记.礼运》依托孔子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文化的同化力和积极作用。中华民族是多元的统一体,中国文化也是多元的统一体。多元的统一,正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和”的体现。
所谓和,不是不承认矛盾对立,而是认为应该解决矛盾而达到更高的统一。《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国文化具以上四点优秀传统,同时也具以下四点陈陋传统或者缺陷:
1.等级观念; 2.浑沦思维;3.近效取向;4.家族本位。
从殷周以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最严重痼疾。中国哲学长于辩证思维,却不关于分析思维。谈论问题往往浑沦不析。事实上,科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分析思维的。在如何发扬辩证思维的同时学会西方实验科学的分析方法,是一个严肃课题。中国学术向来注重人伦日用,注重切近的效益,没有“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态度,表现为一种狭隘的实用主义倾向,这也是中国没有产生自己的近代实验科学的原因之一。
  • 回复0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