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喜欢听门外的脚步声和开门声

2022-06-20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6924   回复 0
短篇小说

喜欢听门外的脚步声和敲门声

        一

  以前,面对疼痛,她一声“奶奶的”,疼痛就过去了。
  这一次的疼痛,无论她喊多少声“奶奶的”,就是不过去。
  像这样剧烈的疼痛,还是生儿子的时候出现过。取一个避孕环也这么疼痛,她上了手术台才知道。做过这种手术的老姐妹们,为了鼓励她,都“轻描淡写”地说过:去做,没事。
  生儿子时,她痛得无可奈何,破天荒地爆出粗口,大骂起老公来。“你个‘土憨巴’,只晓得嗬嗬发笑!”
  老公马上就要当爸爸了,肯定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你骂我干啥呢?”
  她说:“不骂你‘土憨巴’,骂你‘奶奶的’?”
  从此,她就有了这句骂人的粗口。
  她想做手术时,征求过老公的意见。“哪一天,抽点时间,陪我到医院把环拿掉?”
  老公皱了皱眉头说:“拿个环嘛,还要我陪你?再说那儿不是一个男人去的地方。就叫丝琴陪你去吧,她又没得事做?”
  丝琴是他们的儿媳妇。本来在一家汽车4s店卖车,自疫情开始,4s店生意受到影响,丝琴就落到了家里。接棒婆婆,专职接送儿子上下学了。
  此时,丝琴就坐在手术室外边。
她忍着,没有叫唤。她在丝琴面前,一直是以一种榜样的方式存在,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对老公,她则是以一种冷漠的方式在对待。不是夫妻之间时间长了,日子过疲软了。实在是她如果“热情对待”老公的话,老公就会不记得教训,就会嬉皮笑脸地凑上来,央求她帮着把那些债还了。
  老公不想在工厂里好好干活,一心想吃大粑粑,被人诓骗合伙做工程。没有宽裕的钱做投资,就四方八面地拉债。
  不相信老公的脑壳有那个聪明劲儿,她提醒老公,“你又没有那个市场适应能力,家里的仨瓜俩枣都摆不开,还敢做工程?”
  老公被远景迷惑,已经头脑发昏,大言不惭地说:“男人想做事,女人最好不要挡着。”
  “好,不挡你。”
  结果,工程做下来,合伙人卷款跑路了。老公有家有室,有住的地址,不能跑,所有债权人就都来找他了。
  老公求她帮忙还款。
  她说:“我多大点工资呢,填你那个大窟窿,做药引子都不够。再说,把钱拿给你了,一家人喝西北风去?”
  “那我怎么办?”
  “你不是说你是一个男人吗,一人做事一人承担。”
  老公无法,只得找了个单位去当保安。保安才多大点工资,估计还完欠款得猴年马月,但有一点总比没有强。
  所以,老公对于她来说,就是一个“疼痛”。她不能对老公有指望,只是希望家里不要被老公拖累。她一声“奶奶的”,就不再去想老公的事了,轻描淡写,少了许多烦恼。她与老公的婚姻关系能成功地维持到现在,也与她的淡化心态有莫大关系。
  妇科医疗室,她请求医生缓一缓,让她休息一会儿。
  她问医生,“不是有无痛取环吗?”
  医生说:“有啊。不过手术已经做了一半,不建议做无痛。忍一忍,咬咬牙,就过去了。”
  医生给她重新做了一个用于咬嘴的粗棉纱棒。
  她咬紧牙关,对医生说:“奶奶的,来吧!”
    手术做完,她痛出一身大汗。作为女人,最后一次剧痛,让她有一种“人生路上又过了一关”的感觉。

        二

  说起她忍得住疼痛,确实令人瞪目结舌。生完儿子出院,老公要打的士。她说:“打什么的士,从巷子里穿过去,几百米。打的士转一圈,几公里。”
  在她反复拒绝之下,老公只得架起她的一支胳膊,小姑子抱着她的儿子,从一条小巷子,欠着身子,忍受着疼痛,一走一“米步”(一粒米的距离),蚂蚁爬行一样回到了家里。
  她的婆婆心痛不已,“我的憨头媳妇哎……这不是省钱的时候,闹不好会落下月子病的。”
  她大大咧咧地说:“哪里有那么多讲究!”
  她是个老二,上面有个大姐。爹妈着急期盼的是一个儿子,看到她出生,不是喜庆,是失望。那个时候,兄弟姐妹多,处于“老二”的位置十分尴尬。吃的没得大姐好,穿的是接大姐的旧,仅仅只是维持不饿肚子,能健康成长。后面来的幺妹幺儿,又变成了爹妈重点疼爱的对象。在儿女排位上,她是最吃亏的一个,是爹妈最不待见的一个。她哭过闹过争取过,但不起作用,爹妈根本不承认有过偏心。还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是你想多了,看错了”。
  不过,这样也好,使她收获到一个好处:从小不娇生惯养,皮糙肉厚,经得起磕绊,经得起磨砺,经得起疼痛。给她后来的生活里,建造起了一道牢固的“小村石桥”。羊子猪子车子磙子,都可以从上面过来过去。
  她的身体很结实,出落得高挑,吃不胖饿不瘦,好化妆。打扮好了,出门打腰鼓,手脚灵活,飘飘欲仙,倒也十分光鲜靓丽,夺人眼目。
  下妆之后,瞬间变厨娘,毕现鱼尾纹,显出与实际年龄的巨大差异。但这种形象收在家里,旁人很难看到,无所谓。
  参加腰鼓队是她最明智的选择。起先只是一个爱好,天天和一帮姐妹在公园里玩,后来被婚礼庆典公司发现,被带到了庆祝现场。有喜烟喜糖拿着,有喜宴喜酒吃着,还有聘请的酬劳收着。关键是,“喜日子”多是双休日,又没有影响工作。小打小闹,轻轻松松,就把“家庭津贴费”挣了,是不是有点“喜气盈门”的感觉?
  有很多人羡慕地说,她就是一个“憨憨子”,碰到的尽是些好事。
  不过,联系她的经历一块儿想,也都明白,好事里,有偶然,也有必然。
  她忙起来,有时顾不上做午饭,就会和儿媳妇丝琴一起出门,去吃“工作餐”。
  所谓“工作餐”,是她的一大“专利发明”,有点“捡漏”性质。地点不远,就在几十米开外的一家大型商超食堂里,比正常的午餐时间稍微晚一点。
  商超人员多,流动性大,动辄剩下大量饭菜。为了不浪费,食堂会对外出售,称量卖,论斤论两。此时,食堂变身为“自助餐厅”,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得到这种信息的人不多,她就是其中的“幸运儿”。天天中餐,出着最少的钱,吃着最饱的饭。
  这样仔细算不得,一年上头,会“贴补”很多生活费哩。
这一次,疼痛加身,夜晚从沙发上挪到床上,白天从床上挪到沙发上。躺得日月无辉,昏天黑地,中午外出吃“自助餐”也无能为力了。每动一次疼一次,就骂一声“奶奶的”。她事后跟人讲,这一次把人一生的疼痛,都集中疼完了……但愿如此吧!
    要做晚饭了。
  她喊:“丝琴啊,看样子我是动不成了。你到菜场买两样菜回来,学的做饭吃。”
  丝琴一脸茫然,“我做饭?买什么菜呢?”
  “是啊。不管买什么都可以,买什么做什么。”
  她嫁过来当儿媳妇时,也是半辈子不摸灶台。由她的公公婆婆把持,没有她的份。
  公公婆婆走之后,她才“正式当班”。开头几个月,她做的饭菜,不是生的就是糊的。有一次招待亲戚,煎出一盘鱼,第一筷子就戳出了红血丝。令老公好生尴尬,悬着筷子,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丝琴很听话,买了菜,在她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照葫芦画瓢,做了一顿“生熟相加”的晚餐。
  晚上,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都在夸赞丝琴首次出手,有这样的成绩,的确不错。
    只有丝琴的儿子,一位读幼儿园的小朋友,挑挑拣拣,说这不好吃,那不好吃。
        三
  她咨询过许多人,都说做这种手术没多大事,随做随走。她做好计划,利用双休两天,应该不影响上班。谁知,事情还是要分具体的人,超出了她的预期。星期一到了,疼痛依然没走。显然上不成班了,她十分不想跟领导请假。
  她的工作岗位保持到现在十分不容易。
  她本来年轻时读的卫校,应该在医疗系统找工作,却阴差阳错,钻进了房管局。那个时期的房管局,是个不起眼的单位,没人愿意去。她说:“管他好啊孬的,只要有个位置上班。”
  哪里知道,后来房管局吃香了,人人羡慕她在里面找到了好工作。
  风光十多年后,她又遭遇裁员下岗。
  又过了两三年,房管局下岗职工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二级企业——建筑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她又上岗了,比以前的待遇还要好。
  如此反反复复,如同坐过山车一样。如此一惊一乍,如果不是见多识广,会吓坏很多人的。
  她很珍惜这份工作。她的身体素质好,从来没有因事因病请过假。
  “怎么办呢?”她有些急躁。
  她对工作勤勤恳恳,很逗领导信任。退休手续办完之后,领导还是舍不得她走。在单位饯别会上,领导说:“如果你同意的话,今天这个会,既是饯别会,也是欢迎会。”
  她两眼发愣地盯着领导看。
  领导说:“我们大楼不是一直缺一个保洁员吗,你来做吧?"
  她心里更是一愣。单位退休人员不下十几个,这等好事何以落到她的头上。她问:“领导当真?不是说的酒话?”
  领导说:“刚开始举杯嘛,哪里来的酒话?”
  就这样,她被单位返聘,领双份工资了。谁有这样的好事,还不是梦里笑醒?
  她不想请假,是考虑到现在的身份不同了,原来的老领导又退了休。新任领导随时可以解聘她,只要有一点点事情不如意的话。一天两天可以耽搁,三天四天就保不齐了。
  丝琴见她坐立不安,“咋了,还疼吗?是不是手术不过关喽?”
  “不是。是我今天上不成班。”
  丝琴说:“要不,我来替你两天?”
  “可是可以,但你不知道做哪些地方啊?”
  “和做饭一样,你在跟前教我不就行了?”
  是啊,这可是一种好方法呢!
  她们找出以前公公婆婆用过的轮椅,丝琴推着她,准时准点来上班了。
  原来的同事看见,“怎么了?”
  她说:“出了点小状况,浑身无力。”
  “哦……年纪上来了,总是这病那病!”同事有同感。
  领导看见了,“身体不舒服,可以请假休息两天。”
  她说:“不碍事,有儿媳妇帮我,我只是看着她点。”
  她教丝琴干了两天,丝琴心灵手巧,一学就会了。
  丝琴是年轻人,干这种事可能会感觉到难为情,但说是顶替婆婆干的,腰身就撑直了。
  她后来发现,这个工作完全可以移交给丝琴。她算个临时工,单位不会要求这么严格,丝琴完全可以顶她的名做事。
于情面,于事理,都说得过去。这是不是孬事变好事?
像这种孬事变好事的情况,在她们家好像还不止一件两件。
就说她儿子。
大学毕业之后,好不容易在省城找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婚结了,房子首付给了,孩子她引着,本来一家人生活得平平安安。但她的小姑子带领儿子做生意,不到两年,将儿子投资的二十多万元钱,全部整没了。后来才打听到,她小姑子所谓的生意是“代理炒股”,这靠谱吗?
没钱了,儿子和媳妇在省城呆不下去了,回来了,到处找工作不如意。看到有招公务员的信息,便报考了。本来没作太大的指望,没想到,“柳暗花明”,居然考上了。这是不是证明她“运气爆棚”,孬事变好事的显著一例?
现在的她,疼痛的事,像用手抹了一把汗水甩掉了。每天傍晚,她会来到幼儿园门口,接她的孙子放学。顺便买菜,回家,做一顿晚餐。
然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注意听门外的脚步声和敲门声……上楼下楼的人那么多,她能从中很清晰地辨别出家人的脚步声。
她最喜欢安安静静地听,一个一个家人朝家里走来的声音。

(这一篇主要是反映一个普通之家,面对困难时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在一个家庭生活中作为基石,很重要。像这篇文章里,女主人一家人的孬事,似乎接连不断。任何一件孬事,任其发展,都可以把家庭打趴下。但女主人以顽强的“不怕疼痛”的性格,加以“拒绝”、“切割”、“安慰”、积极抓住机遇“反败为胜”……从而达到平静生活、幸福生活的目的。这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动力。一家人似乎有“运气成分”,但是生活当中有偶然,也有必然。现实生活中,只要沉进去,这种现象比较多。)
  • 回复0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