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到六干年石家河玉文化闪耀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2024-06-01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6179   回复 3
编者按:一年前的6月2日,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悠悠玉文明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特展即将闭展,让我们再次回望4000年前中华文明的激荡交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蓬勃发展连续性
石家河玉器兴盛时期正处于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关键期。石家河玉文化上溯良渚和凌家滩,流向青铜时代,又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玉器审美,绵延不绝,惠泽至今。
商周时期,不少贵族墓葬随葬石家河风格玉器,例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凤以及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人首蛇身形玉饰均与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团凤、玉连体双人头像异曲同工。以石家河玉器为代表的玉文化,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成就了文明的延续发展。
铜人头像
铜人头像
玉虎头像
玉虎头像
铜人头像
铜人头像
铜人头像
铜人头像
创新性

精巧玲珑的石家河玉器堪称史前玉作的巅峰。石家河先民继承了凌家滩和良渚的制玉工艺,又不止于前人传承,珍稀的玉料、局促的雕琢空间考验着石家河先民的技艺,由此他们创作出了石器时代登峰造极的圆雕、减地阳纹等工艺,石家河人以自然生灵为蓝本,满怀宗教情感的磋磨刻划,转化璞玉为精神信仰的载体,幻化成奇巧的造型。
神秘的玉人,优雅的玉鸟,灵动的玉虎,象生的玉蝉……就这样诞生于先民的创新之中。
统一性
四千年前的中华大地,是一幅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深度交流,走向统一的画卷,从玉器的交流可见一斑。石家河玉文化受长江下游玉器文化的辐射,又溯江而上影响了神秘奇谲的古蜀文明,还和遥远的黄河流域的石峁、陶寺等遗址相互影响。
玉虎头像
玉虎头像
凌家滩文化中的玉人可见石家河玉文化的双耳穿孔和“介”字形冠等要素,虎、鹰、龙等动物题材也丰富了长江流域的玉文化基因;良渚文化的神人形象与高超的治玉工艺也传播至长江中游。各地的玉文化在交流中统一优势,不断发展。
包容性

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拥有宗教色彩强烈、造型神秘奇特的器物群,吸收了石家河神人像、凤鸟、虎、蝉等图像系统,与石家河玉器在主题、造型艺术和表现手法上具有相似特征,二者在审美意趣上的共通之处,背后是长江流域深厚的信仰渊源与长时间深层次兼容并包的文化互动。
铜人头像
铜人头像
和平性

古人有云“化干戈为玉帛”,温润的玉、对称的形、精细的雕琢,无不蕴含着追求秩序、稳定内敛、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石家河美玉附有神之品格,以玉殓葬,灵魂不灭,彰显身份权力,祈求天地庇佑。在与之同时代的西朱封、两城镇、陶寺与石峁等遗址之中则可透过玉器一窥区域间远距离高层级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
同时代,石家河玉器和图像还散见于各地。典型的虎头、鹰形笄、冠饰等,在晋南、陕北、豫东、山东诸地流转。山东及山西在玉圭、玉刀上装饰有神面、鹰等纹样,反映出彼此存在着密切的精神和技术交流。
中华玉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洗礼促进民族、地域间交流融合汇聚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还没有人进入打赏大厅,快来打赏吧
  • 回复3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26

2024-06-01

粉丝 6

2024-06-01

粉丝 6

2024-06-02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