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二集) 罗国正

06-14 17:01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3779   回复 0
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二集) 罗国正(2024年5月)

3121、章炳麟一身傲骨,是个胆大“狂人”,他有很多学生,不少学生是中国的著名人物,例如鲁迅等。他著作甚丰,这里选一首他比较著名的诗作给大家欣赏:狱中赠邹容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州。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餱。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注解:此诗是作者作于1903年7月22日。题目,邹容:四川巴东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青年革命家。1902年他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参加爱国学社,和章炳麟一起倡导民族主义革命。1903年写《革命军》,提出建立“自由独立”的“中华共和国”理想,激怒了清廷,被捕入狱。狱中备受折磨,1905年病死狱中,年仅二十一岁。此诗是章炳麟与邹容同时被捕后,在狱中所作。

第一行,被发:同“披发”;瀛州:神话中的仙山,指日本。意谓为救中国危亡,往日本留学,寻求真理。第二行,除辫:剪辫,以示与清朝决裂,投身革命。餱:干粮。第四行,临命:临死;掺手:执手。“乾坤”句,意为天地间,为革命而牺牲,是我们两人。这诗前四句饱含诗人对革命先行者邹容的敬爱,形象概述了邹容与清朝的决裂,赴日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历程,颂扬他少年立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五、六句写邹容入狱,表现他浩然正气,最后诗人抒写决心与邹容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这诗质朴平易,感情真挚。接着,介绍章炳麟的简历:章炳麟(1868—1936),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浙江余杭县人。早年参加维新运动,任《时务报》撰述。被通缉,流亡日本,戊戍政变后,与孙中山相识,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3年在《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主张推翻清朝,和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鼓吹武装起义,触怒清廷,被捕入狱。一九0四年,蔡元培等和他联系,发起成立光复会。一九0六年出狱后,孙中山将他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任《民报》主编,积极投身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任国民政府顾问,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曾被袁世凯禁锢,后释放。晚年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并从事古代文史研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和学术散文,作诗不多。生平著述丰富。

下面介绍章炳麟(太炎)的主要美学观点:1、主张文学作品“为义师先声”。2、提倡“以跳踉博跃言之”、“雷霆之声”的艺术风格。3、将文学定义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命其形曰‘文’,状其华美曰‘彣’。”“凡彣者必皆成文,凡文字为准,不以彣彰为准。”4、论说要有逻辑,“内发膏肓,外见文采”。5、反对“江湖之士,艳而称之,以为至美”,认为“本情性,限辞语,则诗盛;远情性,熹杂书,则诗衰”。6、“古诗断自简文以上”,他否认唐诗、宋诗。7、赞扬《洪秀全演义》,认为该书“文辞骏骤,庶足以发潜德之幽光,然非里巷细人所识。”8、“小说者,列在九流十家,不可妄作,上者宋鈃著书,上说下教,其意犹与黄老相似。晚世已失其守。其次曲道人物风俗,学术方技,史官所不能志,诸子所不能录者,比于拾遗,故可尚也。”9、“小说自有雅俗,非有俗无雅也”。章炳麟的美学观点,反映了他为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在当时是有向前发展的生机。他不是把文学作为本体及相关特点研究出发,而是将文学作为附属于他的个性、偏好的信念、所从事的活动来论述文学、定义文学。他既反对阮元等文笔说,又反对西方文论中的感情说。他注重文学的实用性,忽略了文学的艺术性。并要求文学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主张诗歌要意气风发,直率地抒写胸臆,倾吐情感。他认为,文学发展一代不如一代,否认唐诗、宋诗,显得有保守的倾向。在小说审美上,他提倡反清的主题,赞扬民族主义的题材。认为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上说下教”,“比于拾遗,故可尚也”。他指出,无论用古文和白话文写的小说,都有俗有雅。

3122、近代文学家狄葆贤,是江苏溧阳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民国初年在上海经营时报及有书局,晚年专心佛学,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他认为小说具有:繁、今、泄、俗、虚五大特点。繁:“纵说之,横论之,推波而助澜之,穷其形焉,尽其神焉”,“令读者目骇神奇,魂醉魄迷,历历然,沈沈然,与之相引,与之相移。”今:“专取目前人人共解之理,人人习闻之事,而挑剔之,指点之”。泄:如镜子,如“观瀑布”,如“观春花”,如“观歌舞之美人”,“如扁鹊所谓见垣一方人,洞悉五藏症结,如温渚然犀,魍魉魑魅,无复遁形”。俗:用“俗语文体”,这是“文学进步之最大关键”。虚:即“举想也、梦也、讲也、剧也、画也,合炉而冶也”,“以其至虚,行其至实”,“导人于他境界”。

2、“凡文章,常有两种对待之性质,苟得一而善用之,则皆可以成佳文。”“一曰,简与繁对待;二曰古与今对待;三曰,蓄与泄对待;四曰,雅与俗对待;五曰,实与虚对待。而两者往往不可得兼。”小说取其后者的精英,鸣于文坛,故小说在种种文体中占其一半。3、文学进步,“而此大业,必自小说家成立”。4、他强调“人之恒情,常不以现历有限之境界自满足,而欲游于他界,此公例也”。狄葆贤重视小说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它与散文有明显的不同,是具有繁、今、泄、俗、虚五大特征,在各种文体中显示其特有的重要性和优势,在注重人物刻划、情节细致而传神的描写上为审美特色,使人有如临其境、易于接受、亲切动人的感受。人们可以把小说看作是明亮的镜子,从中详细地了解时代、社会的面貌和本质。他认为:“文学进步之最大关键”,须要有语言的通俗化,这是由小说家完成的大业。他从审美接受的角度上指出:“人之恒情,常不以现历有限之境界自满足,而欲游于他界,此公例也”。狄葆贤的观点,使近代小说审美趋向更加清晰,让人们可以从小说中有了进一步对价值的理解,从而产生多方面的启发作用。
  • 回复0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