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为什么勤而不富

12-02 13:52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3495   回复 2
      在国际上有这么一个笑话,说在美国,当刚被解放的黑奴在遇到华人劳工后,不禁愁上心头,因为在他们看来,与其接受华人劳工的劳作方式和待遇报酬,还不如回去做奴隶。这说明,中国人是以勤劳著称的,但是,为何勤劳的中国古人无法实现富裕呢?这让我想到一个人,孟子!
      说到孟子,他是我国古圣先贤中最让我不喜欢的一个人,虽然,他提到了民本思想,堪称难能可贵,但是,他那种看似博大的胸怀,却流毒无限,以至使我国的思想界、学术界,再也难以建立起起码的逻辑与思维。
      说来,孟子是孔子的传人,但两人差别很大,这体现在,孔子是赞成自私的,如《论语》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鲁国有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是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领取补偿金的。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在诸侯国赎了一个人回来,却拒绝领取补偿金。孔子说:“子贡啊,你这样不好啊,聪明人办事,要考虑移风移俗,教导百姓,而不是仅仅有利于自己。现如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取回国家对你的补偿金并不损害你的品行,而如果你不取回,那么以后鲁国就不会再有人肯为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后来,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就送他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说:“这下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振救落水的人了。”
      显然,孔子深通人性,懂得从人性的层面上对百姓进行引导。
      孟子却不是如此,在他的书中有这么一个章节: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时,齐王送给您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到宋国时,宋王送给您金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金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显然,孟子的格调比较高,但是,孟子的格调高则高矣却显得随心所欲,他似乎完全不在意个人财产,以至让人觉得他与《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有一拚。
      此外,《孟子》梁惠王篇中有这样一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对这段话,不知大家觉得它有没有问题?显然,这又是一段问题多多的话,因为在话中,孟子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田地、洿池、山林,是谁的!如果这些东西不是我的,或者是没有主的,那么,他(孟子老先生)究竟打算让谁去维护它呢?这不是让人揪心吗?换句话说,如果这些东西都是有主的、有明确产权的,那么它的主人又怎么会犯下这些低极错误?
      这就把孟子打回原形,他完全缺乏对事情的判断,他似乎完全不明白人性、人心,不知道人性自私和私有产权这两个概念。
      我想,这就是中国古代人民为什么数千年勤劳却最终贫困的原因,因为缺乏对私有财产的尊重,权力阶层花言巧语,总是以强力和某些诱惑作为手段来迫使劳动阶层放弃个人利益,为他们服务。这必定产生消极影响和破坏性,从而使中国古代的人民缺乏生产力与创造力,从而无法创造财富。
  • 回复2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16

12-02 15:52
:还是中国老百姓苦一点。欧洲是个兼顾农牧渔业的地方,中国,特别是中国内地,则只能在地里抱食吃。外加中国又是个灾难频发的地方。
前天 09:44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