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九消寒图

2024-12-22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7577   回复 0
【九九表】 
一九:2024年12月21日冬至、22、23、24平安夜、25圣诞节、26、27、28、29.
二九: 30、31、2025年1月1日元旦、2、3、4、5小寒、6、7腊八节.
三九:8、9、10、11、12、13、14、15、16.
四九:17、18、19、20大寒、21、22北小年、23南小年、24、25.
五九:26、27、28除夕、29春节、30、31、2月1日、2、3立春、
六九:4、5、6、7、8、9、10、11、12元宵节.
七九:13、14情人节、15、16、17、18雨水、19、20、21.
八九:22、23、24元宵节、25、26、27、28、3月1日龙抬头、2、
九九:3、4、5惊蛰、6、7、8妇女节、9、10、11、九九尽
【冬至数九】
数九,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四九天"。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中国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一些寒冷地区在春季尚未有春天气息。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数九方法在中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但缺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数九方法在中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但缺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消寒
梅花图式
文字式
作者补充于 2024-12-22
【冬至数九】
数九,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四九天"。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中国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一些寒冷地区在春季尚未有春天气息。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数九方法在中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但缺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数九方法在中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但缺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好看的日历上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也有些九九消寒图采用图画的形式,也称作"画九"。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图的一侧常常写有"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这种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被称作"雅图"。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中国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 回复0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