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年谱》作者裴治国的茶文化交响曲

前天 19:48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1204   回复 1
茶人未闻陆羽,如同僧人不知释迦牟尼,道家不晓老子庄子,大抵是相似的荒诞。公元733年,竟陵湖畔寒雁哀鸣,襁褓中的弃婴被智积禅师抱回寺院。谁曾想,这啼哭的婴孩竟以一部《茶经》点沸千年茶烟,让东方嘉木的芬芳浸透寰宇。

千年后,天门城中的“鸿渐路”仍蜿蜒如茶马古道,“陆羽井”水清冽依旧。茶香缭绕间,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用十年光阴将散落史海的茶圣足迹串成珠链——30万言《陆羽年谱》。

2024年11月26日,在湖北省社科联公布的当年入选湖北省社科普及出版支持名单中,天门市裴治国撰写的《陆羽年谱》赫然在目。本年度湖北省社科资助的全省社科普及出版物仅有5项,裴治国的《陆羽年谱》能通过层层关卡,最终入选,既是对裴治国历时十载辛勤付出的认可,也引起人们对裴治国的浓厚兴趣。

“茶圣陆羽,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裴治国如是说。这声跨越千年的喟叹,恰是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注脚。

2014年夏日的一天,我去一个名叫“圣羽金茶”的企业访友,不经意与裴先生匆匆一面,那时的他还只是初涉茶学,没想到这位两鬓微霜的退役军人,十年后竟以考据陆羽行踪震动学界。

2025年,芳菲四月,正是花木扶疏、莺飞草长的季节。北湖步道,晚锻炼的人或跑步或散步,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我和裴治国先生沿着渺然茶烟凌渡千年,访谈他撰写《陆羽年谱》的十年岁月。

1956年生于天门农家的裴治国,人生轨迹本与学术无关。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三度应征方入军营,却在油灯下以文学为剑,刺破命运的茧。

文学是抵抗平庸的盾牌。裴治国自小就酷爱文学,参军入伍后,他决计自修文学,以实现人生价值。《中国水利报》上发表的防汛日记,字里行间奔涌着长江的波涛;《小说月刊》里的《正义旅行记》,映照出军人骨子里的侠气。正是这般将现实淬炼成文字的功力,让他在天命之年转身叩响茶史之门。

如今的他,担任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文化顾问,天门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陆羽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部主任等多项社会职务,仍时有短篇小说、散文见诸报纸杂志。2017年至2024年,裴治国在《农业考古》发表《陆羽游寓蕲水考》《陆羽游历浙南闽北考》《陆羽在湖州之际遇考——兼论陆羽撰著<毁茶论>的历史背景》等原创论文1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他以自成体系立一家之言,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茶人和茶学工作者的广泛赞誉。

2025年2月,一部展现天门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的长篇叙事(纪实)散文《荆楚风华:天门传》由海南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天门是“一带一路”茶文化的重要节点城市,该书作为“丝绸之路百城传”系列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荆楚风华:天门传》共六章36万字,“南方嘉木,世界之饮”《“茶圣”陆羽耀古今》一章4万多字,由裴治国撰写。

从人武部军事干部到水利系统管理干部,从文学爱好者到茶文化专家,裴治国自学自强自励,跨越重重关山,不负戎装不负国,铁血豪情谱壮歌。

“硬是干劲加钻劲,真叫青年服老年。”老同事的感叹,道破了这位“跨界狂人”的密码。

“茶圣”陆羽,出生即遭遗弃,被西塔寺长老发现并抱回收养。因不愿削发为僧,他于12岁逃出寺院,后如闲云野鹤一般,游历大半个中国。他终日醉心于深山野林,寻茶品泉,而立之年便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被誉为“茶仙”,祀为“茶神”,尊为“茶圣”。陆羽虽然去世1200多年,但他的《茶经》,天天有人诵;他评过的茶,时时有人品;陆羽茶文化,陪伴着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愈传愈盛。

作为湖北天门人,生于斯,长于斯,裴治国由崇拜陆羽而渐进研究陆学。他发现国内外对陆羽的研究卓有成就,基本上弄清楚了陆羽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思想。他深感不足的是,缺少一部严谨翔实地记录陆羽一生的陆羽年谱。他对此耿耿于怀,特别是看到某些胡编乱造的文字,更觉此事的重要。他常常夜不能寐,觉得自己有责任站出来做这件事,必须用行动填补这个空白。

为茶圣作谱,不啻重现盛唐烟云。陆羽一生如孤鸿踏雪,少时逃禅、壮岁著经、暮年归隐,足迹遍布大半个唐土。然史料零落如碎瓷,今人欲辨其踪,堪比拼合千年古镜。裴治国面对的,是“穷、难、险”三重绝壁。

时过境迁千余年,史料严重缺乏,“穷”途末路;考据论证,需要多学科协同,多论据印证,何其“难”矣;研究陆羽的大家众多,没有新思想的研究就是失败,创新之战“险”象环生。但裴治国没有退却,反而认为“穷、难、险”是一种挑战,一种机遇。

穷则思变,难则苦战,险则练胆。

“穷”!裴治国以万元搜罗古籍旧志。他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得用于研究的旧书逾百部,仅历史上的名人年谱就有20部,学习其叙事风格,研究其体例特征。他阅读唐代典籍、元明清三朝的历史总志、陆羽出生及游历过的11个省的地方志、佛道名山胜迹等专志、金石学专著、唐宋笔记小说、近现代涉及陆羽的研究专著等七大类书籍,林林总总上千部,从六百多部书中辑录相关史料达50万字。

他凭借丰富的史料,综合运用逻辑推理、比较研究,真实地勾勒出陆羽一生“成长学习”“寻茶著经”“交友唱和”“游历足迹”“终老故里”的轨迹。他对陆羽《毁茶论》和《茶经》四之器制作时间、地点等历史疑点,通过大量收集史料,以缜密细致的逻辑、明察秋毫的眼光、敢于质疑的勇气,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考证。

“难”!裴治国两年跋涉十省求证,微信请教百位学者。华南师大蒋寅教授从“有问必答”到“主动赠书”,见证着民间学者的执着。

他先后请教了包括蒋寅教授、章传政教授、沈冬梅博士在内的数以百计的茶文化专家学者。蒋寅先生,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陆羽在清远峡(今广东清远)与戴叔伦相遇并获赠诗,裴治国多次通过微信就《唐戴叔伦薨于清远峡属地考》《陆羽两在古信州考》和蒋寅教授深入地探讨。对陆羽晚年行踪,蒋寅教授的《陆鸿渐生平考实》一文,仅记到陆羽在广州李复幕府,云“此后陆鸿渐不可考知”。裴治国在《陆羽年谱》以充实的史料,论证陆羽贞元八年(792)秋由岭南北返后的行踪,填补了陆羽生平中的一段空白。他的治学精神得到蒋寅教授高度评价,帮助他获得大量鲜为人知的资料。

“险”推翻“陆羽卒于湖州”旧论,考证其终老竟陵。一篇《陆羽卒地实考》震动中日学界,被誉“破历史迷雾之剑”。

2018年3月,日本有影响的茶文化研究学术刊物《研究纪要》第27号,发表了裴治国撰写、日本学者岩间真知子翻译的《陆羽卒地实考》。陆羽的卒地,学界说法不一,有“湖州说”“竟陵说”。裴治国从《通论》《通载》中关于“隐士陆羽卒”的记载入手,考证陆羽去世前的生活状态为隐士;由《舆地纪胜》的记述、赵璘《因话录》与周愿《三感说》相互印证“陆羽晚年回竟陵隐居西塔寺,笃信佛教”;据“周愿《三感说》及清《一统志》”的记载,得出结论“陆羽卒于竟陵,葬覆釜洲,并建有塔”。《陆羽卒地实考》2016年在国内的《茶业通报》等刊物发表后,受到日本茶学界的重视和肯定。

闲庭独坐听风语,一盏茶烟岁月香。

十年20次易稿,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书法家苗培红为《陆羽年谱》题写书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陆羽年谱》以史料的真实性、珍贵性、权威性,填补了茶圣陆羽研究史料的空白。经专家评审,被授予“湖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读物”书籍冠名权,获得2万元出版资助。

《陆羽年谱》的墨香里,跃动着双重生命。陆羽不再仅是茶经作者,更是“访茶三十载,杖藜踏破五十州”的行者,是与颜真卿煮雪论道的狂生,是暮年归乡独对雁影的游子;裴治国亦非皓首穷经的老儒,而是以文学心解史学谜的破壁人,是用脚步丈量茶圣足迹的当代徐霞客。

陆羽的恩师挚友,如智积、皎然、颜真卿、邹夫子、李齐物、崔国辅、耿伟、朱放、皇甫曾、皇甫冉、李冶、刘长卿、张志和、李栖筠、袁高等历史人物组成了一个足以体现大唐历史风貌的士子群体,这个群体的存在是陆羽成就伟业的沃土和助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外因。《陆羽年谱》再现盛唐气象,陆羽人生中一批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于历史舞台,真实演绎出茶神陆羽的精彩人生。天下茶人可以通过这部年谱瞻仰茶圣陆羽的风采,领略大唐茶道的神韵,品味盛唐茶文化气象。“陆羽”这位天下茶人顶礼膜拜的历史人物更加丰满。

当日本学者岩间真知子将目录译成本国文字,当韩国茶人俞晶壬捧书惊叹“陆羽竟有朝鲜弟子”,这部诞生于天门小城的著作,已然成为丝路茶香里的文化信使。

正如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章传政先生所言:“茶圣年谱,补全的不仅是时间缺环,更是中华茶道的精神图谱。”他说,茶圣陆羽一生中每年的行踪,能够一年不少的加以考证,而且做到言必有据,实属不易。《陆羽年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至少有四个方面取得了突破:第一是陆羽离开湖州后游历浙南、闽北的经历;第二是陆羽晚年的行踪;第三是陆羽不曾被历代大型文献记载的作品及部分作品系年;第四是陆羽茶经所称地名的历史沿革及其当今所在位置的详细考证。

最惊艳之处当属“特别体例”。《陆羽年谱》以陆羽为经,颜真卿、皎然等盛唐群星为纬,织就半部中唐文化史。

浙江农林大学关剑平教授盛赞:“此乃唐代茶文化史长编,堪与吴觉农《茶经述评》并立。”他在《陆羽年谱》的序中写道:“吴觉农先生通过述评《茶经》写了一部中国茶文化通史,而裴治国先生则通过为陆羽编制年谱而写了一部唐代茶文化史长编。”

吴觉农先生是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他著作甚丰,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

“《陆羽年谱》汇集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作为年谱的体例也很特别,也因此体量宏大。”关剑平先生认为,陆羽因为在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得到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著,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研究空白和值得进一步研究、讨论的问题,甚至连陆羽的人生经历都有很多未解之谜,这正是编制《陆羽年谱》的意义所在和困难所在。

裴治国是一个很有独立见解的作家、学者。他说,“我是从文学、史学角度去研究陆羽的。”陆羽虽然是以一部茶经传世而成茶仙、茶神、茶圣,但陆羽作为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他一定不能脱离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盛唐末期与安史之乱后中唐前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裴治国参考刘文典先生《杜甫年谱》和卞孝萱先生《元稹年谱》体例,确定了《陆羽年谱》的“特别体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原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尧先生建议,对书中《目录》(代简谱)用中英日韩四种文字排版以方便国际传播。日本东京都友人岩间真知子女士、韩国汉中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俞晶壬女士义务帮忙翻译。

年近八旬的原天门市政协主席萧孔斌先生,曾任天门市陆羽研究会会长10年,现为荣誉会长。他说:“裴治国先生知难而进为陆羽立谱,其情怀令人景仰,其精神令人赞叹,其勇气令人敬佩。”

暮色浸染竟陵古城,一位老人轻抚新书封面上烫金的“陆羽”二字,端起桌上茶杯慢慢品茗。窗外,鸿渐路的霓虹次第亮起,恍惚与千年前西塔寺的佛灯重叠。茶圣陆羽或许不曾想到,那个曾被他遗落的故乡,终有一位赤子以十年孤灯,让漂泊千年的魂灵找到了归途。

茶烟袅袅处,文明的血脉正如此刻杯中沉浮的叶芽;茶盏起落间,仿佛可见千年茶脉在当代续写新章。
转载自湖北日报。
作者:向金祥,《天门日报》原副总编辑。
  • 回复1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28

前天 21:07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