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引隆补水项目设计基础数据失真
欢迎交流
一、项目设计基础数据的争议
南岸在有关文中指出: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运行后,汉江下游河道下切、水位降低、供水条件进一步恶化。
特别在向上级领导汇报中提到,汉江河道下切,水位已下降1米左右,预计水位还将下降2米左右。
2023年6月,省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湖北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引隆补水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中提出,汉江平均水位2005年至2020年已下降1米,预测2023年将下降至2米左右。
之前是15年下降了1米,而仅2-3年时间又将下降1米,下降速度大幅度提升,是前者的多倍,这数据咋来的?数据突变的背后是否有项目导向因素,值得打个问号。
被质疑后,立马改变了说法,数据改动是那么的随意,完全没有科学、严谨的作风。
2023年已过去2年,事实证明,作为引隆补水项目提出的核心基础数据,这个预测结论是错的,南岸最强调的河道下切数据是失真的。
一、项目设计基础数据的争议
南岸在有关文中指出: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运行后,汉江下游河道下切、水位降低、供水条件进一步恶化。
特别在向上级领导汇报中提到,汉江河道下切,水位已下降1米左右,预计水位还将下降2米左右。
2023年6月,省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湖北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引隆补水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中提出,汉江平均水位2005年至2020年已下降1米,预测2023年将下降至2米左右。
之前是15年下降了1米,而仅2-3年时间又将下降1米,下降速度大幅度提升,是前者的多倍,这数据咋来的?数据突变的背后是否有项目导向因素,值得打个问号。
被质疑后,立马改变了说法,数据改动是那么的随意,完全没有科学、严谨的作风。
2023年已过去2年,事实证明,作为引隆补水项目提出的核心基础数据,这个预测结论是错的,南岸最强调的河道下切数据是失真的。

(1)
二、兴隆大坝下游仙桃站水位下切影响的客观分析
兴隆大坝下附近段下切会严重一些,但南岸沿江取水重点在泽口之下,它的下切对远离的汉江仙桃城区段影响是不大的。
他们夸大了大坝下游河道水位下切整体状况,抛开大坝下附近那一小段,整体上没那么严重。
以汉江仙桃站枯水季为例,600-800m3/s是大坝下游的常态流量,高水位时是不需要去讨论的。
有研究显示,从2008-2022年15年里,流量为600m3/s时,河道水位下切为0.48米,流量为800m3/s时,河道水位下切为0.53米,之后至2025年5月,仙桃站枯水季节流量水位是稳定的。
兴隆大坝下附近段下切会严重一些,但南岸沿江取水重点在泽口之下,它的下切对远离的汉江仙桃城区段影响是不大的。
他们夸大了大坝下游河道水位下切整体状况,抛开大坝下附近那一小段,整体上没那么严重。
以汉江仙桃站枯水季为例,600-800m3/s是大坝下游的常态流量,高水位时是不需要去讨论的。
有研究显示,从2008-2022年15年里,流量为600m3/s时,河道水位下切为0.48米,流量为800m3/s时,河道水位下切为0.53米,之后至2025年5月,仙桃站枯水季节流量水位是稳定的。

(2)
三、2025 年6 月下旬暴雨后的水文新情况
2025 年 6 月下旬,湖北经历了两次暴雨过程,分别为 6 月 18 日至 21 日的首轮强降雨,以及 6 月 25 日至 27 日的第二轮强降雨。天仙潜是强降雨重点区。
依据水文站点检测数据,兴隆大坝下游的仙桃水文站处河床似乎发生了大变化,在6月下旬的短时间内,同流量时河道水位较之抬高在1米左右。
下图中,在2025年6月之前的3流量中,基本相同的流量分不同的年份,对应水位略有差别,都显示出河床下切在0.1米左右。
而6月之后的3流量中,对比历史数据可见,相同流量下 2025 年 6 月后的水位较之前显著抬高(如 800m³/s 流量对应水位从 24.00 米升至 25.16 米),都抬高了1米上下,这一现象可能与长江顶托或暴雨泥沙淤积相关。
短期来看,同流量下水位抬高有利于提水,但需注意该现象为特殊水文事件,长期河床演变仍需持续监测。
2025 年 6 月下旬,湖北经历了两次暴雨过程,分别为 6 月 18 日至 21 日的首轮强降雨,以及 6 月 25 日至 27 日的第二轮强降雨。天仙潜是强降雨重点区。
依据水文站点检测数据,兴隆大坝下游的仙桃水文站处河床似乎发生了大变化,在6月下旬的短时间内,同流量时河道水位较之抬高在1米左右。
下图中,在2025年6月之前的3流量中,基本相同的流量分不同的年份,对应水位略有差别,都显示出河床下切在0.1米左右。
而6月之后的3流量中,对比历史数据可见,相同流量下 2025 年 6 月后的水位较之前显著抬高(如 800m³/s 流量对应水位从 24.00 米升至 25.16 米),都抬高了1米上下,这一现象可能与长江顶托或暴雨泥沙淤积相关。
短期来看,同流量下水位抬高有利于提水,但需注意该现象为特殊水文事件,长期河床演变仍需持续监测。

(3)
数据来源:相关水文网
引隆补水项目从开始的基础数据上就出现了问题和偏差。
解决南岸动态缺水科学的路径应为:重构科学决策,兴隆枢纽丰枯季差异化调度、现有设施升级与节水改造相结合。
引隆补水项目从开始的基础数据上就出现了问题和偏差。
解决南岸动态缺水科学的路径应为:重构科学决策,兴隆枢纽丰枯季差异化调度、现有设施升级与节水改造相结合。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