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金祥:从乡土记忆到国家课程的文化跃迁—— 教科书中流淌的天门文脉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被写入大学、中小学教科书里,意味着从小小溪流汇入到了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文化价值的属性由地方独有升华到全民族乃至全世人类共有;意味着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被广泛传播,影响更加深远。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我们检阅从高校到中小学的各种教科书,发现有“教科书中遇见天门”的惊喜。从古代石家河文化到当代文艺创作,令我们自豪的天门文脉静静地流淌在教科书里,融入了中华民族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当石家河的陶片在考古教科书中重现文明曙光,陆羽的茶香飘入高校课堂,皮日休的诗句点亮孩童的语文课本——天门的文化基因已悄然嵌入国民教育的肌理。这条从史前文明走向现代课堂的传承之路,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升华,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
石家河文化遗址被写入《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写入初中历史教材
“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位于长江中游腹地、江汉平原北缘与大洪山南麓的山前地带。遗址群主体区域约8平方公里,40多处遗址点连接成片,最早遗存距今7000年左右,主体年代跨度距今约6000-4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延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都邑性聚落群。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区域文明中心,它是著名的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其丰富的考古学遗存不仅全方位向世人揭开了新石器晚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神秘面纱,更是成为一把研究长江中游乃至整个早期中华文明进程的关键钥匙。”
在中国史前区域文明格局中,“以石家河古城为中心的石家河遗址群是这一区域文明中最核心的超级城壕聚落社会,在两湖地区早期社会演进中占据了经济、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各层面的核心地位。”
这几段文字,来源于《田野考古实习》课程中的《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作者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戴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在按语中写道:
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田野教学是北京大学考古育人体系的核心环节。自1957年在河北邯郸开始田野考古实习起,北大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已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建立的“北大模式”影响深远。《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将解决考古学术问题的重要遗址作为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将动手动脑与学科最前沿的工作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重大科研相结合。
2025年6月16日,《中国教育报》最新消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写入历史教材”。“考古学研究的重大成果不仅是书写历史(特别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而且是以科学的方法‘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和根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机制、特征等的全面认识,而且对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义务教育历史新教材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研究成果写入相关章节。”
“新修订历史教材还专门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的‘知识拓展’栏目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专题介绍,对探源工程的研究基础、多学科方法及其重大成果和历史意义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资料,总结和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始至今,石家河遗址变迁更迭的过程,实证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共同构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石家河文明在教科书中的“国家叙事”,恰似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长江文明的研究之门,更串联起天门文化谱系的接续篇章——其中茶圣陆羽的传奇,正在高校课堂飘荡第一缕茶香。
陆羽著作与遗迹考察进入高校课程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代茶学家。陆羽生性诙谐,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元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为世界茶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天门职业学院茶艺与茶文化专业,开设有《陆羽著作与遗迹考察》课程,内容涵盖《茶经》和中华茶文化等。以陆羽《茶经》为本源,熊安锋教授、阳军教授主编的《中国茶艺》《简明中国茶艺》等专著入选高校教材,用于教学实践,在2013年、2014年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和中国技能状元赛交流时,受到国内外茶文化专家的一致好评;熊安锋教授、阳军教授的专著《中国茶廉文化》,2024年6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进入高校课堂。
凡有开水处,皆能饮杯茶。广东人民出版社的《陆羽十讲》,是介绍茶圣陆羽,《茶经》及中国茶道文化的专著,共分十讲。作者史正江、余友枝夫妇是天门籍文化学者、武汉大学兼职教授,《陆羽十讲》被相关学校选为茶文化普及读物。
若说陆羽让天门茶文化香透古今,那么竟陵派文学则以文字为刃,在文学史中刻下天门风骨。当“幽深孤峭”的文学主张写入《中国文学史》,竟陵派文学完成了从创始人乡贯命名的流派到世界文学创新典范的蜕变。
“竟陵派文学”被载入《中国文学史》闻名世界
明朝晚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文学崛起于文坛,凡是读书人家都会有他们合作编选的《唐诗归》《古诗归》,他们在书中写的评语被当时人视之为诗学圭臬(gui nie),即当成自己的准则。1985年,时任天门县县长焦知云说:“所谓‘竟陵派’,就是明朝后期以我们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领袖的一个文学流派。”
如今,竟陵派文学已成为全球显学,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限制,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教案》有这样的评价:“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幽深孤峭”作为竟陵派文学的风格,体现了钟谭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竟陵派文学被刘大杰、郑振铎、郭绍虞等专家学者载入他们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在学术上教学上确立竟陵派文学的历史地位,进入高校课程。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史》,香港宏业书局《中国文学史话》,台湾开明书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等几十个不同版本的高校教材都有介绍竟陵派文学的有关章节。
教科书对天门文化的承载,从不限于象牙塔。那些扎根乡土的民歌与糖塑,正通过美育教材唤醒孩童的文化基因——《幸福歌》的旋律在音乐课本中回荡,糖塑的斑斓在美术课堂上绽放,成为连接田野与教室的彩虹桥。
《幸福歌》《万里长城岭连岭》《开悟歌》等选入《音乐》教科书
《幸福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天门民歌,由何伙填词,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天门籍著名歌唱家蒋桂英根据天门民间小调改编整理而成。
《幸福歌》的歌词简洁明了,从日出写到日落,概括地描绘了新社会新农村的新生活。曲调明快热烈,朗朗上口,极具感召力,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自豪喜悦的精神状态。演唱上特别注重方言与音调的吻合,以突出鲜明的江汉平原风格,成为全国几代歌唱家的保留曲目,一直唱到新时代。
这首歌由蒋桂英老师首唱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蒋桂英带着《幸福歌》三次晋京,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毛主席听了《幸福歌》后连声称赞:“好!好!跟湖南花鼓戏一样好听!”
《幸福歌》先后荣获“湖北十大传世金曲”大奖,入选“湖北十首传世红歌”。2011年5月,天门民歌批准为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幸福歌》为代表作之一。《幸福歌》作为湖北民歌的代表作,被《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收录为全国音乐鉴赏教材。
音乐教育不只是教育的一个门类,而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1998年10月,由天门籍著名音乐家曾腾芳(作词)、朱则平(作曲)创作的歌曲《万里长城岭连岭》,被湖北省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委员会和长江文艺出版社选入湖北省全日制小学试用教材《音乐》第五册,朱则平为该教材主编,还推出多首天门民歌。
2024年版湖北教育版国家义务教育《艺术•音乐》教科书,采用了《幸福歌》(何伙词 蒋桂英曲);《我们的家乡天门美》(曹康林词 朱则平曲);《万里长城岭连岭》(曾腾芳词 朱则平曲);《姐妹过早》(张良义词 朱则平曲)等9首天门民歌作品;还采用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天门儿童作曲的《咏鹅》《小羊过桥》等若干首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出,成为中美艺术教育交流的中国儿童优秀艺术作品。
2025年7月25日,由熊文作词、曾腾芳作曲的《开悟歌》配同《Al+开悟作文》,由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与现代教育文化发展集团联合推出,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重庆)精彩亮相,助力写作教育创新实践。
天门糖塑作品被选入小学《美术》课本
据传,“糖人”是“杜康小姐”的发明。杜康是夏朝国君,又名少康,是酿酒的祖师,同时也是熬制麦芽糖的祖师。他的女儿小时候把麦芽糖当玩具,捏出了“糖人”。按照“杜康小姐” 发明“糖人”的传说推算,糖塑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天门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蓝、黑、黄四种色素备用,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由吹、拉、搓、扯、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形。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吹”与“塑”巧妙结合,以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在全国独具风格。
从神话传说到历史典故再到人物故事,天门糖塑题材众多,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糖塑艺人和代表性作品。早在1987年,天门糖塑作品的模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届中国艺术节展出;电视片《湖北民间美术》纪录了天门糖塑艺人做糖塑的实况,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8年6月,天门糖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天门糖塑》专题片。2016年,湖北省非遗文化遗产丛书《天门糖塑》出版发行。
天门糖塑作品被编入画册,选入小学《美术》课本。
《打水漂》入选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的七年级《美育》读本
美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课程,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70后天门籍女作家陈艳萍,出生在一个偏远乡村,初中就被迫辍学到大武汉打工。她把社会当大学,把阅读当课堂,一直在文学路上奋力跋涉,先后出版了《故乡的女儿》《追故乡》两部散文集,凭实力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
她的作品以叙写“江汉平原生活史、风俗卷和鱼米之乡菜根香、人情美”见长。她的散文集《追故乡》里有一篇《打水漂》,入选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编的七年级《美育》读本。湖北大学魏敦友先生称赞陈艳萍的散文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一股清流”,《打水漂》是这股清流中的浪花之一。江汉平原天门农村小朋友们,几乎没有不玩“打水漂”的,但真正把玩过这种游戏的过程写下来的可能没有。年已半百的陈艳萍,以一颗童心把它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很朴实很有美感,吸引了小朋友也感动了大朋友。《故乡的女儿》《追故乡》里的乡土系列散文,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我们检阅从高校到中小学的各种教科书,发现有“教科书中遇见天门”的惊喜。从古代石家河文化到当代文艺创作,令我们自豪的天门文脉静静地流淌在教科书里,融入了中华民族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当石家河的陶片在考古教科书中重现文明曙光,陆羽的茶香飘入高校课堂,皮日休的诗句点亮孩童的语文课本——天门的文化基因已悄然嵌入国民教育的肌理。这条从史前文明走向现代课堂的传承之路,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升华,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
石家河文化遗址被写入《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写入初中历史教材
“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位于长江中游腹地、江汉平原北缘与大洪山南麓的山前地带。遗址群主体区域约8平方公里,40多处遗址点连接成片,最早遗存距今7000年左右,主体年代跨度距今约6000-4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延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都邑性聚落群。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区域文明中心,它是著名的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其丰富的考古学遗存不仅全方位向世人揭开了新石器晚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神秘面纱,更是成为一把研究长江中游乃至整个早期中华文明进程的关键钥匙。”
在中国史前区域文明格局中,“以石家河古城为中心的石家河遗址群是这一区域文明中最核心的超级城壕聚落社会,在两湖地区早期社会演进中占据了经济、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各层面的核心地位。”
这几段文字,来源于《田野考古实习》课程中的《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作者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戴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在按语中写道:
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田野教学是北京大学考古育人体系的核心环节。自1957年在河北邯郸开始田野考古实习起,北大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已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建立的“北大模式”影响深远。《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将解决考古学术问题的重要遗址作为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将动手动脑与学科最前沿的工作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重大科研相结合。
2025年6月16日,《中国教育报》最新消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写入历史教材”。“考古学研究的重大成果不仅是书写历史(特别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而且是以科学的方法‘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和根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机制、特征等的全面认识,而且对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义务教育历史新教材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研究成果写入相关章节。”
“新修订历史教材还专门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的‘知识拓展’栏目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专题介绍,对探源工程的研究基础、多学科方法及其重大成果和历史意义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资料,总结和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始至今,石家河遗址变迁更迭的过程,实证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共同构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石家河文明在教科书中的“国家叙事”,恰似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长江文明的研究之门,更串联起天门文化谱系的接续篇章——其中茶圣陆羽的传奇,正在高校课堂飘荡第一缕茶香。
陆羽著作与遗迹考察进入高校课程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代茶学家。陆羽生性诙谐,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元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为世界茶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天门职业学院茶艺与茶文化专业,开设有《陆羽著作与遗迹考察》课程,内容涵盖《茶经》和中华茶文化等。以陆羽《茶经》为本源,熊安锋教授、阳军教授主编的《中国茶艺》《简明中国茶艺》等专著入选高校教材,用于教学实践,在2013年、2014年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和中国技能状元赛交流时,受到国内外茶文化专家的一致好评;熊安锋教授、阳军教授的专著《中国茶廉文化》,2024年6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进入高校课堂。
凡有开水处,皆能饮杯茶。广东人民出版社的《陆羽十讲》,是介绍茶圣陆羽,《茶经》及中国茶道文化的专著,共分十讲。作者史正江、余友枝夫妇是天门籍文化学者、武汉大学兼职教授,《陆羽十讲》被相关学校选为茶文化普及读物。
若说陆羽让天门茶文化香透古今,那么竟陵派文学则以文字为刃,在文学史中刻下天门风骨。当“幽深孤峭”的文学主张写入《中国文学史》,竟陵派文学完成了从创始人乡贯命名的流派到世界文学创新典范的蜕变。
“竟陵派文学”被载入《中国文学史》闻名世界
明朝晚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文学崛起于文坛,凡是读书人家都会有他们合作编选的《唐诗归》《古诗归》,他们在书中写的评语被当时人视之为诗学圭臬(gui nie),即当成自己的准则。1985年,时任天门县县长焦知云说:“所谓‘竟陵派’,就是明朝后期以我们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领袖的一个文学流派。”
如今,竟陵派文学已成为全球显学,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限制,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教案》有这样的评价:“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幽深孤峭”作为竟陵派文学的风格,体现了钟谭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竟陵派文学被刘大杰、郑振铎、郭绍虞等专家学者载入他们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在学术上教学上确立竟陵派文学的历史地位,进入高校课程。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史》,香港宏业书局《中国文学史话》,台湾开明书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等几十个不同版本的高校教材都有介绍竟陵派文学的有关章节。
教科书对天门文化的承载,从不限于象牙塔。那些扎根乡土的民歌与糖塑,正通过美育教材唤醒孩童的文化基因——《幸福歌》的旋律在音乐课本中回荡,糖塑的斑斓在美术课堂上绽放,成为连接田野与教室的彩虹桥。
《幸福歌》《万里长城岭连岭》《开悟歌》等选入《音乐》教科书
《幸福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天门民歌,由何伙填词,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天门籍著名歌唱家蒋桂英根据天门民间小调改编整理而成。
《幸福歌》的歌词简洁明了,从日出写到日落,概括地描绘了新社会新农村的新生活。曲调明快热烈,朗朗上口,极具感召力,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自豪喜悦的精神状态。演唱上特别注重方言与音调的吻合,以突出鲜明的江汉平原风格,成为全国几代歌唱家的保留曲目,一直唱到新时代。
这首歌由蒋桂英老师首唱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蒋桂英带着《幸福歌》三次晋京,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毛主席听了《幸福歌》后连声称赞:“好!好!跟湖南花鼓戏一样好听!”
《幸福歌》先后荣获“湖北十大传世金曲”大奖,入选“湖北十首传世红歌”。2011年5月,天门民歌批准为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幸福歌》为代表作之一。《幸福歌》作为湖北民歌的代表作,被《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收录为全国音乐鉴赏教材。
音乐教育不只是教育的一个门类,而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1998年10月,由天门籍著名音乐家曾腾芳(作词)、朱则平(作曲)创作的歌曲《万里长城岭连岭》,被湖北省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委员会和长江文艺出版社选入湖北省全日制小学试用教材《音乐》第五册,朱则平为该教材主编,还推出多首天门民歌。
2024年版湖北教育版国家义务教育《艺术•音乐》教科书,采用了《幸福歌》(何伙词 蒋桂英曲);《我们的家乡天门美》(曹康林词 朱则平曲);《万里长城岭连岭》(曾腾芳词 朱则平曲);《姐妹过早》(张良义词 朱则平曲)等9首天门民歌作品;还采用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天门儿童作曲的《咏鹅》《小羊过桥》等若干首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出,成为中美艺术教育交流的中国儿童优秀艺术作品。
2025年7月25日,由熊文作词、曾腾芳作曲的《开悟歌》配同《Al+开悟作文》,由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与现代教育文化发展集团联合推出,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重庆)精彩亮相,助力写作教育创新实践。
天门糖塑作品被选入小学《美术》课本
据传,“糖人”是“杜康小姐”的发明。杜康是夏朝国君,又名少康,是酿酒的祖师,同时也是熬制麦芽糖的祖师。他的女儿小时候把麦芽糖当玩具,捏出了“糖人”。按照“杜康小姐” 发明“糖人”的传说推算,糖塑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天门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蓝、黑、黄四种色素备用,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由吹、拉、搓、扯、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形。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吹”与“塑”巧妙结合,以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在全国独具风格。
从神话传说到历史典故再到人物故事,天门糖塑题材众多,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糖塑艺人和代表性作品。早在1987年,天门糖塑作品的模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届中国艺术节展出;电视片《湖北民间美术》纪录了天门糖塑艺人做糖塑的实况,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8年6月,天门糖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天门糖塑》专题片。2016年,湖北省非遗文化遗产丛书《天门糖塑》出版发行。
天门糖塑作品被编入画册,选入小学《美术》课本。
《打水漂》入选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的七年级《美育》读本
美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课程,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70后天门籍女作家陈艳萍,出生在一个偏远乡村,初中就被迫辍学到大武汉打工。她把社会当大学,把阅读当课堂,一直在文学路上奋力跋涉,先后出版了《故乡的女儿》《追故乡》两部散文集,凭实力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
她的作品以叙写“江汉平原生活史、风俗卷和鱼米之乡菜根香、人情美”见长。她的散文集《追故乡》里有一篇《打水漂》,入选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编的七年级《美育》读本。湖北大学魏敦友先生称赞陈艳萍的散文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一股清流”,《打水漂》是这股清流中的浪花之一。江汉平原天门农村小朋友们,几乎没有不玩“打水漂”的,但真正把玩过这种游戏的过程写下来的可能没有。年已半百的陈艳萍,以一颗童心把它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很朴实很有美感,吸引了小朋友也感动了大朋友。《故乡的女儿》《追故乡》里的乡土系列散文,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赏
还没有人进入打赏大厅,快来打赏吧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