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江湖儿女》随谈

2019-04-19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6万   回复 1
人说,爱屋及乌。我不喜欢贾樟柯,也就不喜欢贾樟柯的电影。我 一向觉得,在中国电影与中国导演中,贾樟柯是最另类的一型导演,我总以为,他的电影属于纪实与纪录片一类,小众,缺乏艺术感。但是看了《江湖儿女》后,我改变了最初看法,我觉得,贾樟柯实际上是一个鬼才型导演。
    关于《江湖儿女》,网上口碑不错,文友也说还可以,于是就下载了,但看了不到五分钟,我就没看了,是什么呢?一开片,就是那种完全生活还原的镜头,脏乱差加贫穷落后野蛮粗俗。尽管有我喜欢的影帝廖凡,但我不喜欢这个角色,一个黑道分子,痞子。饰演其女朋友的赵涛,压根没听说过这演员,而且也是俗不可耐的形象。一周前,看了不到五分钟,我就关了。昨晚,又看到有人推荐这部片子,想,真有那么好?检验检验?于是就开看。十分钟后,就被人物命运吸引了,就像读小说一样,我知道进入了状态。
    从哪说起呢?先从故事情节讲吧。郭斌,一个黑道老大,在当地江湖上,算得上一个有话语权的人物,不曾想,在为房产开发商“护航”过程中,遭到“小年轻”的冲击,所谓“长江后浪扑前浪”,后生可畏,或云,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狮子王总有被挑战被取代的一天。郭斌的手上有枪,这是唯一能镇得住小年轻的法宝,但这件致命武器,又不能随便动用,只能用来威胁。因为你一用,警察就知道了。在中国,私藏枪支是法律不允许的,不同于西方国家。换句话讲,你开枪的那天,也就是你开始被专~政的那天。小年轻们有冲劲啊,王五王六,不知道郭斌有枪啊,天不怕地不怕,仗着人多势众,围殴了黑老大郭斌,这时,救人心切的女友巧巧,开枪了。到这里,故事才真正开始。也就是说,片名《江湖儿女》中的“儿女”,才真正名正言顺了,或者说,以前从不承认自己进了江湖的善良纯洁的巧巧,真正踏入了江湖。巧巧扛下了整个案子,始终不招认枪是男友的,于是,巧巧被判了五年。而男友郭斌,判了一年后,就释放。巧巧从狱中出来,开始了寻找男友郭斌的征程。但是在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男友后,男友完全变了,有了新女友,不愿意跟巧巧回去。巧巧只好返回,路上,遇到一位忽悠大师,莫名其妙跟着大师上了去新疆的火车,好在途中她清醒过来,回到了老家。若干年后,半身不遂的郭斌回到老家,无依无靠,是巧巧收留了他。当巧巧想尽办法治她他的病后,却意外发现,郭斌走了。
          这个电影吸引我的,是它的内核,就是“情”与“义”的价值观、世界观。巧巧身上所闪现的,正是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巧巧对待自己的男友,做到了善始,善终,一直以来,都在坚守着一种什么。她拒绝背信弃义。无论男友处顺境与逆境,她都没有放弃。她身上有着一种中华民族朴实的美好品德。实际上,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义”,是仁义礼智信之一。但是“义”又并非儒家教义独有。我们说,巧巧身上这种“义”,更多是一种“侠义”,“江湖义气”。而“侠义”的源头,则是九流之一的墨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这里的武士与游侠差不多是一个意思,所以《史记》说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这个就概括得非常到位。个人以为,这才是“义”的本源。“义”与“信”大约难以分割。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儒家所云“敬事而信”,也是墨家处事准则之一,墨家崇尚的武士与游侠,在春秋战国时代,实际上就是“兼爱”精神的具体体现。回到《江湖儿女》来谈“义”,我们狭义来说,所谓江湖,就是道场,黑道也好,红道也罢,用郭斌的话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郭斌靠什么在黑道立足?靠的还是“义”,他在处理老贾的债务纠纷时,最后动用的,是“关二爷”,拿了一个塑像,兄弟间的矛盾就摆平了。关二爷就是“义”的化身。关二爷是底线。但恰恰是这些黑道人物抽尊崇的江湖规则,最后被一帮毛头小年轻所摧毁,他们不跟你讲这一套,信奉的是动物世界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法则。所以,郭斌后来就再也不信所谓的“义”了,对女友巧巧,也就背信弃义,而且,那么决绝。而巧巧后来一次次拯救郭斌,正是她内心深处一种本能的或者说基因里就有的东西“义”在作用。她坚守了。
        我们现在再谈谈“情”。巧巧在去三峡寻找郭斌时,郭斌残酷地拒绝,后来,郭斌人在江湖漂,身上挨了一刀,一事无成回到老家,巧巧收留了他,郭斌说,你恨我么,巧巧的回答,很有意思,我对你没有情了,也就没有恨了。我看到这里时,猛然被触动,眼泪刷就流了出来。我想起了自己的某次恋爱……
  • 回复1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0

2019-04-19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