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演变史

04-03 12:00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6042   回复 4
天门的演变,和竟陵息息相关
夏商时,竟陵为“禹贡九州”的荆州之域。
春秋时,即有竟陵大城,后为郧乡所在地。《后汉书·那国志》说:“竟陵侯国,有郧乡。”《荆州记》说,竟陵县东有巾水。《大清一统志》说,竟陵故城在(天门)县西北,秦置县。《战国策》说,秦白起攻楚拔郧,东至竟陵。巾水西经竟陵。《水经注》说:“(巾)水西有古竟陵大城,古郧国也。”古郧国原在今安陆市。春秋时,楚灭郧,以其地为县设尹。楚之县尹皆称公。楚灭郧后置郧公。至鲁定公四年(前506年)时,斗辛为郧公,迁其治所至竟陵,是谓郧乡,在今天门市西北石家河镇的土城村。战国时,竟陵为楚国东方之域。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军攻占竟陵,后设县,属南郡(今荆州市)。
汉时,竟陵属江夏郡。西汉初,分竟陵县之一部与京山东北置云杜县。西汉末,王莽新朝时改竟陵县为守平县。王莽地皇二年(21年),新市人王匡、王凤率领“绿林起义”军在云杜大败王莽荆州兵,乘势攻拔竟陵,还安陆入绿林山。东汉时,将王莽更名的守平县复名为竟陵县。延熹七年(164年)正月,恒帝刘志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刘备兵败长坂坡,斜趋汉津,过竟陵,适与关羽船会,得济沔(沔水,即汉水的一段)。今天门市境内还有留驾河、诸葛岭、阿斗岭等地名。三国时,竟陵县属吴地。
西晋时,武帝改竟陵为长寿县,县治在今钟祥。惠帝元康九年(299年),分江夏郡西部置竟陵郡,郡设石城(今钟祥市)。太安二年(303年)正月,义阳农民张昌据江夏起义,国号汉,江沔各地农民积极响应。七月,陶侃与起义军大战于竟陵,起义军失败。怀帝永嘉六年(312年)正月,胡元聚众于竟陵,自号楚公。东晋时,将竟陵县划出一部分,分设南新市(一说即皂市)、宵城(今天门市北)和云杜等县,均属竟陵郡治。太和二年(367年),前燕镇南将军慕容尘率兵进攻竟陵,被东晋太守罗崇击败。太元六年(381年),前秦待坚派大将梁成、阎振领兵两万攻竟陵,竟陵太守石虔与弟石明率兵阻击。杀秦兵七千,俘一万余人。
南北朝时,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置郢州于夏口,竟陵具属郢州竞陵郡。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分县境西北置长寿县(今钟祥市境)。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竟陵郡治所由钟祥迁到竟陵城北。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西魏尽占汉水以东地区,将竟陵县并入宵城县,仍属郢州竞陵郡,郡治设宵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改宵城县为竟陵县,县治迁至今天门城。
隋代时,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竟陵属北周所置之复州,治所在今天门城。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复州治所迁建兴县(今仙桃市)。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京山并入竟陵县,又改复州为沔州,旋废州为沔阳郡。
唐代时,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又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移至竟陵县。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州治再迁沔阳。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再改复州为竟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复州。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又从沔阳迁至竟陵。
五代时,虽几易州郡,但治所一直在竟陵县,到了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为避高祖石敬瑭之名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后汉又复名为“竟陵县”。
北宋时,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的“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乾德三年(965年),升景陵县白袱巡院为潜江县。熙宁六年(1073年),撒复州建制,景陵县属安州(治所在今安陆市)。元祐元年(1086年),恢复复州建制,州治设在景陵县。
北宋时,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的“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乾德三年(965年),升景陵县白袱巡院为潜江县。熙宁六年(1073年),撒复州建制,景陵县属安州(治所在今安陆市)。元祐元年(1086年),恢复复州建制,州治设在景陵县。
南宋时,景陵战乱连年。建炎元年(1127年),李孝忠率部攻打景陵。建炎四年(1130年),刘超联合宋军叛将彭筠进犯复州。开禧二年(1206年),金兵进逼景陵。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军队南下,景陵县治迁汉水以南西汤镇(今仙桃市)。
元朝时,至元十二年(1275年),县治从西汤镇迁回景陵。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复州为沔阳府,景陵县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沔阳府。元末明初,来自江西等地的大批流民入景陵,垦湖滩种植,故天门今有“江西老表”之称。
明代时,改景陵县为景陵卫。洪武三年(1370年),撒销卫府,仍改为县,并在景陵县治所稍南处修筑县城(土城)。洪武九年(1376年),修筑城堞。正德九年(1514年),始筑砖城,耗银3673两,耗工512,942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总兵左良玉率领明军与李自成起义军大战兵败,退守九江,李自成部将白旺追击,连克景陵、汉川、汉阳,直抵大别山。李自成克承天(今钟祥)后,派郝、党两营复克景陵。委张采为知县,镇守县城,在城外修筑炮台抗击清军。
顺治元年(1644年),天门人民积极参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英勇抗击清兵,与清军两万余人大战于杨口万人坡,击毙清军将领李光甲、董硕儒等。次年春,清军进逼景陵,李自成军孤立无援,被迫撤离景陵。与此同时,景陵乡民刘思才聚众起义,号称“义军”,拥船只千艘,活动在湖泊港汉,除暴安民。顺治三年(1646年),义军大部被清军镇压。后又有书生鲁所腑、金家湾农民金超凡等率众反清,都先后被清军镇压。康熙七年(1668年),知县李馨主修,吴泰编纂《最陵县志》12卷。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知县钱永续修县志12卷。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陵寝(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天门由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天门山而得名。乾隆十九年(1754年),始建天门书院(原址在原天门中学内)。乾隆三十年(1765年),天门知县胡翼主修,章镰、章学诚编纂的《天门县志》付梓。道光元年(1821年),由天门知县王希琮主修,张锡谷、蒋祥墀编纂的《天门县志》刻印成书。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陈玉成与清军大战于李场乡的文家墩,历时三昼夜,大败清军。
随着隶属关系的变化,天门的境域范围也多次变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景陵县志》记载:“景陵之名最古,而其地自荆州以北,石城以东,江夏以西皆是。”可见当时竟陵的地域非常辽阔,它拥有汉水下游西部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汉初,分南郡置江夏郡,竟陵县南境成为云杜县的一部分,到了晋末,分竟陵县东部置宵城县,又分竟陵县东北部地及南新市县地置新阳县。南朝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分县境西北部置长寿县,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升景陵县白袱巡院为潜江县,以后,县境再无大的变化。民国时期,天门县的区域基本稳定在清光绪时的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境变化较大。1950年6月,天门县汉水以南的毛嘴区划归沔阳县,汉水以北的仙北乡划入天门。1955年7月,潜江县汉水以北的张港区和多宝区划人天门县。
随着世纪风云的演变,天门的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也发生过几次重大变革。七七事变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将天门东境与汉川西境连成一片,于血雨腥风之中成立了天门县抗日民主ZFZF。尔后,又成立过天(门)汉(川)县和天(门)京(山)潜(江)县。1949年5月,天门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这一历史的转折,既是黑暗的终端,又是光明的起点,在天门的历史典籍上揭开了新的一页。1987年8月3日,经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ZF批准,撤销天门县制,设立天门市,1994年,国务院批准天门市由湖北省直管(直辖市)。尔后,天门市又融入武汉市“1+8”城市圈,成为长江中游城市重要成员,汉江流域主要的节点城市。
还没有人进入打赏大厅,快来打赏吧
  • 回复4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17

04-03 13:04

粉丝 270

04-04 13:37
:京山的级别是省辖县级市,由荆门代管。天门是省直辖市,级别差别不大,如今京山的发展并不比天门差,离开荆门再并入天门的可能几乎为零。
04-09 09:32
:@笑遨江湖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京山并入竟陵县
04-09 10:18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