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文艺品论的粗浅认识

2015-11-22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2.5万   回复 48


1 我有评论权吗? “作家写作品是为了给读者阅读的,并希望读者读后,能够接受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意他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为人们所阅读与理解的作家,可以说是没有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版,P427)文章既然发(贴)出来,必意在引人围观,这个围观的人群是不特定的,应该也允许我看一眼。看后或者接受或者不接受,那么,我有品论的权利吗?就是说,我的感受能够说(贴)出来吗? 关于文章是否允许我(即任何人)评论,或者文章发出,即视为阅读和评论邀约,我没见到从法律上论证的文章。以常情论,应该允许。看都让看,就不许我喝声彩?万一我兴奋莫名,不让喝彩,憋坏了,你负责?人群中有喝彩的,难免有喝倒彩的。你能保证你表达的“思想感情”人人能接受?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个个都赞成?如果你不同意别人喝倒彩,可以把作品,,一、发在哥们中间;二、声明禁止“妄议”;三、关闭评论栏。 以前的作品发表是有稿费的,作品有商品性,现在自媒体里的作品没有卖钱,能否评论,不知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咋说。约定俗成,应该也可以。冰冰、凤姐我们可以品头论足,公众人物嘛,我就评价过柏芝的鼻子是个肉鼻子。街坊的女孩门口过呢?不要随便议论为好,但是今天街坊你把女儿的肖像挂在展览大厅,我就可以议论一下,也许用焦大的眼光。这就好比厨师做了菜给人品尝,就该允许人说好说歹。食材的新鲜,清洗的干净,切配的合理,火候的到位,五味的主次,营养的搭配,盛器的精美,出菜的次序都在品评之列。2 我评论得了吗? 《诗品》把曹操诗列为下品,为后世诟病。李杜的诗也被一时的唐人给予差评,搞得韩愈气死:“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哪用故谤伤!” 把曹操诗(近代学者指正仅限五言诗)列下品,是钟嵘个见。在流行王、孟、元、白的中晚唐,李杜被贬抑,是社会评价系统出了问题。自古“术业有专攻”,何况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文艺评论是专业人士吃的饭,再不是曹丕、钟嵘的时代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什么文艺理论都没有,当然不能给予专业的评论。要一个普通读者说出高深的文道学理,太难,但不能因此剥夺权利。何况品评本是阅读过程的伴生物,正如阅读有深有浅,品评有高有低,对所读之文字,不可能完全无感。写出来就是叫评论了,如此而已。 文版见过这事:你说人家的不好,你拿一篇出来我们瞧瞧。我正在为对方不平,不料才过了几天,这“对方”就对另一人说:你说我不行,有本事你拿一篇我看看。可怜曹操、李杜连这样反击的机会都没有。我觉得不要这么对评论人说。波先生已经用了厨师为喻,我还是继续说,好的厨师是知味的,但知味的未必都是厨师。厨师的菜,从未规定只准说好吃,就算他的招牌菜。而如果吃货说这个菜还差点火候,或太老,不鲜,厨师说那你来烧。在理吗?作品好是评不坏的,正如俄国谚语所说:金子是不会烂掉的。 这几天,有人不满评委的“眼高手低”。我的看法恰与此相左,我提倡评委眼一定要高,这是充要条件。手高固然好,但不是必要条件。何则?一个人为了把专业做到顶级,反而要有所不为。聋子的眼睛好,瞎子的耳朵灵。做评委的人,眼高必要,手高非必要。谍战剧里,不是有把盲人找来听电报发报声?即是用其所长。五官之中眼最高,是有道理的。 湖北老乡万家宝先生曾说:“我们常说自己眼高手低,其实经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但是眼高是第一”(《对中年创作者的希望》)。我的看法,创作成绩的提高,有待于眼高的人在旁指点。 一次听中文系毕业生撮白,说他们为发现学中文出身的人少有成作家的事实伤心,课堂上认真地探讨,结论是,中文系的人熟知各种文艺理论,鉴赏力不是一般人可比,眼界奇高。动笔时满脑子条条框框,这样不合规矩,那样出了格,不可能是传世之作,干脆不写,免得别人说,读了中文系,就这个水平。这是不是说,眼高的人不必写,专来评,以此推动文艺事业向高境界升华,也算各得其用?3 我怎么评论? 我个人因为有职业病,喜欢说不好的,不喜欢说好的。当我发现自己的病不轻,就时时提醒自己,尽量忍住不说。如果真要说不好,也只能说自己不喜欢。就像评价别人做的菜,不要说烧的不好,只说不合我的口味就可以了。毕竟自己不是美食家。 我还给自己定几个规矩,今后有机会跟贴,也要记住践行。3.1 有好说好,有不好说不好 如果不许说不好,就路过。如果觉得好,又说不上枪,第一,学“无言”君,露个笑脸就走。第二,学“林歌”君,觉得好的,就送分。3.2 不说过头话 过头话分为两种,“良言一句三冬暖”、“说句好话不顶本,只要舌头打个滚。”好的过头话一般不会伤害到人,只是不必说。但反向的过头话就伤人了,坚决不能说。3.3 带有建设性 你玩把戏,我给你提意见,是想你改进玩法,吸引更多、更高级的观众,赚更多的钱。不是要你杀猴子、拆班子。我的意见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 带有建设性也只是自己的认识,对方、别人未必这么看。就算真的有建设性,也要看机缘,即对方的接受程度。有时候,对方当时会接受,有的想必他多年以后会觉得对,有的他到死也不会明白,那就算白瞎了。我们一生,该做多少无用功,还在乎这点? 《闲言碎语》20151026初稿20151121补充。



  • 回复48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林歌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841

2015-11-22

粉丝 2

2015-11-22

粉丝 3

2015-11-22

粉丝 3

2015-11-22

粉丝 2

2015-11-22

粉丝 259

2015-11-22

粉丝 2

2015-11-22

粉丝 131

2015-11-22

粉丝 131

2015-11-22

粉丝 976

2015-11-22

粉丝 2

2015-11-22

粉丝 4

2015-11-22

粉丝 1180

2015-11-22

粉丝 2

2015-11-22

粉丝 2

2015-11-22

粉丝 841

2015-11-22

粉丝 2

2015-11-22

粉丝 1

2015-11-22

粉丝 1

2015-11-22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