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如何从一个节气 变成祭拜祖先的“清明节”

2020-04-05   发表于 户外   阅读 2.5万   回复 3
        清明节最原始的底色——节气 
        清明节,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晚春到来的象征。具体时间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民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祭祀祖先并扫墓,表达对祖先的纪念。
不光汉族,还有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同样也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的主题。
       但是,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其中第一句“清谷天”中的“清”就是清明节。上文也指出,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由于有“春脖子短”——春天短促的特征,清明的到来也意味着很快将要迎来夏季,气温降水会发生剧烈。 所以,清明对以农耕为主业的古代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农民们将要迎来农忙。在中国,清明节对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谚语。

       清明节的第二个底色——祭祀
       现在,人们想起清明,首先想到的是祭祀与扫墓。 那么,清明又是如何从一个节气变成祭扫祖先的清明“节”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节日,寒食节!其实,祭扫原来是寒食节的内容。 中国古代奉行儒家思想,强调对待亲人“孝”。要做到“孝顺”,就要做到“养生丧死”,做到“生尽孝死尽哀”,要做到“事死如事生”,认为,对待死去的亲人要像对待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如何做到?就要通过祭扫——祭祀扫墓来完成。这个事情很重大,在古代上至天子,中到百官,下到黎民都要做。
        在唐代,皇帝决定延长寒食节假期来解决问题,由于碰巧清明寒食挨着,所以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月下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等于将假期扩展到清明后。到了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皇帝更是直接下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并第一次明确清明寒食一体:“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这之后,人们在清明时节祭祖成了常事。再往后,清明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最终,清明就成了“节”,并且成为了中国人祭祀的日子!

       清明节第三个底色——踏青
       谈起清明节,人们又会想起去踏青。那么,清明节不是一个祭祖的日子么?不应该庄严肃穆么?为什么又有踏青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加入? 这是因为,清明节又融入了一个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其源自上古的中国。当时中国实行干支记年,上巳节时间就在三月的第一个地支为“巳”的日子。又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每年的阴历三月初三前后,所以后来三国魏就定在三月三,所以民间又称“三月三”。
       在上古的时候,先民们在三月三主要要进行的活动是“祓禊”。祓禊,古代中国民俗,祓——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古代春秋时期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所以祓禊的主要内容为在河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祭祀活动。后来演变为在这个日子沐浴,采兰,踏青,嬉游,饮酒等活动。 由此可见,踏青本来是属于上巳节的。那为什么又称为清明节的内容呢? 这还得从唐朝说起。上文说了,唐代官员由于寒食节祭祖时间不够,于是皇帝下命令假期由寒食节延长至清明节。但是,上巳节这个重要的祭祀活动,没有给假期。于是很多官员索性就将上巳节的内容也迁至寒食-清明这个假期,于是,清明节又有了踏青,嬉戏,洗澡等内容。
        慢慢的,上巳节也被清明节吞并了!
  • 回复3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12

2020-04-05

粉丝 28

2020-04-07

粉丝 965

2020-04-07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