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如秋草

2020-06-13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3万   回复 4
昨天看了罗银湖先生的遭遇,使我回想起年轻时的一件事。
1992年,受宣传部抬爱,任校文学周刊总编。曾收到广东籍一名作者的稿件《父亲的姿态》,中心立意受到我们几个编辑的推崇。我也很满意,决定采用该稿件。
虽然对该文的立意和布局都很满意,但唯一觉得其语言有些啰嗦和凌乱。对于人物的渲染过度重复。于是,我花了很大精力,破天荒地按照我的语言习惯对其进行了修改。足见我对该文的重视。其中有这么一句记忆深刻“父亲的头发零落而发黄,就像秋天的野草,随意长在头上。”我将其修改为六个字“父亲发如秋草”。得到其他编辑认可后,反馈给作者修改。
可是得到作者的答复是撤稿。为什么要撤稿呢?我一直认为作者过于偏激。对于文中的修改,我从来不搞一言堂,是可以商榷的。但要说明理由,由大家评判。
事隔半年再想,实际是我的问题,我应该只提总体建议,让作者自主修改。不应该按照自己的习惯去逐字逐句的修改。作者会认为这还是他的作品吗?这不完全不是作者风格了吗?会有抵触情绪就难免了。尤其是写父亲的文章,情感上都难免偏执。从单句来讲他用这样的句子来渲染人物,也很生动。只不过是我觉得全文渲染重复与过度。所以,我是懊悔的。
后来我约作者见了面。坦诚交流,相谈甚欢。他说,他也理解我的用意和心情了。一周后,我又收到他修改后的稿件。
是呀,只因为年轻,少不经事。沟通与坦诚,是人相处的基本之道。人呀,就在这一件件自己不满意和他人不满意中逐渐成长。
  • 回复4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54

2020-06-13

粉丝 28

2020-06-13

粉丝 4

2020-06-13
:感谢评论。您说的是很中肯的。单句来说,是很生动的。但全文堆砌重复,就减弱了事例的感染力。因文章其他地方有多处类似描写,所以建议简化的。
2020-06-14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