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粽

2021-06-11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1.9万   回复 7
还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虽然不是清明节遥祭故人,但是也会思念逝去的长辈:爹爹婆婆、父亲母亲。10岁我便没有了母亲,关于端午节的应季食物:清水粽子的记忆,只有爹爹婆婆、父亲、小姑妈。婆婆、父亲、小姑妈都包得一手好粽子,紧实棱角分明。由于我常年在外务工吃饭堂,没有开伙条件,至今我都没有学包粽子,但是想学会的愿望肯定是有的。至于粽子的味道,我只喜欢清水粽子裹白糖,虽然我没有妈妈的味道可以延续传承,但是这种从小习惯了的味觉记忆,让我就喜欢糯米带着芦苇叶清香的本味原味,甚至多加一颗红枣我都觉得不是清水粽原本的味道了。
八十年代物质匮乏,我们家走亲戚多是拎一个罐头加一斤用报纸包的红糖,这个规格已经不低了。平时生活中就是一点白糖红糖都很难见到,所以孩童时代的我就喜欢清水粽子裹白糖,还要裹很多的那种,因为甜的东西能带给人愉悦的心情,以至于这种体验延伸到了今天。虽然今天的我得到粽子白糖很容易,但是我依然会在心底留存这种从小养成的味觉记忆。所谓妈妈的味道应该就是类似于这种感觉吧!比如我小时候经常吃婆婆用土罐煨的萝卜片子和萝卜块加肥肉薄片,还有大白菜,所以至今我也喜欢这种烂烂入味的感觉,不过这个属于我自己的私房味道,招待亲戚朋友是不能使用的。
至于粽叶,我的老家在村子的最南边,旁边有几个荷叶水塘半包围着,粽叶到处都是。其中有个水塘中间是个半岛形状的堤梗子,可以走进去摘芦苇叶。冬季干塘卖鱼后,塘主人会把塘泥用锹甩到这条堤梗子上来,所以这个上面长的芦苇非常粗壮,芦苇叶也非常宽,包的粽子也就会大些。端午节前夕,我的爹爹都会打粽叶扎好后,拿到干一街上售卖,那一阵子所得不菲,爹爹也会从干一街上带点家鱼(大白鲢)、锅盔、虾散回来,还会顺便割点肉回来,端午节的氛围渐渐弥漫开来,孩童时代的我总是会欢呼雀跃,如今人到中年童心不再,只能在梦里回味了。
对了,昨天看到天门渔鼓入选了非物质遗产,我的爹爹打的一手好渔鼓筒子,只不过起初只是用来赶酒或过年去外地给主人家送祝福恭贺,用来谋生或改善自家生活水平的工具而已,不过我很难想象平时生活中不善言辞的爹爹是如何在外地卖艺谋生的。类似的还有小时候老家村子隔壁小女孩会的杂耍:三棒鼓,那个更绝,最初丢三根棒槌,后来丢三把刀,三根点着火的棒槌。如今那个小女孩早已远嫁到现在改名为襄阳下面管辖的县级市枣阳去了,现在应该都已经当婆婆或外婆了。
  • 回复7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红心向上 最后回复于 2021-06-12

粉丝 98

2021-06-11

粉丝 51

2021-06-12

粉丝 50

2021-06-12

粉丝 29

2021-06-12

粉丝 102

2021-06-12

粉丝 84

2021-06-12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