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年味
珰,珰,珰,珰……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的一种铃声,那时,每个生产队里都有一部铃,它是用来提醒社员群众上工收工的钟声。它的形状各有不同,敲的声音也不一样。有的生产队里把它挂在很高的树上,铃铛下面拉着一根绳。有节奏地拉这根绳,铃就发出很响的声音。人们上工收工全听这铃声指挥。我们生产队则是一种长型的铁筒铃,挂的也不高,铁筒铃中间有一个对穿的孔。平时敲铃铁棒就插在这孔中间。上工收工就抽出这根铁棒敲打铃。我们生产队由易伯负责管铃,老人很负责很准时。人们背后都叫他易老头。易老头敲铃,他有一个特点:珰珰珰珰,当铃声中间没有停顿且很急骤的时候,那便是催人们上工。当铃声中间有停顿,一下一下缓慢敲的时候,那是收工铃声。
时间是腊月二十八了,马上要过年了。易老头也晨起晚归敲了一年了,好像似觉得也累了。今天这铃敲的也格外缓慢。珰……珰……珰…这是今年最后的收工铃声了。人民群众要收工放假过年了。
儿时最盼望的就是这年终最后的收工铃声。盼望着父母早点收工,盼望着早点过年!
那个年代,还是集体生产,按劳分配。虽然物质匮乏,买什么东西都需要计划,都要凭票。但什么东西基本上都还是有。门前的堰塘平时供我们生活用水。也养着鱼。快过年了抽干水,捡鱼上岸,大家可以分到很多鱼。生产队的猪栏里养着上百头牲猪。过年也会宰个七八上十头猪分给社员群众。分肉分鱼一般都是按人头分,像我们家人多,过年时也能分到上百斤的鱼和几十斤肉。分粮食除了按人头分外,也有几成接劳动力和工分的分法。因为能劳动力多的家庭。劳动强度大,吃饭也多。粮食就比小孩多的家庭分得多。这就是按劳分配。非常的人性化。合情合理。都有饭吃。
那个年代虽然很穷,但人们都很勤奋的,年味还是浓浓的。刚进入冬月,人们就开始蒸糯米做炒米,用糯米浆蒸熟,用杆面杖杆开做合叶片,玉兰片。自己做手工面,做翻饺子。到了腊月就开始熬麻糖,做麻叶。麻叶大至分为炒米麻叶,小米麻叶和芝麻麻叶。还有的家庭请师傅帮助做饼子,金果和麻枣。到了年关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做豆皮打豆腐。磨糯米浆做汤圆。蒸馒头和打糍粑……。这些都是浓浓的乡情和年味。之所以小孩们都望着过年,是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这些好东西。只有过年才能看到舞龙舞狮唱大戏。非常的热闹。心情特别愉悦。现在都无法形容当时的兴奋!
那个年代虽然很穷,可除夕晚上那顿团年饭都不会马虎:腊肉腊鱼全上阵,一碗粉蒸红尾巴鲤鱼家家户户都会有,寓意年年有鱼(余),蒸蒸日上!蒸肉蒸蛋蒸茼蒿,肉果滑鱼,藕夹茨果,煎鱼炒肉,还带一煨罐土鸡汤……。随便一说,十碗上桌。老老少少,全家欢乐!
那个年代虽然很穷,礼节性还是蛮大蛮多,除夕那天,年饭前还要烧香祭祖放鞭炮,还培祖坟土一揪!尊老爱幼,前传后教。体现中华文明传统美德 。饮水思源。不望先人。
那个年代虽然很穷,但不管大人和小孩新年第一天都会有一套崭新的衣服穿上。意在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新年第一天村庄里的不管老的少的挨家挨户走访相互拜年!年青人会面年老人:恭贺您郎,张伯您郎过年好!老年人对年青人回敬:恭贺你又长一岁!气氛亲切且活跃!尽显人情味年味儿……!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细表了。
现如今不管城市农村那些曾经的年贷也不办了,挨家挨户拜年也不干了。过年的味道就像炒菜不放盐一样寡寡淡淡了!浓浓的年味在人们忙活的身影中渐行渐远。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
曾经的我们是孩提时代,守在餐桌前静静地等着那顿有滋有味的年夜饭。如今的我们已慢慢的步入老年时代,不再是等着吃年饭的那个人。已是厨房的掌勺人。餐桌上年饭我是做到应有尽有!没有一个重菜。并且五味齐全。可我的心里却是五味杂陈。总觉得没有了当年那个味了,没有那个浓浓的年味儿……!
我们抱怨年味的淡去,我们感摡时光的逝去,但是否会在一个午后,回忆那远去的年味儿,这是一种幸福,温馨的体验!
追塑匆匆数十年,记忆中的年味是甜,是酸,是福,是乐,是我们永久的依恋!
壬寅年春节前于花城
1月28日
时间是腊月二十八了,马上要过年了。易老头也晨起晚归敲了一年了,好像似觉得也累了。今天这铃敲的也格外缓慢。珰……珰……珰…这是今年最后的收工铃声了。人民群众要收工放假过年了。
儿时最盼望的就是这年终最后的收工铃声。盼望着父母早点收工,盼望着早点过年!
那个年代,还是集体生产,按劳分配。虽然物质匮乏,买什么东西都需要计划,都要凭票。但什么东西基本上都还是有。门前的堰塘平时供我们生活用水。也养着鱼。快过年了抽干水,捡鱼上岸,大家可以分到很多鱼。生产队的猪栏里养着上百头牲猪。过年也会宰个七八上十头猪分给社员群众。分肉分鱼一般都是按人头分,像我们家人多,过年时也能分到上百斤的鱼和几十斤肉。分粮食除了按人头分外,也有几成接劳动力和工分的分法。因为能劳动力多的家庭。劳动强度大,吃饭也多。粮食就比小孩多的家庭分得多。这就是按劳分配。非常的人性化。合情合理。都有饭吃。
那个年代虽然很穷,但人们都很勤奋的,年味还是浓浓的。刚进入冬月,人们就开始蒸糯米做炒米,用糯米浆蒸熟,用杆面杖杆开做合叶片,玉兰片。自己做手工面,做翻饺子。到了腊月就开始熬麻糖,做麻叶。麻叶大至分为炒米麻叶,小米麻叶和芝麻麻叶。还有的家庭请师傅帮助做饼子,金果和麻枣。到了年关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做豆皮打豆腐。磨糯米浆做汤圆。蒸馒头和打糍粑……。这些都是浓浓的乡情和年味。之所以小孩们都望着过年,是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这些好东西。只有过年才能看到舞龙舞狮唱大戏。非常的热闹。心情特别愉悦。现在都无法形容当时的兴奋!
那个年代虽然很穷,可除夕晚上那顿团年饭都不会马虎:腊肉腊鱼全上阵,一碗粉蒸红尾巴鲤鱼家家户户都会有,寓意年年有鱼(余),蒸蒸日上!蒸肉蒸蛋蒸茼蒿,肉果滑鱼,藕夹茨果,煎鱼炒肉,还带一煨罐土鸡汤……。随便一说,十碗上桌。老老少少,全家欢乐!
那个年代虽然很穷,礼节性还是蛮大蛮多,除夕那天,年饭前还要烧香祭祖放鞭炮,还培祖坟土一揪!尊老爱幼,前传后教。体现中华文明传统美德 。饮水思源。不望先人。
那个年代虽然很穷,但不管大人和小孩新年第一天都会有一套崭新的衣服穿上。意在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新年第一天村庄里的不管老的少的挨家挨户走访相互拜年!年青人会面年老人:恭贺您郎,张伯您郎过年好!老年人对年青人回敬:恭贺你又长一岁!气氛亲切且活跃!尽显人情味年味儿……!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细表了。
现如今不管城市农村那些曾经的年贷也不办了,挨家挨户拜年也不干了。过年的味道就像炒菜不放盐一样寡寡淡淡了!浓浓的年味在人们忙活的身影中渐行渐远。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
曾经的我们是孩提时代,守在餐桌前静静地等着那顿有滋有味的年夜饭。如今的我们已慢慢的步入老年时代,不再是等着吃年饭的那个人。已是厨房的掌勺人。餐桌上年饭我是做到应有尽有!没有一个重菜。并且五味齐全。可我的心里却是五味杂陈。总觉得没有了当年那个味了,没有那个浓浓的年味儿……!
我们抱怨年味的淡去,我们感摡时光的逝去,但是否会在一个午后,回忆那远去的年味儿,这是一种幸福,温馨的体验!
追塑匆匆数十年,记忆中的年味是甜,是酸,是福,是乐,是我们永久的依恋!
壬寅年春节前于花城
1月28日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