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桐城

2022-02-26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8943   回复 8
驱车翻过大别山脉,在潜山稍事休整,便直奔桐城龙眠山。

一直对桐城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因为桐城有姚鼐、有李公麟。一个以文章领秀乾嘉一代的诗文风骨,一个以画笔撑起北宋画坛的龙马气象。

而且这两人都在名重京师之后,退隐故里,自觉地将生命从名利漩涡中抽出,并投入到文化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才情与创造去丰富人类的文明,用文化滋养自己的性灵与生命。

书画销岁月,诗文养精神。生命与生存在文化的浸润里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政治或许是一部分人实现人生抱负的最佳途径,但也可能对另一部人而言,是消耗生命价值的无底渊薮。北宋李公麒正处于神宗进行政治改革的时期,却与改革派的王安石、反对派的苏轼同为好友。乾嘉时期姚鼐面临汉学与宋学学术之争,却与崇尚汉学的戴震纪昀、与崇尚宋学的翁方纲同为好友!

伟大的灵魂常因施政的异同而互相对垒,也常因艺术的多彩而彼此吸引。所以文人在政治、艺术路线上的争端与党同伐异虽然自古不休,但相比军阀武夫、政客阴谋家们你死我活的操戈相向,往往多了一些温情与凄美。

无论是政治还是艺术,在思想与路线上均已被迫对峙且难以调和时,最难的是当局者有跳出圈外的勇气与智慧。李公麟与姚鼐都做到了!
摆脱官场后,他们一个退隐龙眠山庄,探访山川风物溪瀑流泉,丹青水墨摹写人间万象。一个退居惜抱轩,梅岭讲学安庆编书,满腔热忱化育桐城文章!

人生方向无限,有时的一进实为一退,有时的一退实为一进。只要你不懈努力,总有一个方向成就你的才华与抱负。而且此生欲如何当由我作主,脚在当下,怎能由世俗囿之。取舍当随我意,得失寸心吾自知!

如今姚鼐故居惜抱轩藏身桐城中学,而龙眠山的修竹碧波在送走苏轼黄庭坚后,又辞我以微风后的静默。来到桐城博物馆才知道著名的三尺巷就在桐城老街,康熙时宰相张英故居旁这百米许的巷子己被打造成桐城的文化教育基地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所有的政治都是一时一地,甚至是一帮一派、一人一念的。时过境迁,所有当时当朝执为圭臬的,都会被弃之如蔽,所有曾经的权焰繁华,终将化为云烟。

世人只知抚古叹今凭吊古人兴衰,几人能做到今生的通达与遥逍?龙眠山水今犹在,不见当年李公麟。放下何妨!

桐城山水,龙眠清风,厚重的文化底蕴,博大的文化视野,才能培育出这种强健宽厚的人文精神,才能培养出这种超越时政的局囿与束缚,超越人间名相的谦虚礼让,以退为进的人生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驱车沿城闲逛时,依然随处可见各类培训机构的招牌,似乎"双减"的洪流并未影响当地民众教育子弟的千年传统。忽然理解这个总人口不到70万的小城,为何人文历史如此丰茂!

据查,桐城仅明清两代有据可考的就有进士240人,举人640人,贡生509人,与同属安庆府之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等五县进士与举人总和相比,还超越一倍有余。由科举步入仕途的七品以上官员786人,其中大学士3人,尚书9人。另有大量的不走科举之路的名儒硕学,仅《桐城耆旧传》就为明清耆旧900余人立传,《明史》《清史》记载桐城人物达到70余人。

也明白了为何这么小的城市,在建国后竟出了20个院士,3ooo名博士的原因!在桐城,顶级知识分子的竞争以“乡镇”为单位,仅青草镇,现在就有3名院士和2名院士提名候选人。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

当耕读传家的恬淡浸入地域文化的骨髓之后,这块土地便拥有了超越时空的厚重与博大,滋养官民与子弟的底蕴与性灵!
  • 回复8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WEIMING730402 最后回复于 2022-03-03

粉丝 20

2022-02-26
:咱们什么时候再去触摸一下时间?
2022-02-28
 哈哈,美好是留在记忆里的……某人在湖心,划着一条破木船,左划一下,右划一下,憋红了脸就是靠不了岸……想想这个画面,笑死~~
2022-03-01

粉丝 19

2022-02-26
:天生的一半,后天的一半,唯有经历了,淡泊了,境界才能往上走
2022-02-28
:之前只知道先生以画见长,还不知道先生的文笔如此了得!
2022-03-03

粉丝 540

2022-02-27
:谢谢!
2022-02-28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