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江兴隆枢纽下游 “河道下切” 的审视
欢迎交流。
一、河道下切与河道淤积
南岸重点提出和强调了汉江 “河道下切”。
这里聊聊与天仙潜最直接关联的地段 兴隆大坝下游。
网络上名词解释:
河道下切:河道下切是指河流对河床进行侵蚀,导致河床高程降低、河道深度增加的自然或人为地质现象。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河道淤积:与下切相反,指泥沙在河床堆积导致河床抬高(如暴雨后河流泥沙淤积使水位上升)。
河道下切的结果可通过数据指标量化呈现,例如河道水深数据。
测量方式:在固定断面测量水面至河床的垂直距离(即水深),结合水位数据可反推河床高程变化。
数据表现:
枯水期某断面水深从5米增至 6.5米,可能暗示河床下切1.5 米(水位稳定时);
对比同一流量下的历史水深数据(如 600-800m³/s 流量时分级水深变化),排除水位波动干扰后。
如某水文站流量为1000 m³/s时,2008年对应河流水位为25.43米,2022年对河流水位24.73米,河道水位下切0.7米。
河道下切与淤积的监测与研究对“三生(生活、生态、生产)”保护、水利工程规划和防洪安全至关重要。
二、对汉江兴隆枢纽下游河道下切状况的审视
兴隆枢纽下游河道下切可分为两段来看:
1. 坝下 — 泽口段
兴隆枢纽至泽口段航道全长约为 31公里,近坝下是受冲刷最严重的地方,大坝下游短距离内受水流集中影响,下切强度较大,平均冲刷深度已有相关研究结果,对它会另外学习。
有研究指出坝下冲刷现象,大坝下游10公里内通常为下切显著区域。
依据河床总体冲刷是强度自上而下减小规律,有学者对兴隆枢纽下游进行了历史与现实量测数据对比分析,变化曲线显示,近30多年来在泽口段河床基本下切在0.8米左右,不是河床全面下切,主要是河床主槽加深。
2. 泽口段以下
兴隆大坝 — 泽口段两岸是潜江和天门,仙桃地处泽口之下。仙桃临江段的河道冲刷没有那么严重。
之前文章已有表述,有研究显示,在汉江枯水季,从2008-2022年15年里,汉江仙桃站流量为600m3/s时,河道水位下切为0.48米,流量为800m3/s时,河道水位下切为0.53米,之后至2025年5月,仙桃站枯水季节流量水位是稳定的。
另外, 也有数据运算表明,汉江仙桃站当水位处于23.00(±0.2)米时,水位波动0.1米,流量平均大体增减约14立方米/秒。这可看到此处仙桃站水位对流量关联基本为 0.1 米 / 14m³/s,即流量每增减 14m³/s,水位波动约 0.1 米。
从上可看出,近20年来汉江仙桃段河道下切基本不显著,河床稳定,上游来水大小主要决定了水位的升降。
因此,上游来水是水位变化的主导因素。
三、兴隆坝下短距离河床明显冲刷对下游整体用水影响有限
( 这段是前不久的跟帖。)
直到目前,为什么有科技工作者总是反复拿兴隆坝下近坝段说话,研究结果为兴隆以下河段河床下切明显,尚未达到稳定状态,难道这是为要出文章吗 ?
已经走过了可研的过程,再开展的科学研究都应主要是为社会生产活动服务的 !!
从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出,“大坝下 – 泽口” 这一小段河流,江南与江北是潜江与天门,而天潜两地主要的生产取水活动是可不在这一小段的,两地在兴隆大坝之上可直接取水利用,用不着太在意这一小段的水变化。坝下近段河床下切明显,但 2024年枯水季坝下水位仍在 28.0 米左右,当流了100多公里后,对仙桃站 23.0米左右水位要想说什么。
就如天门河黄潭镇址处被冲刷出一个大坑,现下力气研究那个潭,当研究出那个潭还有加深的趋势结论时,而潭边的社会并不依靠水潭在活动,下游水位比潭底还低,那意义大吗 ?
坝下近河段的水位波动对区域取水影响有限。相比之下,泽口至岳口、仙桃、多祥及以下河段直接关系下游 “三生” 用水,以及汉江航道通行(如规划的多祥港建设),更应成为研究重点。泽口之下至岳口、仙桃、多祥河段研究结果是更有意义的。
四、议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兴隆枢纽运行后,对于汉江泽口段以下河道下切影响不明显,水位的抬高与降低主要关键是受上游来水和两岸排水(汛期)的影响,而上游来水是可科学调节和控制的。
枯水季节,兴隆枢纽丰枯季差异化调度是坝下常态化用水的保障。
在 2024 典型干旱年的实况来看,只要兴隆坝上水位保持在 34.40 米以上,仙桃站水位在 23.00米上下,流量在500 - 600立方米 /秒,汉江枯水季天仙段的用水就没有问题。
别再以为汉江泽口段下游河道下切很严重了。
那种强调将河道下切作为兴隆坝下 “三生” 用水工程规划的基础性理由,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一、河道下切与河道淤积
南岸重点提出和强调了汉江 “河道下切”。
这里聊聊与天仙潜最直接关联的地段 兴隆大坝下游。
网络上名词解释:
河道下切:河道下切是指河流对河床进行侵蚀,导致河床高程降低、河道深度增加的自然或人为地质现象。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河道淤积:与下切相反,指泥沙在河床堆积导致河床抬高(如暴雨后河流泥沙淤积使水位上升)。
河道下切的结果可通过数据指标量化呈现,例如河道水深数据。
测量方式:在固定断面测量水面至河床的垂直距离(即水深),结合水位数据可反推河床高程变化。
数据表现:
枯水期某断面水深从5米增至 6.5米,可能暗示河床下切1.5 米(水位稳定时);
对比同一流量下的历史水深数据(如 600-800m³/s 流量时分级水深变化),排除水位波动干扰后。
如某水文站流量为1000 m³/s时,2008年对应河流水位为25.43米,2022年对河流水位24.73米,河道水位下切0.7米。
河道下切与淤积的监测与研究对“三生(生活、生态、生产)”保护、水利工程规划和防洪安全至关重要。
二、对汉江兴隆枢纽下游河道下切状况的审视
兴隆枢纽下游河道下切可分为两段来看:
1. 坝下 — 泽口段
兴隆枢纽至泽口段航道全长约为 31公里,近坝下是受冲刷最严重的地方,大坝下游短距离内受水流集中影响,下切强度较大,平均冲刷深度已有相关研究结果,对它会另外学习。
有研究指出坝下冲刷现象,大坝下游10公里内通常为下切显著区域。
依据河床总体冲刷是强度自上而下减小规律,有学者对兴隆枢纽下游进行了历史与现实量测数据对比分析,变化曲线显示,近30多年来在泽口段河床基本下切在0.8米左右,不是河床全面下切,主要是河床主槽加深。
2. 泽口段以下
兴隆大坝 — 泽口段两岸是潜江和天门,仙桃地处泽口之下。仙桃临江段的河道冲刷没有那么严重。
之前文章已有表述,有研究显示,在汉江枯水季,从2008-2022年15年里,汉江仙桃站流量为600m3/s时,河道水位下切为0.48米,流量为800m3/s时,河道水位下切为0.53米,之后至2025年5月,仙桃站枯水季节流量水位是稳定的。
另外, 也有数据运算表明,汉江仙桃站当水位处于23.00(±0.2)米时,水位波动0.1米,流量平均大体增减约14立方米/秒。这可看到此处仙桃站水位对流量关联基本为 0.1 米 / 14m³/s,即流量每增减 14m³/s,水位波动约 0.1 米。
从上可看出,近20年来汉江仙桃段河道下切基本不显著,河床稳定,上游来水大小主要决定了水位的升降。
因此,上游来水是水位变化的主导因素。
三、兴隆坝下短距离河床明显冲刷对下游整体用水影响有限
( 这段是前不久的跟帖。)
直到目前,为什么有科技工作者总是反复拿兴隆坝下近坝段说话,研究结果为兴隆以下河段河床下切明显,尚未达到稳定状态,难道这是为要出文章吗 ?
已经走过了可研的过程,再开展的科学研究都应主要是为社会生产活动服务的 !!
从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出,“大坝下 – 泽口” 这一小段河流,江南与江北是潜江与天门,而天潜两地主要的生产取水活动是可不在这一小段的,两地在兴隆大坝之上可直接取水利用,用不着太在意这一小段的水变化。坝下近段河床下切明显,但 2024年枯水季坝下水位仍在 28.0 米左右,当流了100多公里后,对仙桃站 23.0米左右水位要想说什么。
就如天门河黄潭镇址处被冲刷出一个大坑,现下力气研究那个潭,当研究出那个潭还有加深的趋势结论时,而潭边的社会并不依靠水潭在活动,下游水位比潭底还低,那意义大吗 ?
坝下近河段的水位波动对区域取水影响有限。相比之下,泽口至岳口、仙桃、多祥及以下河段直接关系下游 “三生” 用水,以及汉江航道通行(如规划的多祥港建设),更应成为研究重点。泽口之下至岳口、仙桃、多祥河段研究结果是更有意义的。
四、议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兴隆枢纽运行后,对于汉江泽口段以下河道下切影响不明显,水位的抬高与降低主要关键是受上游来水和两岸排水(汛期)的影响,而上游来水是可科学调节和控制的。
枯水季节,兴隆枢纽丰枯季差异化调度是坝下常态化用水的保障。
在 2024 典型干旱年的实况来看,只要兴隆坝上水位保持在 34.40 米以上,仙桃站水位在 23.00米上下,流量在500 - 600立方米 /秒,汉江枯水季天仙段的用水就没有问题。
别再以为汉江泽口段下游河道下切很严重了。
那种强调将河道下切作为兴隆坝下 “三生” 用水工程规划的基础性理由,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