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聊聊汉江下游 “非” 字形水网建设

前天 11:21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3512   回复 13
        欢迎交流。

        汉江下游天门、仙桃地区的水网建设,当以 “非” 字形格局为核心框架,将 “修闸不打洞” “水涝则排、水落则提” 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水利理念融合,在尊重自然中构建生态、高效、协同的水系体系。这种 “主骨架 + 网格化” 的布局,通过连通地区已有河流、湖泊、沟渠、塘堰、水库形成 “非” 字形结构,能大幅降低工程成本,更贴合江汉平原水网密集的天然禀赋。

一、“非” 字形水网的自然基底
        这里  “非”  仅为描述水系空间布局特征的通俗比喻 (多级网格化水系) 。它深度契合汉江水系“南北支流密布、东西干流贯通”的天然格局:以汉江干流为“中轴竖画”,强化其“输水、防洪、生态”中枢功能——通过升级水闸、泵站为智能调控,实现汛期关闸防涝、枯水期提水的科学调度;严守生态红线,拒绝江底盾构等横穿工程,以生态化维系干流天然 “主动脉” 水文节律。
        南北两岸支流构成 “非” 字之 “横”,形成一方联动的 “毛细血管”:天门以汉北河、天门河为骨干,连通张家大湖、沉湖,改造罗汉寺闸等节点,构建“引汉江、调湖泊、排长江” 的农业与生态水网;仙桃依托通顺河、东荆河,疏浚河道并联动排湖、沙湖等,通过闸、泵实现 “汛期排涝入江、枯水期提水补需” 的城乡供水体系,以自然河道替代封闭管道,降低成本与生态风险。

二、“修闸不打洞” 顺势而为的治水哲学
        与人工干预型水网模式不同,“非”字形水网以“疏、调、联”替代“挖、穿、堵”,核心在于激活自然水系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优先:闸口、泵站就是“活的调节器”,既避免江底工程对河床稳定的扰动,又通过生态保留天然水文节律,让水网兼具“输水通道”与“生态廊道”功能;
        动态适配:契合江汉平原“旱涝交替”的水情——汛期关闸挡水、排涝入江,枯水期提水补需,无需依赖跨江管道即可实现供需平衡;
        低成本高效:依托现有闸口、泵站、河道升级改造(如智能化闸口、疏浚支流),避免大规模新建工程,运维成本低,且适配性更强。

三、一管不经济的 “短途分水”
        引隆补水天门方案的 “非跨区域调水”,其先天局限决定了它只是一管汉水的 “短途搬运”,而非真正意义上的 “水资源补充”。盾构管道输送的仍是汉江的水,仅体现 “独立输送” 这一表层问题,而这一问题完全可通过低成本的自然河道输送、水闸、泵站改造提升来解决。这种做法让引隆补水失去了核心的合理性支撑 —— 它既不是“解决资源短缺的必需项”,也不是 “提升效率的优化项”。
        江汉平原旱涝交替属常态,现有水利工程中,闸口与泵站本就具备“修闸不打洞”的灵活调度优势,现完全有很好的调控效率,汛期排涝、枯水期提水,通过天然河道即可实现供需平衡。

四、以兴隆枢纽为核心协同调度
        以兴隆枢纽为核心(+引江济汉)的协同调度,核心是 “用系统思维替代工程思维”,它不依赖 “江底穿管” 的人工干预,而是通过激活枢纽的调控潜力、天然河网的输送能力、湖泊的调蓄功能,实现水资源的 “自然分配 — 高效利用 — 生态保护”  三位一体。反观引隆,其 “非跨区域调水而建短途独立管道” 的设计,既未超越兴隆枢纽的调度能力,又削弱了自然水网协同性,本质是对 “水利工程应顺势而为” 的偏离。
        通过 “少建工程、多建机制” —— 这或许是破解引隆工程合理性争议的基本逻辑。

        这种模式是传承江汉平原 “河道是活的,闸口是巧的,顺着水的性子来” 的治水智慧,让水网跟着水情走、工程顺着规律建,在自然禀赋与现代需求的平衡中,走一条生态集约的水网建设之路。
  • 回复13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徐苟三N号 最后回复于 11小时前

粉丝 1042

前天 12:19

粉丝 471

前天 14:46
:近50亿呀,钱可不是飞来的。
前天 18:14
:它违背汉江大保护原则。
昨天 22:24
 破坏汉江水利
11小时前

粉丝 28

前天 16:07

粉丝 36

前天 17:31

粉丝 40

前天 19:30
:它是用高成本解决简单的问题 。汉江的水,本该在自然河道里流。
昨天 22:20

粉丝 40

前天 22:41
:引隆补桃盾构管道穿江,有比在“人体正常机体插导管”,体现出工程逻辑与自然禀赋的错位。
昨天 22:36
 这个说法非常形象。
昨天 22:45
 没有必要做的植入手术,还要天门长期提心吊胆
11小时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