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不经济的汉水 “短途搬运”

07-27 12:25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6640   回复 13
        欢迎讨论、交流。

一、非跨区域调水的 “短途搬运”
        仙桃、天门地处汉江下游,是典型的“依水而居”城市。引隆补水天门方案从汉江兴隆库区引水,经 40 多公里并管道穿江,重新报批内容为“保障城乡供水为主、改善生态”,但其“非跨区域近距离调水”的属性,决定了它仅是汉江下游同一河道内水的 “短途搬运”,而非真正意义上的  “水资源补充”。
        它既非“引江济汉”式的跨水系调配,也非解决不同水系资源失衡的战略工程,仅是同一河流内的水体外搬运。跨区域调水的价值在于突破自然水系局限,而同一河流的水资源调配,本应依赖江汉平原密布的天然河网自我调节,通过现有闸口、泵站即可实现水量调控。额外修建封闭管道,反而割裂自然整体性,是对流域生态的人为扰动。

二、非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优化项
        引隆补水的“非跨区域近距离调水”属性,使其失去核心合理性支撑 — 它既不是“解决资源短缺的必需项”,也不是“提升效率的优化项”。
        江汉平原旱涝交替属常态,南岸缺水为“丰水期怕涝、枯水期怕旱”的动态缺水,通过优化现有水利设施、加强区域协作即可缓解,无需耗资新建常态化引水工程。汉江汛期水量充足时无需补水,洪峰来时还应关闭闸口,此时工程失去保障作用,依赖其供水的地方还得另有通道;而生活用水“全年无间断”的刚性需求,与“汉江洪峰期必须关闸”的调度形成很大矛盾。枯水期本就河流水量偏少,工程强行分流反而加剧河流系统负担,这种“逆水文规律”的调度,本质上是对汉水生态的伤害。
        盾构管道短距离输送的仍是汉江的水,仅能解决“独立输送”这一表层问题,而这一问题完全可通过低成本的自然河道、泵站改造提升来解决。结合南岸地处江汉平原、河网密布、现有提水设施基础良好的特点,优先改造提升现有提水设备更符合实际需求。

三、多重代价,经济、生态与安全的隐忧
        引隆补水工程存在诸多与现实相悖的硬伤:
        经济低效与浪费:项目总预算几十亿元,采用盾构铺设直径 4 米的混凝土管道,技术要求高且长期维护成本远超天然河道输水。它不仅持续干扰泽口闸等现有设施功能,还影响今后 2000 吨级船舶通行,形成“一管分水、一路受损” 的低效局面。年引水量 2.9 亿方左右,但真正的缺水量尚不明确,而提水能力是清楚的。相比之下,改造和提升现有泵站、疏浚自然河道的成本更低,却能达到同等目标。这种“舍简”的选择,显然违背水利工程“经济高效”原则,且管道需持续监测水压、应力变化,检修难度大,未来必然成为地方财政的长期负担。
        生态连锁伤害:工程从兴隆库区管道分流后,坝下河道天然流量减少,封闭管道取代了自然河道的功能,直接削弱水体自净能力;封闭管道绕开自然河道的生态功能,会引发生态连锁反应。
        防洪安全隐患:直径 4 米的管道盾构穿越汉江时,极易扰动河床泥沙,加剧堤防压力,对汉江下游堤防安全留下潜在威胁。

四、工程思维与自然规律的偏离
        现在的讨论都偏向“技术可能性”,但水利工程的“可行性”不仅是要技术上“能做到”,更要回答其“科学性与必要性”“是否符合区域自然规律”。
        引隆补水工程暴露的矛盾,是自体外循环与自然流域的冲突 — 南岸紧邻汉江却要盾构穿江调水,类似“人体正常机体用导管”,在同一躯干上短距离拉出一根管子,体现出工程逻辑与自然禀赋的错位。通过盾构管道从汉江底穿越输水,与医学上的一些操作在原理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同河道短距离输水为何需要这种操作?真正的症结并非水量不足,而是自我调配能力低下。40 公里的盾构管道调水不是技术进步,而是系统治理的失灵,它违背汉江大保护原则,可能会制造更多生态债务。
        汉江下游最需要的不是穿江管道,而是让每一座闸口“聪明”起来。现有闸口不是数量不够,是“不够智能”。汉江下游、兴隆坝下应通过“修闸不打洞” 的方式,依托天然河网实现水资源调控,形成“水涨则排、水落则提”的良性循环,这是符合江汉平原水网特征的治水智慧。
        水利工程的价值,终究要以“是否科学经济合理解决真问题”“是否顺应自然规律”为标尺。引隆补水现方案是“工程思维”对“自然规律”的偏离。“引隆补水”工程,是用较高成本解决简单问题 —— 汉江的水,本该在自然河道里流向下游。

五、顺应规律实现永续发展
        汉江已流淌了千万年,人们不光是要“管住水”,更是要“帮着水”更好地滋养流域的土地。从水资源刚性约束、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等科学视角审视,现“引隆补水”天门线路在同一河道内搞短管道途封闭输水,存在不经济合理、与现有工程功能冗余的缺陷。
        解决南岸城乡水为主的问题,应立足兴隆枢纽孪生技术调度、引江济汉(应积极考虑联合申请将年调水量调至 45 亿方左右,其增量对长江每秒万方以上的流量可忽略不计,但通过过境水,可提高汉江枯水期水位,更便于沿岸提水、充分发挥汉江水运优势等),节水增效、蓄滞结合等组合措施,在维系流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这更符合省里提出的 2030 年形成 “增效扩源、湖库连通、丰枯互济” 的供水保障格局,以及“纵横贯通、多源联调、韧性安全”的省域水资源配置网络。

        推动基础设施项目的根本前提,是应符合客观规律、遵循  “唯真求实” 的原则。
  • 回复13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幸福123 最后回复于 昨天 20:53

粉丝 40

07-27 14:53
:高射炮打麻雀
07-27 15:41

粉丝 1041

07-27 16:38
:上层路线必须有人去走!
07-27 18:38
:不怀疑现代技术完成任务。水资源调配的核心不在于工程规模的扩张,而在于对 “自然 - 社会” 水循环系统的科学调控。
07-29 11:43

粉丝 25

07-27 17:27

粉丝 116

07-27 18:14

粉丝 10

07-27 18:38

粉丝 471

07-27 19:01
:不给天门添乱,他们上天都行
07-27 22:49

粉丝 23

07-28 08:57

粉丝 40

07-29 10:39

粉丝 46

昨天 20:53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