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11月14日第三版专版:天门服装黑马在“嗒嗒”声中奔向世界
11月13日清晨,天门悦姿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悦姿服饰”)生产车间里,缝纫机的“嗒嗒”声如密集鼓点,数百名工人正在流水线前加紧赶制一批即将发往美国的时尚女装。 
“2020年从广州返乡创业时,整个团队只有十几人,如今已发展到管理团队150人、产业工人2000人的规模。”在生产车间,总经理刘建勇穿梭于一排排高速运转的缝纫机之间,时而俯身查看缝线工艺,时而与车间主管沟通生产进度。
一连串数字见证这家企业的飞速成长:从2021年年产服装50万件,到2024年突破1000万件,3年间增长20倍;年销售收入从创业初期的数百万元跃升至如今的5亿多元;产品远销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际市场,成为省级服装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头部企业。
如此快速的发展,悦姿服饰究竟掌握了怎样的密码?走进天门白马服装原创电商基地,答案逐渐清晰。
在这个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内,面料区、辅料区、生产加工区、电商直播区及智能云仓等功能区块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服装产业生态圈。
“基地就像个‘产业超市’,从一颗纽扣到一件成衣,所有需求都能在这里‘一站式’解决。”悦姿服饰行政主管徐蒙形象地比喻。完善的配套让企业得以心无旁骛聚焦主业,目前公司日产量已达10万件,今年预计总产量将突破2000万件。
精准的政策扶持,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天门市开通至浙江、广州等地的日发物流专线,并对服装电商快递每单补贴0.2元,使天门成为湖北省服装电商快递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别小看这每单0.2元的补贴,像我们这样日均发货数万件的企业,一年能节省物流成本数百万元。”刘建勇算了一笔实实在在的经济账。
悦姿服饰还采用“总部运营+卫星工厂”的分布式生产模式。企业总部作为“智慧大脑”,专注于版型设计、质量把控和急单生产;大部分生产任务则被分解至遍布乡镇的卫星工厂,这些工厂如同“灵活手足”,共同构建起一个高效响应的生产网络。通过实时对接电商直播间的销售数据,生产计划可随时调整;服装被拆解为领口、袖口等标准化部件,由专业工厂分工制作,最后集中组装……这一创新模式使爆款产品的量产周期缩短40%,帮助企业快速捕捉市场动向,极大增强供应链的弹性与反应速度。
“我们卖的不只是衣服,更是一整套快速响应的数字化供应链能力。”徐蒙笑着说。
目前,悦姿服饰已在天门市6个乡镇和周边5个县市合作开设47家卫星工厂,带动超5000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企业发展与地方产业振兴的双赢。
从十几人的小作坊到管理数千人的现代化企业,从年产50万件到突破千万件大关,悦姿服饰的跨越式发展,既源于企业紧抓跨境电商机遇、创新生产模式的魄力,也离不开家乡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与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传统服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专家点评
内陆县域完全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夏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天门服装产业走出了一条内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从“无布之困”到“全球衣橱”的转型历程,不仅体现了系统性产业变革的强大生命力,更构建了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生态体系,为同类地区发展提供了富有启示的实践样本。
以“链式思维”重塑产业生态。通过投资80亿元打造化纤纺织产业园,构建“原料—纺丝—织布—制衣”全产业链闭环,彻底扭转了90%的面料依赖外购的困境。这种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将生产周期从15天压缩至3天,推动产业从“要素驱动”迈向“系统驱动”。特别是“核心工厂+卫星工厂+家庭作坊”的弹性生产网络,在保持规模效率的同时兼具灵活性,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新范式。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发展动能。在领军企业带动下,物联网、数字孪生、AI智能排产等新技术深度应用,形成“即需即造”的柔性生产模式,单件服装生产时间缩短至3—4分钟。这种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构了产业价值分配格局。通过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培育电商服务生态,天门成功将产业重心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通俗地说,就是不再只埋头于中间的“做衣服”环节,而是向前做“好面料”的研发,向后做“打品牌”的营销,推动服装电商交易额在3年间从70亿元跃升至513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
以全球化视野开拓市场空间。通过构建“国内直采中心+海外仓”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在美国、日本、东盟等地设立仓储节点,使90%以上的企业能够低成本走向世界。尤为可贵的是,天门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模式输出的升级,如为泰国企业培训直播人才的实践,标志着产业国际化进入新阶段。这种“平台出海+能力输出”的双轮驱动,为县域经济融入全球市场开辟了新路径。
天门服装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精准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创新实践和产业生态的协同共建。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与时俱进,系统谋划、勇于突破,内陆县域完全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2020年从广州返乡创业时,整个团队只有十几人,如今已发展到管理团队150人、产业工人2000人的规模。”在生产车间,总经理刘建勇穿梭于一排排高速运转的缝纫机之间,时而俯身查看缝线工艺,时而与车间主管沟通生产进度。
一连串数字见证这家企业的飞速成长:从2021年年产服装50万件,到2024年突破1000万件,3年间增长20倍;年销售收入从创业初期的数百万元跃升至如今的5亿多元;产品远销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际市场,成为省级服装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头部企业。
如此快速的发展,悦姿服饰究竟掌握了怎样的密码?走进天门白马服装原创电商基地,答案逐渐清晰。
在这个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内,面料区、辅料区、生产加工区、电商直播区及智能云仓等功能区块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服装产业生态圈。
“基地就像个‘产业超市’,从一颗纽扣到一件成衣,所有需求都能在这里‘一站式’解决。”悦姿服饰行政主管徐蒙形象地比喻。完善的配套让企业得以心无旁骛聚焦主业,目前公司日产量已达10万件,今年预计总产量将突破2000万件。
精准的政策扶持,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天门市开通至浙江、广州等地的日发物流专线,并对服装电商快递每单补贴0.2元,使天门成为湖北省服装电商快递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别小看这每单0.2元的补贴,像我们这样日均发货数万件的企业,一年能节省物流成本数百万元。”刘建勇算了一笔实实在在的经济账。
悦姿服饰还采用“总部运营+卫星工厂”的分布式生产模式。企业总部作为“智慧大脑”,专注于版型设计、质量把控和急单生产;大部分生产任务则被分解至遍布乡镇的卫星工厂,这些工厂如同“灵活手足”,共同构建起一个高效响应的生产网络。通过实时对接电商直播间的销售数据,生产计划可随时调整;服装被拆解为领口、袖口等标准化部件,由专业工厂分工制作,最后集中组装……这一创新模式使爆款产品的量产周期缩短40%,帮助企业快速捕捉市场动向,极大增强供应链的弹性与反应速度。
“我们卖的不只是衣服,更是一整套快速响应的数字化供应链能力。”徐蒙笑着说。
目前,悦姿服饰已在天门市6个乡镇和周边5个县市合作开设47家卫星工厂,带动超5000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企业发展与地方产业振兴的双赢。
从十几人的小作坊到管理数千人的现代化企业,从年产50万件到突破千万件大关,悦姿服饰的跨越式发展,既源于企业紧抓跨境电商机遇、创新生产模式的魄力,也离不开家乡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与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传统服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专家点评
内陆县域完全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夏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天门服装产业走出了一条内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从“无布之困”到“全球衣橱”的转型历程,不仅体现了系统性产业变革的强大生命力,更构建了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生态体系,为同类地区发展提供了富有启示的实践样本。
以“链式思维”重塑产业生态。通过投资80亿元打造化纤纺织产业园,构建“原料—纺丝—织布—制衣”全产业链闭环,彻底扭转了90%的面料依赖外购的困境。这种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将生产周期从15天压缩至3天,推动产业从“要素驱动”迈向“系统驱动”。特别是“核心工厂+卫星工厂+家庭作坊”的弹性生产网络,在保持规模效率的同时兼具灵活性,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新范式。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发展动能。在领军企业带动下,物联网、数字孪生、AI智能排产等新技术深度应用,形成“即需即造”的柔性生产模式,单件服装生产时间缩短至3—4分钟。这种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构了产业价值分配格局。通过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培育电商服务生态,天门成功将产业重心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通俗地说,就是不再只埋头于中间的“做衣服”环节,而是向前做“好面料”的研发,向后做“打品牌”的营销,推动服装电商交易额在3年间从70亿元跃升至513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
以全球化视野开拓市场空间。通过构建“国内直采中心+海外仓”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在美国、日本、东盟等地设立仓储节点,使90%以上的企业能够低成本走向世界。尤为可贵的是,天门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模式输出的升级,如为泰国企业培训直播人才的实践,标志着产业国际化进入新阶段。这种“平台出海+能力输出”的双轮驱动,为县域经济融入全球市场开辟了新路径。
天门服装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精准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创新实践和产业生态的协同共建。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与时俱进,系统谋划、勇于突破,内陆县域完全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