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帮助
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登录
注册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注
热榜
首页
关注
热榜
综合
综合
用户
主题
首页
关注
热榜
综合
综合
用户
主题
Toggle navigation
天门聚焦
交友
爱秀
摄影
文苑
户外
宠物
美食
钓鱼
招聘
二手
房产
商铺
装修
汽车
商情
灌水
站务
天门聚焦
交友
爱秀
摄影
文苑
户外
宠物
美食
钓鱼
招聘
二手
房产
商铺
装修
汽车
商情
灌水
站务
天门聚焦
交友
爱秀
摄影
文苑
户外
宠物
美食
钓鱼
招聘
二手
房产
商铺
装修
汽车
商情
灌水
站务
|
更多栏目
单击访问栏目,登录后可拖拽进行排序
我的栏目(显示在导航)
天门聚焦
交友
爱秀
摄影
文苑
户外
宠物
美食
钓鱼
招聘
二手
房产
商铺
装修
汽车
商情
灌水
站务
其他栏目
×
提示信息
请手动将本站设为主页
×
提示信息
请按 Ctrl+D 键添加到收藏夹
×
提示
刷新成功
确定要取消收藏吗?
确定
取消
请先
登录
后再发布主题
更多
三天前
前天
昨天
热门
最新
回复
排序:
昨天
前天
三天前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30天
选择浏览方式:
热门排行
发布时间
确 定
丢十月
文苑
前天 13:44
阅读 1804
回复 0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1)霜是按时来的,一丝不苟地给每一枚柿子化妆迟到的收割机发现十月在发霉的玉米粒上睡着了(2)十月走出田野的劳顿走进果园的芬芳微信记账本的收支明细里浮出一笔收获的半喜(3)床头灯睁开眼叫醒手机,一句诗来到纸上沾满身边的呼噜声这句诗是温暖的(4)十月横卧成天际线所有的山水世事忧思慢慢褪尽了曾经的陡峭和呼啸2025/10/31
定风波・案上长笺墨未干
文苑
前天 11:27
阅读 1729
回复 0
天门之恋
粉丝
565
关注
定风波・案上长笺墨未干  案上长笺墨未干,笔头青竹自清欢。欲赋新词添意雅,惊马,直从画面下秦关。  暗把疏狂收匣底,休憩,路人皆笑太痴顽。凝睇夜阑星寂后,谁叩,柴门虚掩任风寒。
追月
文苑
10-26 14:00
阅读 5211
回复 1
画僧王涛
粉丝
96
关注
一路追月,从乡野到城池。命运的经纬,多由偶然织就。精心铺排的棋局常常落空,步步为营的筹谋往往失算。反倒是某个不经意的黄昏,一次未加思量的转身,将人生引向始料未及的远方。于是我们的一生,多半在“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宿命里浮沉。认真,却也潦草;执着,却也随缘。行至半途蓦然回首,才发觉早已偏离原定的轨迹,却仍揣着最初那份心念,如揣着一枚不灭的月光。人算终究不如天算。你我穷尽一生,不过是在自己的性情里颠沛流离——温柔的人走向温柔,孤绝的人走向孤绝。所以自古漂泊者皆爱月。红尘人尽散,唯有月当头;茫茫天涯路,幸有月作伴。它见过你乡野柴门前的稚气,也照着你城市高楼下的孤影。孤寂至深时,你会顿悟:心即是身中之月,月是身外之心。心光与月光相映,内外澄明,再无遮蔽。“三千法相归檐底,心月孤圆两界前”——原来我们追逐半生的明月,从未离开过自己的胸襟。于是所有羁旅的跋涉、离散的苦楚、求不得的遗憾,终在某一夜月光下,渐渐舒展、淡去,化作一场曾经辗转反侧、而今逐渐模糊的旧梦。待心光如满月朗照,此身所在,即是净土。月出千山小,杯空万籁清,出走半生,踏破红尘,哪还有什么意难平。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乙巳秋月闲笔于幸运星画室
重陽節賦
文苑
10-29 16:34
阅读 2307
回复 1
竹林康
粉丝
1231
关注
重陽節賦作者:劉中勝(竹林康)2025年10月29日乙巳年九月初九日 時維菊月,序屬重陽。金風送爽,萬里秋光。天澄如洗,雁陣南翔;露凝疏葉,桂馥飄香。 登高臨遠,望層巒疊翠,丹楓染霜;憑欄寄意,憶故園松菊,舊裡炊煙。插茱萸以驅疫,佩紫囊而納祥;酌菊酒之清冽,品糕點之甜香。 老幼相攜,享天倫之樂;友朋同聚,敘歲月之長。念離人于遠道,托雁影傳思;感時光之倏逝,惜今夕清歡。 節至而情濃,秋深而意遠。願歲華長好,人壽年豐;盼山河安寧,四野清晏。此時此景,足以慰心懷、銘歲月矣。
七律·重阳
文苑
10-29 16:20
阅读 2455
回复 1
竹林康
粉丝
1231
关注
七律·重阳作者:劉中勝(竹林康)2025年10月29日乙巳年九月初九日 金风送爽又重阳,遍插茱萸望故乡。篱畔黄花凝露艳,庭前红叶映霞长。登高欲揽千山景,把盏同酬万里光。莫道秋深多寂寂,心随雁影向苍茫。
手帕里的糖霜
文苑
10-04 15:54
阅读 1.5万
回复 8
天门之恋
粉丝
565
关注
天门故里的老时光里,“吃席”的讲究都藏在碗里,不只是笼统的“吃十碗”,更有“十大碗”和“四大六小”的分法,那是实打实的家境标尺。谁家要是办席摆了“十大碗”,粗瓷大碗个个盛满,菜码堆得冒尖,乡邻们都会念叨:“这家日子过得真好,办席真舍得!”要是条件紧些,就摆“四大六小”,四个大碗装着硬菜,六个小碗凑着家常菜,虽也够十样,却总少了几分阔气,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尽力了,打肿脸在充胖子。”但不管是“十大碗”的体面,还是“四大六小”的实在,只要席面上有那两碗裹着糖霜的标志菜,松子肉和发花生,就能让满座人眼睛发亮,主要是孩子们,只盼着多尝一口甜。 那时候物资紧俏,肉要凭票,糖更是金贵得能当稀罕物藏,连吃油都要靠“票”来换。一般人家才吃得起菜籽油,普通人家吃的都是棉籽油,可这棉籽油也不是随便就能得的,每年卖棉花时,采购站会按斤给油票。那油颜色偏深,带着股子特别的香,炒菜、“发”东西全靠它,寻常日子里都得省着用,谁家做事(办宴席)了,左邻右舍相互周济,成了一种乡风(约定俗称)。灶台边的糖罐总锁在橱柜最上层,只有逢年过节打糍粑、做团子时,母亲才会掀开罐盖,用指尖蘸一点糖塞进我嘴里,就那么一点甜,能在舌尖绕上大半天。所以谁家要办席,不管是“十大碗”还是“四大六小”,消息能在庄子里和亲戚家传上十天,我和小伙伴们早早就盼着,不是为了凑喜宴的热闹,也不是为了看白事席的排场,就为了等那两碗裹着糖霜的菜端上桌。 我记得隔壁王婶家嫁女儿那年,摆的是实打实的“十大碗”。为了这席面,王婶家省吃俭用了几年。席面设在她家活场(门前的空地)上,十几张八仙桌挨挨挤挤,桌面是擦得发亮的旧木板,桌腿下垫着碎砖找平,怕客人坐着晃。活场平日里是晒谷子、打豆子的地方,一办席就扫得干干净净,连墙角的草屑都捡得利落,亲戚和乡邻们早早来帮忙和捧场,说说笑笑的声音能飘到村头。开席前,我和几个半大孩子就绕着活场角落临时搭建的灶台转,鼻子里满是棉油的香和白糖的甜。掌勺的是村里的土厨师李伯,他做松子肉的手艺是一绝,还攥着句上霜的老口诀,我那会儿凑在灶台边偷听,硬是把“大泡转小泡,小泡变金黄”记了大半辈子。 李伯从竹篮里掏出一大块纯肥肉,是那种带着细腻纹理的猪肥膘,切成两指宽、半指厚的肥肉条,放进滚水里过水。水开时冒起白汽,裹着姜片的香,他用长筷子翻搅着肥肉条,嘴里念叨:“过水够了才不腥,发的时候也不溅油。”那认真的模样,比侍弄自家庄稼还上心。不管是“十大碗”还是“四大六小”,李伯做松子肉从不含糊,他说“席面是主人家的脸面,菜得做好,跟碗大碗小没关系”。过好水的肥肉条要过凉水,“哗啦”一声倒进搪瓷盆,溅起的水珠带着热气,肥肉条瞬间收紧变瓷实,这样裹面糊时才不会散。接着调面糊,这是松子肉外脆里不腻的关键。李伯敲开几个鸡蛋清,蛋黄留给主人家蒸蛋羹,碗里只留蛋清,又从陶瓮里舀出几勺自家磨的小麦粉。粉不算细,偶尔能看见细小的麸皮,却带着股子麦香。他顺着一个方向搅,手臂手腕一起使力,搅到面糊能稳稳挂在筷子上,提起来不往下滴,才算正好。然后把肥肉条放进面糊里,一条一条滚匀,面粉糊裹得严实,连边角都没落下,像是给每块肥肉都穿了件厚实的白铠甲。“裹得紧,发出来的壳才够硬,挂霜时才挂得住。”李伯边裹边说,我在旁边看得入神,手都忍不住跟着比划。灶台上的大铁锅早烧得发烫,李伯拿起王婶家的陶罐,小心地倒出棉油,倒的时候眼睛盯着锅,手指捏着罐口控制量,生怕倒多了浪费。棉油受热慢,他就蹲在灶台边等,直到油面泛起细密的小泡,慢慢变成翻滚的大泡,才把火调小,将裹好面糊的肥肉条顺着锅边“溜”下去。“滋啦——”一声脆响,棉油的香立刻漫开来,裹着面粉的肥肉条在油里慢慢变胖,颜色从乳白变成浅黄,再到金黄酥脆,油锅里的泡泡也从大转小,外面的面粉壳渐渐硬挺。李伯用漏勺捞起来,沥油时油滴顺着漏勺眼往下淌,落在锅里溅起小油花,他把肥肉条摊在竹筛上:“得凉透了,复发一次才够酥。”竹筛上的肥肉条冒着热气,棉油混着肉香飘得老远,我咽着口水却不敢碰。李伯说过,刚发好的肉条烫嘴,还得等凉透逼出些油,才不腻,不管是“十大碗”里的客人,还是“四大六小”席上的亲友,都得吃着舒服。 等所有肥肉条都复发完,最关键的挂霜环节就到了。李伯把铁锅刷干净,放少量水,再撒上白糖,小火慢慢熬。他蹲在灶台边,铲子轻轻划着锅底,眼睛一眨不眨盯着锅里的糖。我凑过去看,白糖慢慢融化,从颗粒变成透明的糖浆,先冒起大大的泡泡。“这是大泡,还早着呢。”李伯低声说。过了会儿,大泡泡渐渐变小、变细密,颜色也从透亮慢慢变成浅黄,他突然停下铲子,声音提了些:“就是现在!”说着就把发好的肥肉条倒进锅里,铲子“哗啦哗啦”翻搅,动作快得像阵风。我凑近一看,白花花的糖霜瞬间裹住了肥肉条,原本金黄的外壳转眼披了层“雪”,热气裹着甜香扑过来,呛得我打了个喷嚏,却还是舍不得挪步。“这就是老辈人教的口诀,‘大泡转小泡,小泡变金黄’,晚一秒糖就糊了,早一秒挂不上霜。”李伯边搅边解释,咱这松子肉要的是脆生生的糖霜,‘十大碗’里吃着甜,‘四大六小’里尝着也不腻,老少都能喜欢。”说话间,他把挂好霜的松子肉盛到竹筛上,凉一会儿,糖霜就变得硬挺,用手碰一下,还会“沙沙”响。 旁边的发花生也快好了。花生提前用盐水泡过,沥干水分倒进热棉油里,发至表皮发皱、闻见香味就捞出来,等凉透了,也按“大泡转小泡”的口诀挂霜。刚挂好霜的发花生,裹着一层薄糖,咬一口“咔嚓”脆,花生的香混着糖的甜,连壳都想吮一吮。 这两道菜一上桌,氛围立刻就不一样了。大人们从不吃这两碗糖霜菜,心里只想着家里没到场的孩子。我记得父亲,有回村里张爷爷走了,办的是“四大六小”的席,他盯着桌上的松子肉看了会儿,伸手把我的碗往跟前挪了挪,夹了两块放进我碗里,自己则夹了口青菜慢慢嚼。更多的大人,会从口袋里掏出一块自家织的粗布手帕,有的是蓝色,有的是灰色,边角都洗得有些发白,边缘还缝着细细的线,是怕磨破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掀开手帕,用调羹(勺子)舀两勺松子肉,再舀两勺发花生,动作轻得怕碰掉糖霜,然后把帕角对折,再对折,紧紧攥在手里,仿佛那不是菜,是给孩子的宝贝。 有一次我问隔壁的张婆婆,为什么不吃一块尝尝。张奶奶笑着摸我的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婆婆牙咬不动,小柱子在家盼着呢,给他带回去,让他也尝尝席面的味道。”后来我才知道,那些手帕里的糖霜菜,全是给家里的孩子留的,大人们宁愿自己一口不吃,也要把这份甜完完整整地捎回去,让孩子也沾沾席面的喜气。 我至今记得,有回跟着母亲去吃“四大六小”,她也给我包了手帕里的松子肉。回家的路上,风有点凉,我攥着手帕贴在胸口,生怕糖霜化了,手帕里的松子肉硌着手心,却觉得心里暖暖的。到家后,我把手帕摊在桌上,里面的松子肉还裹着厚厚的糖霜,面粉壳还是脆的,我挑了一块最大的,塞进母亲嘴里,母亲却笑着推回来:“你吃,妈吃过了。”可我知道,她根本没动过筷子,那时候我还小,不懂母亲的心思,只记得糖霜的甜,和母亲藏在笑容里的温柔。如今日子好了,“十大碗”“四大六小”的说法渐渐淡了,酒席也从粗瓷碗换成了精致的餐具,菜色多了海参、鲍鱼,连油都换成了清亮的色拉油,没人再去采购站换棉油票,也没人再用棉油“发”东西了。肉和糖再也不是稀罕物,可再也没人会为了给孩子留份甜,在手帕里仔细包起松子肉和发花生。年轻人大多已经不认识松子肉了,连发花生也更喜欢咸口的,裹糖霜的反而少有人问津,他们不知道,当年那两碗没人动的糖霜菜里,藏着多少大人对孩子的疼爱,也藏着去采购站换油票、在活场摆席“发”松子肉的旧时光。 前两年我心血来潮,想给家里的小孙子做回松子肉。从菜市场买回肥膘,按照记忆里的步骤给肥肉条过水、用面粉调糊,倒棉油时却犯了难,找遍镇子也没见着当年的棉油,只好用色拉油代替“发”。发制时少了那股熟悉的棉油香,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最后熬糖挂霜时,我又念起了那句口诀:“大泡转小泡,小泡变金黄。”等糖熬到浅黄,我快速把发好的肥肉条倒进去,铲子翻搅的瞬间,白花花的糖霜裹上来,模样还是当年的模样,味道却差了点意思。 端上桌时,小孙子捏起一块,咬了一口,皱着眉说“爷爷,这外面的壳有点硬,太甜了”,转身就去吃盘子里的炸鸡腿。我自己尝了一块,糖霜的甜还是当年的甜,肥肉条还是酥得掉渣,裹在外面的面粉壳嚼着也还是当年的脆,可舌尖却尝不出当年的那份稀罕了,少了棉油的香,少了去采购站换票的盼头,少了一群孩子围着灶台等“发”松子肉的热闹,也少了“十大碗”“四大六小”里藏着的、属于天门老时光的厚重。倒是有一回,老邻居李伯来家里坐,我端出刚做好的松子肉,他拿起一块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半天没说话,最后叹了口气:“味道差了点,没当年用棉油发的香。现在啊,再也没人把手帕包着糖霜菜带回家,也没人在活场里摆八仙桌办席了。”我听着,也跟着叹气。是啊,手帕里的糖霜早就化了,活场里的席面也换了模样,可那份藏在糖霜里的、不掺一点私心的疼爱,那份用棉油“发”松子肉时的认真,却像天门的老日子一样,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有时候我会想,等小孙子再大些,我要带他去当年采购站的位置看看,给他讲当年卖棉花换油票、用棉油“发”松子肉和发花生的事,讲“十大碗”和“四大六小”的区别,讲大人们如何把手帕里的糖霜菜完好地带回家。或许他听不懂,或许他还是不喜欢吃松子肉,但我想让他知道,曾经有那样一段时光,一块裹着面粉壳和糖霜的松子肉,就能装满一家人的期待,一张皱巴巴的棉油票,就能攒起办席的盼头,那是属于天门老时光的甜,是用真心攒出来的暖,是再也回不去,却永远忘不掉的味道。
西子妆・观《沉默的荣耀》
文苑
10-28 18:16
阅读 3531
回复 0
天门之恋
粉丝
565
关注
西子妆・观《沉默的荣耀》  引:两宵连坐,竟观剧至结局,荧屏所及皆为孤胆英雄,耳畔悲歌未歇尽是家国担当,余观之老泪不禁纵横、心潮久难平复;思彼辈志士处暗线而志不馁、临危局而意弥坚,或别妻离子以孤旅赴险,或吞金明志以热血践诺,其行也寂寂,其功也赫赫,究竟何力支撑令其舍生忘死?余夜不能寐,遂援笔填《西子妆》一阕,虽为拙作亦欲抒胸臆、敬忠魂,今缀此数言为引,冀以字句传情,不负英雄之沉默,不没荣光之璀璨。  星火映天,浪花泛海,且望舟山飞渡。谁怜夜半起歌声,细听场死生相诉,无言默许。只把那风波甘苦,付台湾,作黎明征燕,离群孤旅。  无心处,恰是真情,莫怨瞒妻女。奈何前路旋风狂,竟惹来泪行如注,临窗自语。最难处偏偏无路。恨吞金,却把归程自误。
当初,人间很轻(2)
文苑
10-28 17:08
阅读 3204
回复 0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当初,人间很轻 轻如母亲脸上一抹笑轻到你刚来尘世,就能把人间握于掌心后来年岁越大,人间越重曾经的书包里是一本一本增加的人间再后来欠一欠身子,挺一挺腰杆扛起人间,扛起脚下的一条路扛起高高低低的眼神和牵挂最后,人间又变得很轻轻如颍河喉咙里的一朵哭声2025/10/26
当初,人间很轻
文苑
10-27 14:28
阅读 4400
回复 2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当初,人间很轻轻如春天半两月色轻到你刚来尘世,就能把人间放到你手心后来年岁越大,人间越重上学读书,学着拿起人间劳动工作,慢慢扛起人间最后,人间又变得很轻轻如颍河北岸的半缕秋风化一枚穿绳古钱含在你口中2025/10/26
七律·霜降
文苑
10-25 14:36
阅读 5214
回复 3
竹林康
粉丝
1231
关注
七律·霜降作者:劉中勝(竹林康)2025年10月23日 一夜清寒染叶丹,晓来篱菊傲霜残。雁辞塞北云程远,露结庭前玉色宽。旧圃疏枝凝冷韵,闲庭落木覆荒坛。凭栏莫问秋深浅,且把新醅对月欢。
你是我的伤口
文苑
10-24 10:55
阅读 6740
回复 0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你是我的伤口我不敢碰你,碰你你痛,我也痛我会等你,像铁锈在月光下结出淡紫色的痂我会等你,像盐粒慢慢向更深的海沟迁徙我会等你,像鸦群栖息于枯藤老树用尖喙丈量疼痛的面积我会等你,像堤坝在暗处用力蓄满整个汛期的坚忍你是我关节处修建的迷宫你是用软骨栽培的蕨类你是学会光合作用的痛觉你是每日都来的黄昏你是颈椎腰椎里共生的星云你是老化的时间,是炎症的闪烁你是白细胞的船队打捞疲惫的月色你是我的伤口我不敢碰你,碰你你痛,我也痛2025/10/24
真是非同寻常的猪啊 ——看图写诗自命题而作
文苑
10-21 11:10
阅读 7871
回复 0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真是非同寻常的猪啊这猪没有一根杂毛真是太干净了,干净到不像人间的猪我觉得应该是来自天宫的神仙猪像是某个阔太太每天给它洗澡每天搂着它入眠把它当作情人,当作宝宝真是非同寻常的猪啊猪抱一把金灿灿的麦穗抱着一团丰收年的喜悦说明今年,哪怕老天爷该下雨不下雨该晴天不晴天把庄稼都按进水里发霉也没能阻挡住我们依旧有一个丰收年啊像是为了上新闻接受记者采访或者为了拍抖音、小红书、快手之类把自己的幸福、帅气、富裕、强盛、美满昭告天下,而做的摆拍然后赚到泼天的流量一夜暴富真是非同寻常的猪啊它应该一天天长大我在想有朝一日杀掉之后能卖几斤肉饱几人的口福2025/10/21
西安马拉松赛赋
文苑
10-19 23:00
阅读 8422
回复 1
竹林康
粉丝
1231
关注
西安马拉松赛赋作者:劉中勝(竹林康)2025年10月19日 古都秋高,渭水风清,恰逢盛会启新程。看朱雀大街旌旗展,永宁门外鼓乐鸣,千骑逐风,万履踏尘,共赴这场穿越千年的奔跑之约。 忆昔长安,曾是丝路起点,驼铃摇醒欧亚;今之西马,恰如动脉奔流,脚步叩响古今。选手们或着轻装奋楫,从明城墙下掠过,砖缝里似藏盛唐驿骑的蹄声;或携壮志前行,经大雁塔旁疾奔,飞檐下犹映玄奘西行的身影。赛道如练,串起钟鼓楼的晨钟暮鼓、曲江池的波光潋滟;汗水如珠,折射着追梦者的坚毅目光、古城的青春锋芒。 观那冲刺时刻,喝彩声震云霄,健儿们振臂撞线,把拼搏写在终点;又见沿途百姓,递水送暖,将热情融入街巷。这不仅是速度的角逐,更是精神的传承——承古都之厚重,展时代之昂扬,让每一步奔跑,都成为与历史对话、向未来致敬的勋章。 呜呼!西马一岁一约,约的是拼搏无畏;长安一朝一焕,焕的是活力无疆。愿此盛会永续,载着古城的荣光,奔向更远的辉煌!
杨振宁赋
文苑
10-19 21:15
阅读 9208
回复 1
竹林康
粉丝
1231
关注
杨振宁赋作者:劉中勝(竹林康)2025年10月19日粤惟先生,诞于庐州故郡,长于烽烟岁月。束发时避寇南迁,舟车辗转间仍抱卷苦读,数理之苗初萌于乱世;弱冠年负笈西邦,入普林斯顿之堂,执贽于费米门下,智海扬帆探物理玄疆。观其治学,如庖丁解牛,游刃于微观之域。昔与李政道协研,破壁“宇称守恒”之铁律,惊涛拍岸震学界;后创规范场论,织就粒子物理之经纬,纲举目张统群伦。诺奖台上,黄皮肤首耀斯荣,非独个人之光,实乃东方智慧之证。而其念稼先故友,鸿雁传书间助国擘画核盾,功在社稷却默而不宣,此真君子之德,赤子之心也。逮夫桑榆之年,万里归航,执教燕园。银发映黑板,百岁犹登三尺台,授“粒子物理”“统计力学”之奥义;温言润后学,每与诸生论学至夜阑,传治学严谨、处世谦和之风范。其居燕南园,窗明几净,案上典籍常新,笔下批注盈卷,尽显宗师本色。呜呼!先生之学,如北斗照寰宇,引物理之途;先生之德,似清泉润苍冥,励国人之志。今作此赋,非惟颂其盛业,更欲传其精神,使后世知:何为学者之坚守,何为赤子之担当
文字深处的母语(六首)
文苑
10-19 11:38
阅读 8614
回复 1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半真半幻 那时候床会飞像阿拉伯神话里的魔毯要多快有多快,却还是嫌慢因为有人在后面追不知道在后面追的人是什么人只是感觉到陌生恐惧拼命飞,飞出童年飞出少年,再飞出青年飞到壮年后期,进入老年就再也飞不动了,奇怪的是后面追的人,也不见了2025/10/16巨婴乳汁早已逆流成生锈的铁河没有剪断的脐带勒紧喉结他把床躺成巨大的胎盘玩具火车驶不出坚固的颅骨隧道蜡笔还在涂抹白雪公主的红唇接不住一份遗嘱,吃不完两盒骨灰一步一步走来的墓碑,路过广场在高耸的纪念碑下,卑如蝼蚁2025/10/17无法搬空的寂静抽屉里杂物被赶出去寂静独占腾出来的空旷酒瓮深处,洞藏的寂寞已酿出窖香每次舀起都升腾陈年的夙愿月光坐在空椅子上,秋虫叫八声胡同里就落下一个木瓜2025/10/17诗歌是一种遗憾敲下键盘的一刹那一个动词就钓出了意象句末的标点早已沦陷后面的韵脚也成了遗址很多喻体都站在C位很多本体都保持沉默玫瑰藏起了刺食指潜伏在鼠标上监视每一个文字的动向从天上掉落的闪电被一片旷野轻轻接住捻起一枚枚词语的棋子落在今生哪一处分行2025/10/17无忧之人你无声时,怀庄酒有精美的礼品盒在书柜顶端怀揣五百毫升的酱香一辈子读过的书,七年前作为先行者搬家在另一个小区,把自己等成了孤岛笔筒里每一杆笔都能讲出自己的故事南窗抱着三十年前的花玻璃往前走步步都是寒中暖、匆忙里从容高楼之上的半截天空八方来风都已经呼啸而过2025/10/18文字深处的母语甲骨文在哪一卷书中守着清冷偏旁部首都成了故乡的山水三千多年,深陷在一部经书里青铜鼎铭文的森林深处跑出一群饕餮,一群夔龙先民的呼号,是血管里奔流的江河一通鼓,历史走进汉字的队列半盏酒,我咽下万年须臾的人间2025/10/18
正在努力加载...
修改
钟祥论坛
号
温馨提示
用户账号安全系统已全面升级
1、以前的登录“用户名”变为“昵称”,仍对外展示
2、新增“
钟祥论坛
号”一项,用作登录,不对外显示,账号更安全
3、老用户的
钟祥论坛
号默认为昵称,建议修改下更安全
4、升级后共有三项:
钟祥论坛
号(登录用)、手机号(登录用)和昵称(显示用)
钟祥论坛
号
*以字母开头的字母、数字组合,4-16位
性 别
男
女
确 认
下次再改
是否取消关注?
确定
取消
复制链接后可粘贴发给好友!
复制链接
取消分享
提示
请使用手机APP发布,去
快速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