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民办教育大扫描

2022-02-21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3万   回复 4
 

民办教育大扫描

任何人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教育。
没有教育,每个人都要在一生中完成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历史进化。这种想象实在是够大胆与惊人。当然与现实有着无法弥合的距离。因此百年大计,教育为主,这句话并非空洞。
本来,中国教育自古以来都以民办为主。而自二十世纪中叶,中国教育便走上了官办的快车道。这当然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只不过,单纯的某一教育体制长时间积淀出一些问题之后,那就需要某种其它形式的力量来补充与激励。于是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八十年代改革之风骤起,全民办教育开始成为中国改革与开放的一种表征。民办教育,既是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也是资本在流动过程中的一个取向。
当然,重心在于前者。
而海南,作为共和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虽然得改革开放之益较晚,但因其地缘文化、各方人才的影响,观念的飞跃成为共和国最有特点的地方之一。
历史总要把应该揭开的那一页文字揭开来。

你办我办他也办。看准了国人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看准了明天竞争的必备能力,也看准了不少人的腰包鼓起来。于是处处“贵族”。

“贵族”学校,不是政府命名,更不是学校自封。平民百姓们在看到一些民办学校,入学费动不动就是五万六万人民币之后,便给此类学校一个如此的通称,意即只有贵族子弟才上得起。
中国没有贵族,但中国有暴发户。
有位开餐馆的女老板的儿子今年已是7龄童。这位现役军人的后代很聪敏,脑袋瓜好使,模仿能力也特强。只是餐馆周围人家多是商家,商家子弟在一起很难有一种纯朴与敏而好学的行为。女老板为儿子担心,她唯一的儿子也是她的生命之根,当然得有出息,更当然不能在人生旅途上栽跟头,这是顶顶重要的。可她担心儿子学坏。儿子才七岁,已经学会抽烟,已经学会打架,已经学会做出童稚通常难做或未能做出的事来。
儿子该上学了,附近有所公立小学。但女老板不放心儿子到那里去,那里的校风据说不好,那里的教育质量差,隔壁家的儿子上学期期末考试才23分。
得给儿子找个好学校。与军人一商议,军人自然愿意儿子成才。于是,他们选了一所贵族学校,封闭式、寄宿制,学生得自己洗衣叠被,但一想到儿子的明天,女老板头皮便硬起来。
于是,女老板把儿子送去了贵族学校。建校费5万元,加之每年一万元学费,读到高中交十二万元,共计十七万元。
为了儿子,她认了。首先是她有能力认。
这当然叫许许多多没能够温饱的人们,许许多多有一百元人民币就可以不失学的人们难以想象。
因此,“贵族”学校能够“贵族”起来,首先得有“贵族”存在。
1992年,1993年,开发海南成为全国热点,人才与资金一古脑儿飘过琼州海峡,是鱼是虾都发了一点儿。不少人一笔房地产生意做下来,一夜间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可有的人的孩子却在内地乡下,或者街巷。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本来就是,发了的人们首先考虑的是为儿女们办点什么。现今不置私田,房子有得住就行,可儿子的教育不弄好可不行。今天,这公司那公司聘个做饭的也巴不得弄个大学毕业生。明天没文凭怎么行?怎么竞争?于是,发了的人们纷纷为子女寻求好一点的学校。公办学校中好的学校,人们济济求进,一个班最多达90人,少也有60人以上,一个教室坐得满满的。而且,各种费用如建校费、赞助费不低。虽然发了,人们手中有钱,但不肯多交钱是商人的共有品质。何况,交了那么多钱,能否保证孩子学习成绩好与不好,仍是未知数。因此,人们不放心。此外,一般的公办学校收费虽不高但不容易进去,进去了成绩也好不起来。假如户口不在本地,不管发财与不发财,进去一律有困难。
聪敏的投资者看好办学校。他们是这样认为,办学校虽然赢利不多,但办学有好处,一是学生入学先交学费,而后再服务,不必担心拖欠之忧。二是风险相对小,只要不是弄得太差,或多或少可以盈利。于是,人们把发了的钱财又投资办学。于是,海南岛便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私立学校。
1993年4月,《海南日报》以大篇幅刊登了一则招生与招聘教师广告。广告上没有写明入学学费是多少,但事后据说入学费高达15万元。当然,学校的配套设施远非公立学校可比,有装了空调的学生宿舍,有多功能电化教学室。学生还可以被派送英美加拿大镀金。招聘教师的条件也十分优厚,仅校长每月工资就上万元。教师在该校干满十年者,学校送一套三居室。据说,当时,全国各地应聘教师如云。
现在,几年过去了,这个学校仍在办。至于学生有多少,教师的工资与其它有没有兑现,暂无从知道。但可以设想,在宏观调控形势下人们赚钱难了,动辄上十万入学费怕不是许多家庭能够承受的。此外,这所学校设在郊县,人口并不集中,究竟有多少家长愿意舍近求远,仍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学校的发展前景如何?一时难以设想。
海南民办教育兴起时间不长,但发展快,而且大多是在一个时间段中弄起来的。这个时间段大体为1993年至1995年。仅在这三年间,全岛共办民办学校18所,小学中学都有。至于幼儿园,则无法统计。
海南兴起民办教育热,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质量期望值高。也体现对于下一代的期望值较高,并且有钱上得起好的学校。其次是人们对多年来形成的公办学校一体化格局不满意,旧体制下的教育,教师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质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以海南为例,历年高考录取线分数远远低于湖北、江苏等省,而与青海宁夏为伍。这与发达的沿海经济形势不相称。第三,经济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知识。人们知道,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有知识可以增加人的竞争力。明天更是如此。企业重视人才,竞夺人才。如果你的孩子文化程度不如人家,至少就业机会就少了好多,且不谈有无好的发展了。
这也是一种进步。
出于对明天的忧患激励人们在今天就注重对于知识的追求。这是观念的进步。

听说过没有,一个班只有6个学生,招聘教师没得作业改。步履维艰。维持下去,不说收回投资,仅付各种正常费用也十分困难。有个学校不得不宣布关门。关门的学校,校舍还不能作其它用途。

1995年10月,海南某报发表一篇记者述评,报道某私立学校教师集体辞职。
私立学校教师不是铁饭碗,都是由学校招聘,来去自然比公办学校自由得多。这就给私立学校带来一个问题,教师队伍相对不稳定。
招聘教师集体辞职,原因很简单,某私立学校在招聘教师时,许诺月工资1000元,但每月实发500元,另500元学校作为押金处理,干满三年的教师,中间不得有任何差错,才能将这每月扣下的500元工资领走。而且工作量不轻,有的教师当然不愿意了。这是就学校这一方面来看出的问题。就被聘教师这一方面而言,不少教师有的是来海南度假,顺便留下来干一个学期,有的则是停薪留职时间短,来大特区探探风,更有的则是刚到海南,一时无吃住,找个地方落脚,日后有了好地方再跳槽。那么,学校的一些规定当然不合他们的口味。按常理,一般不会出现集体跳槽现象,因为来路不同的老师都各有各的打算。但也有特殊情况,某私立学校在招聘教师时,曾接受过由另一私立学校集体跳槽来的一批教师,其中间不乏能量较大者。这样,一旦出现利益“共同体”时,稍有不如意,便会引发又一次集体跳槽。
因此,此类学校如何探索科学管理,如何聘用德才兼备的教师,以及如何稳定教师队伍,是管理者们面临的与公办学校的不同的课题。好在政府及时出面干预,某私立学校出现的集体跳槽事件才没造成太大影响。但这对单个学校而言,社会影响一定呈负面。一是对学生家长影响不好,以后的生源会受牵动。二是对日后聘教师有影响,如果其他招聘教师动辄以辞职相胁,这学校还如何办下去?
一所私立学校现在已关闭。据说,这个学校关闭前,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月月亏损。有一个班只有6名学生,教师在课间就可以把学生的语数作业全部改完,最后,学校不得不宣布关门。根据海南省有关规定,凡作为学校的建筑物,在学校关闭后,该校舍不能用作其它用途。看来,那位办学者应当是欲哭无泪了。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风险性。其残酷性真是没商量。
由于连续几年的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形势低迷,人们赚钱的渠道少,赚的钱也不多。大多数人基本上是凭打工所得工资生活。那种通过炒股一夜爆发或通过炒房地产一夜大发的现象少了。因此人们在其他投资方面多采取谨慎态度。至于是否该让孩子上“贵族”学校,得先看手中有钱多少。没钱自然不能去。
在此形势下,迫使各民办学校不得不在学费上打主意。降低学费,提高教学质量,来争取生源。
降低学费与提高教学质量是一对矛盾。从短期看,降低学费是为了增加生源,使较多的人们上得起。但从长期看,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是根本,才是增加生源的最好途径。但提高教育质量不是短期所能实现的,那么,应急措施便只好降低收费标准了。
海南各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皆不一样。省物价部门说是要定一个收费标准,但迟迟没有出台。但物价部门的明确态度是,各类民办学校的收费原则是以收抵支,略有盈余。不错,如果不能以收抵支,那么人们投资办学就成了一种社会义务,这在目前似不现实。但是,以收抵支也只是办学者的一厢情愿。生源逐年增加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都是保平或者下滑。
有所民办学校在某开发区内,周围是农村,开发区内设施刚弄好,招商还处于初期,人口不多。但由于学校宣传工作不错,刚开办时也有500多个学生。谁知一年后,生源骤减,一下子滑到300多。据说原因是,学校学费收得并不高,但生活费收得太高,每月300元,且生活并不好。而且学校规定,不管住家远近,一律在校就餐。500多名学生,一月生活费也15万元。一个学期近5个月,仅生活费一项就有70多万元。按利润30%计算,一个学期就可以收入20多万元。其实,一个学生一个月200元生活费也可以吃得不错。说吃得不好,那么利润就可能不止30%。如此情况,虽然说学费并不贵,而家长们仍不愿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家长们也会计算,一个学生每学期总体支出是多少,是不是划算。
据言,目前海口有点名气的公办学校生源十足。一是公办学校声誉好,人们放心。二是虽然公办学校也多收一点费用,但较民办学校还是少许多。于是,许多家长千方百计找关系,挤进公办学校。这给公办学校带来收入,也增加了压力。
而事情往往又隐含另一方面。一旦公办学校教育质量不是十分理想,那么,会不会有家长又走回头路呢?答案应是肯定的。但是真要是那样,会不会耽误孩子的时间,因为孩子的年龄是不会重复的。因此,如何择校,真是让家长伤透了脑筋。
不过目前总的趋势是,一方面,民办学校普遍降低收费标准,以期最大程度地接纳新生;一方面,生源稳中略升,因为入学时已交纳建校费或赞助费的生源不可能置已交纳的高额费用不顾而另转他校。而少数望子成龙的父母在经济条件只要稍稍许可,还是要去读条件好一点的学校的。至于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目前一下子还难以定论,原因是他们开办的时间均不长,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国内或世界上拿金牌的学生怕还不容易。
纵观海南民办学校,办得越早越具实力。有所学校是1998年开始创办的。创办人夫妇俩均为退休职工,他们最初租用几间民房创办学校,开始也才几十个学生。而今,他们学校已具备小学、初中、高中等学制阶段,而且学生已上升至1000多人。当然也有少数虽办得迟但上得很快的例子。如国科园实验学校,1995年初开办,现在也有1000多名学生。
虽然步履维艰,却也持续发展,海南民办教育正在积蓄力量,度过难关,日益向健康与完善进步。
作者补充于 2022-02-21
发展是硬道理。只要质量好,而且收费也能为中上层人士接受,便有发展的基础。
请千万不要用保证上大学来诳人。在中国,大学还少有民办,即便有,人们也很少去。
多年习惯,人们还是看好国立大学,尤其名牌大学。
能够上得起民办学校的人,多是近年发了的人们的孩子。这部分人常年经商,下海早,过去多为无职业者,因而最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此外,这部分人或者户口在内地,进不去公办学校,便只好进民办学校。
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人的孩子不是因为没学上而误了上学时机,就是因为生意忙而耽误了孩子。因此,这部分人的孩子教起来也颇费功夫,于是,教学质量在这里不是一句能轻易讲得起的话题。
有所学校是新近办起来的,有大陆某名牌学校作为后盾,且校长被誉为教育家。这所学校的招生广告除了保证孩子从小学一年级直接读完高中外,还与内地不见经传的大学(大概是民办大学)有联系,可保证孩子在该校读完十二年后能够直接上这些大学。虽然如此,而报名者依然了了。除了这几年经济状况一般,人们读不起外,还有就是,人们日益成熟,对各种保证皆存以戒心并产生逆反心理。
人们注重眼见为实,但孩子上学又等不得,于是不少家长宁愿去有点名气的公办学校挤板凳,却怕花钱买个不落好。海口市有位做房地产生意发了的老板,就把孩子送进了海口市名牌小学第九小学。他虽然花了一点钱,但不多,心里也踏实,因为这所公办小学长期以来以教学质量好而闻名。换句话说,即便他的孩子将来没学到什么知识,至少他少花了许多的钱。而假如他送孩子上民办学校,花了钱,孩子依然没学到什么知识,他一定心理不平衡。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民办学校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形势迫使他们降低收费标准。过去收十万的,现在也改收三五万或者更低。另一个方面就是尽快提高质量,创出名牌。但名牌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这也给民办学校增添了许多的紧迫感。有所民办学校没收建校费,也只有少数学生住宿,他们收学费每学期是2000元,那么一年也就是4000元,读一个完小也就是24000元。比较收费十万元,另收生活费若干的民办学校来,的确是少了许多。但是,该校创办人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过去是开小吃店的,对教育不懂行,因而人们对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仍心存疑虑。好在该校现在正努力抓质量,其创办人也在努力自修,争取成为内行。
从目前情况看,海南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总体上高于公办小学的平均情况。但较之名牌公办小学,其教学质量的知名度还远远不及。因此他们的路还很长。而且由于近年投资取向很不明朗,仍然还有少数投资者来投资办学,使得本来生源不多的民办学校又面临新的压力。
就在1996年上半年,有一位从大陆来海南的老板,租用海口市一家工厂厂房办学,开学时只有27名学生,分六个班,平均每班不足5人。开学后好几天,学校皆因学生太少开不成课,导致学生又渐渐流失。最后学校不得已开课,但亏损很大。
可以预见,民办教育行列还会有新的参与者,竞争的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这与其他投资一样,民办教育也存在风险,合理则存,不合理则亡,而生源则是各校生存的基础。
孩子是每一家庭的希望。可以说,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上一所好学校,能够多学知识考上大学。民办学校适应这一潮流,这是它之所以能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具体到某个学校,如果管理有误,则可能有失。前面所提及的学校关闭便是例子。
而作为民办学校的创办者,也应有一点献身民族教育事业的精神。搞民办教育,说不赚钱是假话,但一下子赚大钱也不可能。如果唯钱是举,什么都讲钱,也有可能一个学期也支撑不下去。有所民办学校,办学之初才只有五六十个学生,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其校长还对个别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实行免费。他们节假日补课不收学生一分钱,此举深得民心。虽然学校学生不多,但每学期都有较大幅度增加,因此一年多来,该校已有近300名学生。学校办得越来越有希望。
学费+质量,是民办学校生存的依据,而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里的服务主要指寄宿学生的生活后勤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服务。能够送孩子入民办学校的父母,大多数人对孩子除了在学习上有较高的期望值外,而且对孩子的其它方面也很看重,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健康活泼地成长。有个别民办学校为节约开支,以致对学生服务不够,造成学生与家长均不满意,从而导致要求转学,生源减少。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过程中的民办学校要逐步走向科学管理,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普遍的公立公办,将向有比例的民办过渡。历史昭示着未来趋势。
有一位教师来自S省,他是辞去故乡那所乡镇中学的“铁交椅”来闯来海南的。上大学不易,分配一份属于公家的工作,对于那一辈子在山沟劳作的父母,更是不易。谁知他说辞就辞了,辞职没商量,父母为此气得与他不说话。但他有他的见解:我国自建国以来,教育公立公办,国家重负且不说,单讲那些拿铁工资的人,很难说有生存的压力,因此也很难说能取得很好的教学质量。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而言,将是公办与民办有比例地共存,将产生竞争,以求生存。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且不说他的见解是否有道理,单说他这份独特的见解也足以叫人称道。
诚然,共和国几十年,教育都是公立公办,而许多地方至今仍是无学校,小孩上学难,总也要“希望工程”来“工程”一番。国家大,底子薄,教育全由国家负担,自然是个很大的包袱。而以其它教育形式作补充,比如说村办、乡办、企业办、私人办等形式作补充,至少可以解决许多仅仅依靠国家难以解决的问题。
现今,这一趋势已初见端倪。就海南省而言,这一趋势就更显而易见。据悉,最近又有公司向教育部门提出承包某公办学校的申请。如以公司财力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如公司办学不以赢利为目的,那么这种办学方法也是可以实施的。但愿公司办学,学费不要收得超过家长的承受力,质量也能较过去有进步,那么就有办学基础,就有人拥护,就有生源,因而也就能够生存下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只要国家政策能够顺应时势,民办教育的发展便是一种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竞争日益激烈是此趋势的外部反映,而培育高质量的人才则是此趋势的必然结果。
(原载《科学时代》1997年第6期。《特区法制》1997年第7——8月号。)
  • 回复4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8

2022-02-21

粉丝 1236

2022-02-21

粉丝 976

2022-02-23

粉丝 1109

2022-02-23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