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帮助
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登录
注册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注
热榜
首页
关注
热榜
综合
综合
用户
主题
首页
关注
热榜
综合
综合
用户
主题
Toggle navigation
天门聚焦
交友
爱秀
摄影
文苑
户外
宠物
美食
钓鱼
招聘
二手
房产
商铺
装修
汽车
商情
灌水
站务
天门聚焦
交友
爱秀
摄影
文苑
户外
宠物
美食
钓鱼
招聘
二手
房产
商铺
装修
汽车
商情
灌水
站务
天门聚焦
交友
爱秀
摄影
文苑
户外
宠物
美食
钓鱼
招聘
二手
房产
商铺
装修
汽车
商情
灌水
站务
|
更多栏目
单击访问栏目,登录后可拖拽进行排序
我的栏目(显示在导航)
天门聚焦
交友
爱秀
摄影
文苑
户外
宠物
美食
钓鱼
招聘
二手
房产
商铺
装修
汽车
商情
灌水
站务
其他栏目
×
提示信息
请手动将本站设为主页
×
提示信息
请按 Ctrl+D 键添加到收藏夹
×
提示
刷新成功
确定要取消收藏吗?
确定
取消
请先
登录
后再发布主题
更多
三天前
前天
昨天
热门
最新
回复
排序:
昨天
前天
三天前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30天
选择浏览方式:
热门排行
发布时间
确 定
世界粮食日赋
文苑
37分钟前
阅读 70
回复 1
竹林康
粉丝
1231
关注
世界粮食日赋作者:劉中勝(竹林康)2025年10月16日盘古开天,先民耕荒,一粒粟承万代苍黄;羲和驭日,后稷播祥,三寸苗养四海生芒。观夫天地运行,春播秋敛,乃知仓廪实非天降;察彼农桑劳作,晨兴夜寐,方晓盘中餐皆汗淌。当此时也,寰宇共念“足食”之要:非洲草原或遇旱魃,田裂苗枯;南美沃土偶遭洪潦,谷腐仓伤。更有浪费之弊隐于街市,珍馐弃箸,膏粱掷地,岂不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亦当记“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故今设此日,非唯昭告,更在践行:劝耕者守土勤作,护良田如护金玉;勉食者惜粮节用,视五谷如视圭璋。愿风调雨顺,岁岁丰穰,使赤子无饥色;愿众生同心,代代相传,让炊烟满穹苍。斯乃世界粮食日之真义,亦为人类永续之明光
陈艳萍:家乡的呵丰店小记(图)
文苑
昨天 08:57
阅读 1645
回复 2
开心猫
粉丝
1372
关注
我儿时的住家,隔壁是意贵伯伯家。她在供销社上班,和人聊天,说谁谁谁以前在呵风店供销社上班。这个呵,我们读豁她说呵风店的时候,假如是夏天,我就感觉吹来了一股风,有凉意袭来。假如是冬天,就感觉冷风一扫,脖子一缩,甚至会打个寒战。当然,更多的是好奇,是个什么地方,怎么会叫呵风店呢!这么有诗意。呵风店是一条古街,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年,快两百年历史。最早是姓韩的姓谢的姓李的在这里开集经商,说是几家店子相连,形似青蛙,故名字叫蛤蟆店。对蛤蟆店,我有异议。我的家乡,青蛙称克马,应该是克马店。后来,三家按东西走向并列重建街巷,笔直通风,冬冷夏凉,人们就改称呵风店。1956年,在这里设农业生产指导组,考虑到呵风这个名字是呵西北风,不好,更名为合丰。我知道它叫了合丰时,还在内心排斥了一下,失落了一下。合丰这个名字,太普通了。和我想象中的差别太大,故事感顿失。近几年,我去过合丰两次。靠近马路边,有一个很是衰败的村庄,只住了几户舍不得搬走的老人,几个大妈还在编草鞋。其中一个大妈,手巧人健谈,我去看过她两次。写过一篇小随笔:打草鞋,先是搓一根绳子,一头系在草鞋机上,一头固定在腰间绑着的腰扣上,从脚尖开始打。拉拉扯扯,穿上穿下,两扎加一拐,不大一会儿,一只草鞋就编好了。草鞋打好之后,就是穿绳子。大妈说,爹爹很能干,堆草垛,码草包是一把好手。以前都是她打草鞋爹爹穿绳子,现在爹爹得了老年痴呆,不能跟她帮忙了。穿草鞋的绳子,要搓紧实,经拉扯。穿的时候,要把绳子勒光滑,要专注,有时一不小心就穿错了,又要拉出来重穿。穿好绳子后,再是修剪。修剪整齐后,一双草鞋才是完工。大妈今年八十岁,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打草鞋,对于她是童子功,闭着眼睛都能打。大妈的手指在稻草间翻飞,那动作极有韵律,我喜欢看,但更迷恋她讲的人生故事。在她十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妹妹生活,日子很艰难,母亲生气时就会对她和妹妹说,你们不听话,就把你们送给别人。儿时的大妈非常懂事,母亲催她睡觉,她假装去睡,等母亲睡着了,她爬起来叫醒妹妹,对妹妹说,姆妈为难,我们多打几双草鞋,她就不会把我们送给别人了。大妈性格好,得病后的爹爹,照顾起来很麻烦,但她从来不心烦。她只是感到遗憾,生活好了,爹爹却病了,没有享到福。大妈有三个儿女,都对她好,也不要她做事,但她闲不住,总想着自力更生,不给儿女们添麻烦。草鞋绳子留的长,大妈提在手上晃晃悠悠。当年在油灯下打草鞋的小姑娘,如今头发花白却腰板笔直。大妈老了,她的手指已不太灵便,却把岁月的结扣系得更紧,当民俗的姑娘把草鞋挂上白墙,当游客买一双草鞋回到那过去的年代,我终于明白,这不是即将消失的手艺,而是正在发芽的乡愁江汉平原的风掠过稻田,把草鞋的故事写进新时代的泥土,那些被草绳勒进掌纹的记忆,走向比田埂更远的远方!
苦哈哈与高阁兄(外三首)
文苑
前天 20:43
阅读 1354
回复 0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苦哈哈想过在基坑里捞月亮 捞混凝土浇铸的云衣裳高阁兄用塔吊做鱼杆钓出座座高楼,也钓出一轮又一轮夕阳安全帽盛满蝉鸣蛐蛐叫钢筋丛里,如蜗牛推着沉重的壳台阶和渴盼在报表里螺旋增长塔吊在高阁兄手中降下地面的时候苦哈哈变成了脚手架2025/10/13我想上月球去搬砖环形山高我的理想更高脚手架根本用不着失重是月球赐予的魔法月球能飞,我也能飞那么多要搬的砖挥挥手,随心而起,随心而落就像吴刚递来的桂花茶嫦娥飞来了啊银河飞来了啊吊车和真空运输带都来了啊用铁镐敲进月壤在银河岸边,用月光拌水泥抹平一切沟壑里的阴影2025/10/14中秋月饼如满月端坐瓷盘中央照亮围坐的亲情切开月亮,一块一块把又一年的甜蜜和幸福分给爱,分给故乡分给第三颗纽扣下的普天下和,普天下的我2025/10/14寒露银杏叶金黄了一粒蝉鸣有透明翅膀的露水在枝叶间排列成省略号点悟明月秋风犁铧又一次翻开岁月重温耕作和憧憬的轮回云层深处,大雁的鸣叫声开始预订南方的归宿秋风把门银杏树交出全部金黄换取冬天的门票2025/10/15
天门市马拉松赛赋
文苑
10-12 16:50
阅读 3837
回复 3
竹林康
粉丝
1231
关注
天门市马拉松赛赋作者:劉中勝(竹林康)2025年10月12日 秋高气爽,风拂茶乡,正天朗气清之候,恰赛事启幕之时。六载阔别,今朝鸣枪,值此良辰,万物协畅,此则天门马之“天时”也。 江汉沃土,河泽纵横。赛道起于陆羽广场,穿东湖之粼粼,过西湖之悠悠,经文学泉之古韵,抵张家湖之澄明。国槐夹道,茶经楼巍,田园铺锦,桥影横波,一步一景皆入画,此则天门马之“地利”也。 万众云集,活力飞扬。跑者负志而来,或千里归乡,或逐梦赛场;志愿者贴心引路,补给区香飘蒸菜,助威声贯彻长街。泰康跑团添彩,医者护佑全程,老少同观,侨胞共庆,心手相连汇暖流,此则天门马之“人和”也。 一枪惊晓,彩潮奔涌。踏石家河之文脉,承陆羽之遗风,竞者展毅力,观者显热忱。此赛非独竞技,实乃城之盛典,民之欢歌也!
藏頭詩·祝贺龚良学先生诗词《行健集》付梓
文苑
10-13 15:10
阅读 2437
回复 1
竹林康
粉丝
1231
关注
藏頭詩·祝贺龚良学先生诗词《行健集》付梓作者:劉中勝(竹林康)2025年10月13日 祝语盈笺贺喜忙,贺声遥寄墨香长。龚君胸蕴千年志,良句笔裁四季光。学贯古今承雅韵,先怀家国谱新章。生花艷艷春心盛,诗意悠悠秋趣昌。词润风清传远誉,行吟未改道衷肠。健帆直挂文海阔,集萃成書恆古煌。付与芸编藏锦绣,梓行天下永流芳。
肯尼亚的小雕像(外一首)
文苑
10-13 11:47
阅读 3333
回复 0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在目光的河流里草原汹涌一杆杆长矛在掌心生出根须踩准鼓点,赭石扭动全身纹路一群河马觅食在陶罐里的尼罗河每个关节都生出一座金字塔2025/10/12另有其人月亮是摁在夜空的指压脊柱的弓弦未被岁月拉弯立于耳轮的暮色飘过蟋蟀的小夜曲当彼此左右手相扣血管里东海与黄海汹涌鼾声有风吹落百部章回2025/10/12
七律·寒露
文苑
10-08 15:33
阅读 5558
回复 2
竹林康
粉丝
1231
关注
七律·寒露作者:劉中勝(竹林康)2025年10月8日阶前梧叶坠清光,晓色侵衣觉露凉。篱菊半开含浅黄,山枫初染带微霜。归鸿影断云边远,寒水声沉石畔长。最是农家收种罢,炊烟轻绕竹篱旁。
一片荒野
文苑
10-12 11:47
阅读 3482
回复 0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一群狼咬住秋风的尾巴月光下砾石慢慢睁开眼睛几棵树停不下脚步用树梢轻轻拍着云朵仙人掌为一串驼铃针灸蜥蜴搂着热情的沙漠舞蹈海市蜃楼是一头巨鲸咬掉一大块辽阔雪山在远处蹲守寂寞长出绿洲2025/10/12
小摆件
文苑
10-11 20:55
阅读 4044
回复 0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檀木底座托起的伟岸身躯里澎湃着万里江山用深邃塑造永恒铜的金色裹不住一生的磊落每一处轮廓都集结壮阔却以沉默围剿时光当秋雨前来叩问夙愿你依旧用微笑钓出我目光里淤积的所有坚定2025/10/11
全球坚韧船队
文苑
10-10 14:07
阅读 5187
回复 0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遭到拦截的是和平的力量是心痛,是迷茫,是意志的抵达是风,是梦,是前路,是怒吼的欧洲是一座座城的抗议是一扇扇门的呐喊是米兰大教堂135座尖塔纷纷高举到天堂的手臂是巴塞罗那港口启航的海风是澎湃的浪涛,是暂时未能送达的祝福朗朗乾坤,君临一切的不只是一首歌谣,一声叹息你看你看你看所有的痛,正在劈波斩浪心海里,又一次拉起高挂的帆2025/10/10
手帕里的糖霜
文苑
10-04 15:54
阅读 8861
回复 3
天门之恋
粉丝
565
关注
天门故里的老时光里,“吃席”的讲究都藏在碗里,不只是笼统的“吃十碗”,更有“十大碗”和“四大六小”的分法,那是实打实的家境标尺。谁家要是办席摆了“十大碗”,粗瓷大碗个个盛满,菜码堆得冒尖,乡邻们都会念叨:“这家日子过得真好,办席真舍得!”要是条件紧些,就摆“四大六小”,四个大碗装着硬菜,六个小碗凑着家常菜,虽也够十样,却总少了几分阔气,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尽力了,打肿脸在充胖子。”但不管是“十大碗”的体面,还是“四大六小”的实在,只要席面上有那两碗裹着糖霜的标志菜,松子肉和发花生,就能让满座人眼睛发亮,主要是孩子们,只盼着多尝一口甜。 那时候物资紧俏,肉要凭票,糖更是金贵得能当稀罕物藏,连吃油都要靠“票”来换。一般人家才吃得起菜籽油,普通人家吃的都是棉籽油,可这棉籽油也不是随便就能得的,每年卖棉花时,采购站会按斤给油票。那油颜色偏深,带着股子特别的香,炒菜、“发”东西全靠它,寻常日子里都得省着用,谁家做事(办宴席)了,左邻右舍相互周济,成了一种乡风(约定俗称)。灶台边的糖罐总锁在橱柜最上层,只有逢年过节打糍粑、做团子时,母亲才会掀开罐盖,用指尖蘸一点糖塞进我嘴里,就那么一点甜,能在舌尖绕上大半天。所以谁家要办席,不管是“十大碗”还是“四大六小”,消息能在庄子里和亲戚家传上十天,我和小伙伴们早早就盼着,不是为了凑喜宴的热闹,也不是为了看白事席的排场,就为了等那两碗裹着糖霜的菜端上桌。 我记得隔壁王婶家嫁女儿那年,摆的是实打实的“十大碗”。为了这席面,王婶家省吃俭用了几年。席面设在她家活场(门前的空地)上,十几张八仙桌挨挨挤挤,桌面是擦得发亮的旧木板,桌腿下垫着碎砖找平,怕客人坐着晃。活场平日里是晒谷子、打豆子的地方,一办席就扫得干干净净,连墙角的草屑都捡得利落,亲戚和乡邻们早早来帮忙和捧场,说说笑笑的声音能飘到村头。开席前,我和几个半大孩子就绕着活场角落临时搭建的灶台转,鼻子里满是棉油的香和白糖的甜。掌勺的是村里的土厨师李伯,他做松子肉的手艺是一绝,还攥着句上霜的老口诀,我那会儿凑在灶台边偷听,硬是把“大泡转小泡,小泡变金黄”记了大半辈子。 李伯从竹篮里掏出一大块纯肥肉,是那种带着细腻纹理的猪肥膘,切成两指宽、半指厚的肥肉条,放进滚水里过水。水开时冒起白汽,裹着姜片的香,他用长筷子翻搅着肥肉条,嘴里念叨:“过水够了才不腥,发的时候也不溅油。”那认真的模样,比侍弄自家庄稼还上心。不管是“十大碗”还是“四大六小”,李伯做松子肉从不含糊,他说“席面是主人家的脸面,菜得做好,跟碗大碗小没关系”。过好水的肥肉条要过凉水,“哗啦”一声倒进搪瓷盆,溅起的水珠带着热气,肥肉条瞬间收紧变瓷实,这样裹面糊时才不会散。接着调面糊,这是松子肉外脆里不腻的关键。李伯敲开几个鸡蛋清,蛋黄留给主人家蒸蛋羹,碗里只留蛋清,又从陶瓮里舀出几勺自家磨的小麦粉。粉不算细,偶尔能看见细小的麸皮,却带着股子麦香。他顺着一个方向搅,手臂手腕一起使力,搅到面糊能稳稳挂在筷子上,提起来不往下滴,才算正好。然后把肥肉条放进面糊里,一条一条滚匀,面粉糊裹得严实,连边角都没落下,像是给每块肥肉都穿了件厚实的白铠甲。“裹得紧,发出来的壳才够硬,挂霜时才挂得住。”李伯边裹边说,我在旁边看得入神,手都忍不住跟着比划。灶台上的大铁锅早烧得发烫,李伯拿起王婶家的陶罐,小心地倒出棉油,倒的时候眼睛盯着锅,手指捏着罐口控制量,生怕倒多了浪费。棉油受热慢,他就蹲在灶台边等,直到油面泛起细密的小泡,慢慢变成翻滚的大泡,才把火调小,将裹好面糊的肥肉条顺着锅边“溜”下去。“滋啦——”一声脆响,棉油的香立刻漫开来,裹着面粉的肥肉条在油里慢慢变胖,颜色从乳白变成浅黄,再到金黄酥脆,油锅里的泡泡也从大转小,外面的面粉壳渐渐硬挺。李伯用漏勺捞起来,沥油时油滴顺着漏勺眼往下淌,落在锅里溅起小油花,他把肥肉条摊在竹筛上:“得凉透了,复发一次才够酥。”竹筛上的肥肉条冒着热气,棉油混着肉香飘得老远,我咽着口水却不敢碰。李伯说过,刚发好的肉条烫嘴,还得等凉透逼出些油,才不腻,不管是“十大碗”里的客人,还是“四大六小”席上的亲友,都得吃着舒服。 等所有肥肉条都复发完,最关键的挂霜环节就到了。李伯把铁锅刷干净,放少量水,再撒上白糖,小火慢慢熬。他蹲在灶台边,铲子轻轻划着锅底,眼睛一眨不眨盯着锅里的糖。我凑过去看,白糖慢慢融化,从颗粒变成透明的糖浆,先冒起大大的泡泡。“这是大泡,还早着呢。”李伯低声说。过了会儿,大泡泡渐渐变小、变细密,颜色也从透亮慢慢变成浅黄,他突然停下铲子,声音提了些:“就是现在!”说着就把发好的肥肉条倒进锅里,铲子“哗啦哗啦”翻搅,动作快得像阵风。我凑近一看,白花花的糖霜瞬间裹住了肥肉条,原本金黄的外壳转眼披了层“雪”,热气裹着甜香扑过来,呛得我打了个喷嚏,却还是舍不得挪步。“这就是老辈人教的口诀,‘大泡转小泡,小泡变金黄’,晚一秒糖就糊了,早一秒挂不上霜。”李伯边搅边解释,咱这松子肉要的是脆生生的糖霜,‘十大碗’里吃着甜,‘四大六小’里尝着也不腻,老少都能喜欢。”说话间,他把挂好霜的松子肉盛到竹筛上,凉一会儿,糖霜就变得硬挺,用手碰一下,还会“沙沙”响。 旁边的发花生也快好了。花生提前用盐水泡过,沥干水分倒进热棉油里,发至表皮发皱、闻见香味就捞出来,等凉透了,也按“大泡转小泡”的口诀挂霜。刚挂好霜的发花生,裹着一层薄糖,咬一口“咔嚓”脆,花生的香混着糖的甜,连壳都想吮一吮。 这两道菜一上桌,氛围立刻就不一样了。大人们从不吃这两碗糖霜菜,心里只想着家里没到场的孩子。我记得父亲,有回村里张爷爷走了,办的是“四大六小”的席,他盯着桌上的松子肉看了会儿,伸手把我的碗往跟前挪了挪,夹了两块放进我碗里,自己则夹了口青菜慢慢嚼。更多的大人,会从口袋里掏出一块自家织的粗布手帕,有的是蓝色,有的是灰色,边角都洗得有些发白,边缘还缝着细细的线,是怕磨破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掀开手帕,用调羹(勺子)舀两勺松子肉,再舀两勺发花生,动作轻得怕碰掉糖霜,然后把帕角对折,再对折,紧紧攥在手里,仿佛那不是菜,是给孩子的宝贝。 有一次我问隔壁的张婆婆,为什么不吃一块尝尝。张奶奶笑着摸我的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婆婆牙咬不动,小柱子在家盼着呢,给他带回去,让他也尝尝席面的味道。”后来我才知道,那些手帕里的糖霜菜,全是给家里的孩子留的,大人们宁愿自己一口不吃,也要把这份甜完完整整地捎回去,让孩子也沾沾席面的喜气。 我至今记得,有回跟着母亲去吃“四大六小”,她也给我包了手帕里的松子肉。回家的路上,风有点凉,我攥着手帕贴在胸口,生怕糖霜化了,手帕里的松子肉硌着手心,却觉得心里暖暖的。到家后,我把手帕摊在桌上,里面的松子肉还裹着厚厚的糖霜,面粉壳还是脆的,我挑了一块最大的,塞进母亲嘴里,母亲却笑着推回来:“你吃,妈吃过了。”可我知道,她根本没动过筷子,那时候我还小,不懂母亲的心思,只记得糖霜的甜,和母亲藏在笑容里的温柔。如今日子好了,“十大碗”“四大六小”的说法渐渐淡了,酒席也从粗瓷碗换成了精致的餐具,菜色多了海参、鲍鱼,连油都换成了清亮的色拉油,没人再去采购站换棉油票,也没人再用棉油“发”东西了。肉和糖再也不是稀罕物,可再也没人会为了给孩子留份甜,在手帕里仔细包起松子肉和发花生。年轻人大多已经不认识松子肉了,连发花生也更喜欢咸口的,裹糖霜的反而少有人问津,他们不知道,当年那两碗没人动的糖霜菜里,藏着多少大人对孩子的疼爱,也藏着去采购站换油票、在活场摆席“发”松子肉的旧时光。 前两年我心血来潮,想给家里的小孙子做回松子肉。从菜市场买回肥膘,按照记忆里的步骤给肥肉条过水、用面粉调糊,倒棉油时却犯了难,找遍镇子也没见着当年的棉油,只好用色拉油代替“发”。发制时少了那股熟悉的棉油香,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最后熬糖挂霜时,我又念起了那句口诀:“大泡转小泡,小泡变金黄。”等糖熬到浅黄,我快速把发好的肥肉条倒进去,铲子翻搅的瞬间,白花花的糖霜裹上来,模样还是当年的模样,味道却差了点意思。 端上桌时,小孙子捏起一块,咬了一口,皱着眉说“爷爷,这外面的壳有点硬,太甜了”,转身就去吃盘子里的炸鸡腿。我自己尝了一块,糖霜的甜还是当年的甜,肥肉条还是酥得掉渣,裹在外面的面粉壳嚼着也还是当年的脆,可舌尖却尝不出当年的那份稀罕了,少了棉油的香,少了去采购站换票的盼头,少了一群孩子围着灶台等“发”松子肉的热闹,也少了“十大碗”“四大六小”里藏着的、属于天门老时光的厚重。倒是有一回,老邻居李伯来家里坐,我端出刚做好的松子肉,他拿起一块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半天没说话,最后叹了口气:“味道差了点,没当年用棉油发的香。现在啊,再也没人把手帕包着糖霜菜带回家,也没人在活场里摆八仙桌办席了。”我听着,也跟着叹气。是啊,手帕里的糖霜早就化了,活场里的席面也换了模样,可那份藏在糖霜里的、不掺一点私心的疼爱,那份用棉油“发”松子肉时的认真,却像天门的老日子一样,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有时候我会想,等小孙子再大些,我要带他去当年采购站的位置看看,给他讲当年卖棉花换油票、用棉油“发”松子肉和发花生的事,讲“十大碗”和“四大六小”的区别,讲大人们如何把手帕里的糖霜菜完好地带回家。或许他听不懂,或许他还是不喜欢吃松子肉,但我想让他知道,曾经有那样一段时光,一块裹着面粉壳和糖霜的松子肉,就能装满一家人的期待,一张皱巴巴的棉油票,就能攒起办席的盼头,那是属于天门老时光的甜,是用真心攒出来的暖,是再也回不去,却永远忘不掉的味道。
【雙調·殿前歡】歡度中秋
文苑
10-06 16:44
阅读 6569
回复 3
竹林康
粉丝
1231
关注
【雙調·殿前歡】歡度中秋作者:劉中勝(竹林康)2025年10月6日(乙巳年八月十五日)話中秋,飄香丹桂餅心酥。聯歡十五合家秀,賞月登舟,論丰年國策優。民康壽,歌盛世平安佑。軍民同德,社稷嘉謀。
久违的荣光
文苑
10-06 10:34
阅读 7568
回复 4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这个秋天是个恶作剧的捣蛋鬼土地需要以雨为茶时天天放太阳收获季节庄稼需要镀金时却又赶出一场场秋雨中秋前一个晚上,无意中抬起的目光竟然接住了一轮接近圆满的月亮我看那久违的荣光,依然如故,没什么两样月见久违的我,却是今年成了爷,鬓边多了沧桑2025/10/06
八月中秋话月圆·旧友同赏
文苑
10-05 10:02
阅读 7513
回复 1
竹林康
粉丝
1231
关注
八月中秋话月圆·旧友同赏作者:劉中勝(竹林康)2025年10月5日(乙巳年,八月十四日)昔年同醉桂花前,今夕孤吟对月悬。杯底残香思故侣,阶前清露忆联翩。长安笛远音书断,楚水帆遥梦影牵。可想今宵千里外,何人共此一轮圆。
拂不去的硝烟
文苑
10-01 15:10
阅读 1万
回复 2
北岸旧雪
粉丝
116
关注
我该如何向你说起一场逃亡呢在这个秋雨绵绵的假日我把最深的叹息留给加沙会有绝望,是因为我的浅薄和无能就像窗外一阵紧似一阵的雨声敲打屋顶,敲打远未辉煌的虹之玉的碧绿借助路旁栾树的红铃铛弹拨悲哀你听。那一声巨响像一个梦靥,阿尔-加弗里大楼如同纸牌屋般轰然倒塌几个孩子,在瓦砾堆中搜寻残存的希望在地狱之门,在满眼废墟上为自己寻找福音通往地中海沿海公路的出口让和平幸福向南撤离抓住此轮进攻发动前的时刻带上好运,拉莎一家逃出城外蓝蓝的海水,让人想起天空的辽阔但愿明天我掂起茶瓶再也倒不出新闻里的硝烟倒出的只有最质朴的爱2025/10/01
正在努力加载...
修改
钟祥论坛
号
温馨提示
用户账号安全系统已全面升级
1、以前的登录“用户名”变为“昵称”,仍对外展示
2、新增“
钟祥论坛
号”一项,用作登录,不对外显示,账号更安全
3、老用户的
钟祥论坛
号默认为昵称,建议修改下更安全
4、升级后共有三项:
钟祥论坛
号(登录用)、手机号(登录用)和昵称(显示用)
钟祥论坛
号
*以字母开头的字母、数字组合,4-16位
性 别
男
女
确 认
下次再改
是否取消关注?
确定
取消
复制链接后可粘贴发给好友!
复制链接
取消分享
提示
请使用手机APP发布,去
快速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