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后再发布主题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30天
选择浏览方式:

天门人,你不要太精明

天门聚焦 2016-06-16 阅读 23.3万 回复 65
  我们生活的天门似乎看起来永远属于精明人的,那些烂熟于人际关系的、那些溜须拍马在权力面前如鱼得水的、那些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夜不能寐的、那些为私人小利可以牺牲原则和多数人利益的、那些拈轻怕重、欺软怕硬、遇到一点麻烦就绕道走的……凡此种种我们习惯所称的精明人,无不过得那么的有滋有味!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我们独有的现象。如果不是,也许只是我们这两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人们表现的更突出一点吧,要不怎么会有那我们引以为傲的顺口溜呢: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最奸最狡是沔阳,十个沔阳“精”抵不过一个天门“憨”!
  引以为傲也罢,引以为耻也罢,这些话语其实都只能快活一下嘴巴子的,而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生活,因为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才能告诉我们一些真谛!
  我们低下头来认真想一想,这几年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进步:我们的经济总量五年翻了一番,我们的可支配财力同期翻了两番,我们的城市长高了,我们的道路宽阔了,我们的夜晚变亮了,我们的人民有了可以游玩的去处,我们的水体也变好了……而同时,我们的金字招牌也变多了: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中部最具竞争力百强城市、曲艺之乡、蒸菜之乡……
  仔细想一想,这都是精明人“玩”出来的吗?
  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是不乏精明人的,所以才有了天门人难缠的美誉、才有了天门日渐失落的二十多年……
  我们过去和现在其实也不缺少实在人的,他们实事求是、他们卧薪尝胆、他们默默奉献……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天门的大变样!
  因为,只有精明人的世界是不会进步的,只有实在的努力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而那些所谓的精明人们,他注定难以走远!
  天门人,你不要太精明!




最近常听到基层的公务员抱怨说条件苦、待遇低、舆论差、工作累、晋升难,紧接着就是网友的一片狂轰滥炸,说讲那些话的人虚伪,假模假式:“这么差!那你怎么不辞职,你不愿意干,那让给我来干!”后面接着就是“公务员是个人就能干,不需要任何能力,成天屁事没有的,一堆浪费粮食祸害人的废物垃圾”之类的恶言恶语了。
既然现在的岗位对于公务员如此不堪,应该是没有吸引力的了,为什么他们大多仍然宁愿被负面的浪潮淹没,也不愿意辞职呢?
不要邪恶的以为我会从福利待遇、隐性收入这些常规角度切入,我思考的是另一个路径。即,得到一个事物越困难,越发不容易舍弃该事物,这样一个原理也可以称为“鸡肋法则”。
再回到我们开头的那个话题,且不论公务员的岗位是否真不需要具备任何能力就能胜任,但公务员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这种有机会干这个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离职的难度。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准入问题。准入分两个方面,初次进入公务员系统和去职后又重新回到公务员岗位。
我们首先看初次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情况,现在是逢进必考,录取率之低,无需赘言,要过三关:笔试、面试与体检、每一次的过关与晋级,都是突出层层重围后的胜利果实、这说明了进入公务员系统之难。这三关每一关相当于在增加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难度,也就等于在为公务员这个岗位增值提价。

在岗位获取中我们要投入哪些成本?
一是高昂的时间成本;二是不菲的经济开销;三是不计其数的感情倾注;四亲人朋友的沉重关注;五是智力的耗费。
成本越高,换取得来的东西心理价值就越高,越不容易舍弃。

我们经历了哪些挑战?
枯燥、疲惫、压力(自己的渴望导致的、亲人朋友的关心导致的、周围相识众人的好心导致的、经济方面的问题导致的)、资金、时间、考试、竞争、信心等。
竞争越激烈,挑战就越大,挑战彰显了事物的内在价值。挑战越大,我们心中越会赋予该事物以更大价值。

而公务员离职后,想重新再拾该职业生涯,几乎没有可能。这就无形中又给公务员职业涨了价。它不像其他职业,我今天做得不高兴了,可以不干走人,换种活法。哪天又有兴趣了,可以轻易的卷土重来。
所以公务员像是买了一张不可换乘的地铁票,只能在那车上反复地篼着。这增加了换乘的压力,等于是加强了不换乘的动力。
最后补充一点就是退休金的问题。养老保险双轨制被吐槽了好多年,群众认为这是公务员的不当福利。但是我觉得退休金改革更有利于公务员个人。退休金要求公务员必须正常退休才能领取,中途如果你就离职了。你一毛钱的退休工资都没有。这也将公务员捆死了,增加了公务员离职的难度。
所以公务员之所以不愿意辞职,是由于他们太不容易的得到了这个岗位。离职就再也回不来,而且离职后就再也没有了生活保障。这些原因导致他们不愿意辞职。而不一定是那个岗位有多么好!

丧失了选择能力的公务员,其实是很可怜的。他们可能真的不喜欢他们的职业,却放弃不了。
让人民满意,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机构改革,要改到人民心里,让人民更加满意。
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为26个。此次机构改革着重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意在提高政府执行力,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就在生态环保、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管、退役军人服务、移民管理服务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加大机构调整和优化力度。
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环保监管和执法,从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入手,保证持续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防控重大疾病并应对老龄化;
组建应急管理部,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坚强的力量;
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推进综合执法,进一步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国家医疗保障局,加强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的精准服务与保障;
……
这一系列改革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旨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的改革做到了民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真正改到了人民心里。



最近,有基层扶贫干部向笔者反映:村里有两户老人,分家独居在破旧的老房里,孩子基本不赡养,老人基本没收入,因此被识别为贫困户。帮扶后发现,老人很难脱贫:没劳动能力,很难通过发展产业脱贫;法定赡养义务人非贫困户,根据现行政策,老人又享受不到低保兜底…… 这位基层干部感叹:这种“扶老”,说白了其实是在替他们不孝的子女尽孝,满满负能量;但在考核问责压力下,又不得不扶,扶吧还挺难脱贫,成了一个扶贫“死结”。眼下,这样的独居老人脱贫窘境并非个案,几乎每个贫困村都有。那么,当初为啥要把他们纳为扶贫对象呢?笔者采访中了解到,现实情况大抵是这样的:在农村,很多父母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帮子女盖新房成了家,不少子女成家不久便与父母分家。如果子女不尽孝,老人只能依靠很少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业补贴。把这样的独居老人识别为贫困户,符合扶贫对象识别工作标准。但很多基层干部没想到的是,这些老人被识别为贫困户之后,国家会有如此大力度的扶持政策,会有如此严格的贫困退出政策;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还会招来周围群众“有子女凭啥还享受扶贫政策”的不理解甚至是非议。有子女的独居老人到底该不该扶?这个扶贫“死结”怎么解?笔者认为,该不该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子女属于财政供养人员、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主,或子女有商品房、小汽车的,这类独居老人原则上应从扶贫信息系统中剔除。子女不属于这几类对象但事实上不尽赡养义务的,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不能不扶老人。这种“扶老”具体怎么扶,得有讲究。如果老人还有部分劳动能力,可以为其量身打造劳动强度不高的产业扶贫项目。比如,四川等地推行的庭院经济扶贫模式,在院子里种点菜,养点家禽。如果村里有光伏电站等不需要投劳的产业扶贫项目或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应把没有劳动能力的独居老人优先纳入其中。这种“扶老”还一定要与“扶儿”相结合。如果子女有能力或者愿意尽赡养义务,绝大多数独居老人脱贫不会是什么难事。那么,如何“扶儿”?首先是德治。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的法定义务。要对子女进行孝道文化宣传和感化教育。同时通过开展好儿女、好媳妇等评比,倡导孝亲敬老。对于不赡养老人的,可以上黑榜警示,形成农村熟人社会道德舆论压力,引导子女给予老人更多物质和精神关怀。其次是自治。山东等地探索制度化的家庭和社会共同养老模式,政府出面设立“孝善基金”,子女每年要为父母提供一定的养老资金,地方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村里成立养老理事会,要求子女签订赡养老人协议,对人均收入达不到脱贫标准的贫困老人,子女至少要为老人补齐不足部分,村党支部监督执行。这些做法值得探索借鉴。最后是靠法治。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的,老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在查明事实后,根据当地生活标准,判决子女给付一定的赡养费用;如果子女拒绝支付,经老人申请,法院可以强制执行。对少数顽固不化、拒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的子女,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来源: 人民日报-顾仲阳
孩子过生日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随着家长为孩子准备生日会、邀请其同学、小朋友一起“同乐”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孩子希望交朋友、家长要面子,孩子们的生日会也因此日渐升级,动辄花费千元,有的豪华生日宴更是花费上万元。对于孩子的生日宴怎么看?我们不妨听听各方的看法——

@亦张亦弛(家长):为让孩子学会分享
对于孩子请朋友来过生日,我基本是持肯定态度。如今在大城市,多数家庭还是只要一个孩子,从小被父母、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这么多人宠着,喜欢什么就能有什么,而且自己独霸,不懂得分享,也不习惯礼让,刚上幼儿园时,经常因为玩具、零食和班里小朋友打打闹闹。
儿子4岁生日时,我买了个大蛋糕送到班里,还给班上每个孩子准备了一盒橡皮泥。儿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同时也得到了祝福。通过生日会,儿子和不少孩子成了好朋友,他现在已经习惯了有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我觉得这样的行为有助于让孩子理解分享,学会合群。

李女士(家长):给内向的孩子锻炼的机会
我女儿比较胆小内向,朋友圈很窄。所以,我很鼓励孩子去参加其他孩子的生日派对,每年我们也为女儿办生日会,希望孩子能借此机会多接触一些小伙伴,在社交上能够更开放一些。
给朋友送生日礼物,是一个培养孩子爱心和换位思考的机会。我会陪孩子一起挑选礼物,这可以让女儿知道,买东西除了要考虑自己喜欢,还要考虑小寿星的喜好,这促使她平时观察和了解别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一些事情。另外,还要考虑预算,让孩子懂得,礼物的意义在于表达自己的心意、适合对方,不必价高。我们通常不买很贵的,用的也是孩子的零花钱。通过生日会,女儿既变得大方了,也学会了怎么花钱,而且收获了很多友谊。

@细雨菲菲:“高大上”生日会不可取
孩子举办生日聚会,背后忙碌的都是家长。不管是“做东”,还是受邀参加,家长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有的小寿星的生日会办得排场大,收到的礼物也更多更好,令别的孩子羡慕、欲意效仿,“高大上”生日会容易刺激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其实,过生日本身没什么不好,但过于物质化,由简单的情谊变成了价值衡量的礼尚往来,就变了味,不可取。

Lucy(全职妈妈):是孩子的心愿,也是爸妈的成就
我每年都会给儿子办生日派对,年年不一样。
这两年流行做主题派对,我想不如借这个机会,展示出孩子这几年的学习成果,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去年,我包下一家餐厅,把孩子历年来的摄影和绘画作品整理出来挂在墙上,并请一位美术老师开了一个简短的讲座。目的是为了让儿子和小伙伴们吃好玩好的同时,能有所收获,让儿子记住每一个生日的精彩,成为人生美好的回忆。
孩子的生日别具一格,孩子高兴,家长从中也获得了成就感。

曹杏娥(心理咨询师):友谊不能用物质来衡量
爱孩子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地用金钱来衡量,否则很容易导致孩子摆阔、炫富,养成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坏习气,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人格心理上的缺陷,有损孩子成长。
与花重金买乐子相比,想让孩子的生日过得更有意义,不如全家人总动员,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亲子游,让孩子在家人的陪同下,亲近自然、放松心情,在与亲人的互动交流中体味亲情。
心灵手巧的父母,也可以给孩子送一份亲手制作但很有纪念意义的生日礼物;在陪伴孩子过生日的亲子交流中,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日其实是妈妈的受难日,教育孩子生日当天更应该感恩父母,而不能只顾自己开心。

@冬日阳光(中学教师):对孩子合理引导
一些学生认为,请客吃饭是和同学搞好关系最有效的手段,因此造成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这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自身成长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孩子们陷入人情消费怪圈,无论送礼还是收礼都是一种负担。因此,对待孩子的人情消费要合理引导,直面他们的正常交往诉求,把握好“度”。家长要言传身教,学校以及社会各界要正确引导,不能把庆祝生日转化为物质体现,让孩子们懂得勤俭节约。

最近,地铁上的一个小男孩刷爆了朋友圈:



在成都地铁2号线上,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一起坐地铁,中途一位阿姨带着小宝宝上车,小男孩主动让了座,然后在妈妈休息时,用手为妈妈垫着头,还帮妈妈背包。
一张照片,温暖了无数人。
有网友留言说:
@蟲訫睐菓O_o: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的,爸爸肯定也这么对妈妈的,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成长都孩子都会有爱和暖心。
@鱼摆摆要吸猫:所以说有些父母别再为自己孩子熊而找借口,这根本不是年龄问题,这时家长教育的问题,教育好了哪有什么熊孩子?看看这个有教养的宝宝!



01
只要家长教得好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熊孩子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孩子。
他们可能乱扔垃圾,随地吐痰;
他们可能乱翻别人的包包,抢走你心爱的漫画玩偶;
他们可能把你的家搞得一团乱;
......
他们的叫喊声回荡在每一家饭馆、每一个电影院和每一节车厢里。
分分钟气得你原地想要爆炸。
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熊孩子。
我不止一次地遇见过熊孩子,更不止一次听到他们父母对于孩子没教养行为的解释:“孩子小,不懂事”,“小孩子,淘气是正常的”,“等他长大了就知道了”.....
几乎所有的熊孩子背后都藏着一个熊家长。
养不教,父之过。
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曾经写道: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
教育的基础是家庭。
真的只要家长教得好,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熊孩子。



02
父母给孩子的教育
就是他以后的人生
一位母亲在网上发帖说:
在餐厅吃饭,就因为儿子稍微调皮了一点就被打了一耳光!气得她现在还在发抖。原来,这位母亲带儿子去附近的餐厅吃饭,她儿子喜欢到邻桌到处跑跑看看,几次去骚扰吃螃蟹的邻桌,最后因为跑到隔壁桌上去抓螃蟹,被别人把手甩开后,动手打了这桌的人,结果被回打了……
母亲很愤怒,言辞间都能感受到那股怒火:
然而网友的回复估计要让这位母亲更加气愤了:
家长,你可以溺爱孩子,你可以纵容孩子的任性,你可以原谅孩子的错误,但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
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个世界就会狠狠地教训他。



近现代史上最出名的“宋氏三姐妹”,其荣光也离不开背后的父母。在落后保守“重男轻女”的20世纪初,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从小鼓励女儿学习,教会她们独立、坚强。
《宋耀如——宋氏家族奠基人》中说:宋耀如喜爱孩子,让孩子按其个性自由发展。但他并非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而是尽最大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而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更是严格要求子女,饮酒、赌博决不允许,吃饭、睡觉、坐立起行皆有规矩。除此之外,她还教孩子画画,弹琴来陶冶情操。
在父母的影响下,三姐妹个个气质出众、才华横溢,创下一个又一个传奇。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成人必须用心思考的,父母给孩子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



03
父母的修养
决定孩子的教养
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就是先学会做人,品德修养好了,行有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而父母的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教养。
过年时候,一个远方亲戚带着自家儿子到我家拜年——事实上那简直是一场灾难。小男孩刚到我家就开始吵闹,吃得零食垃圾扔的满地都是,还闯进我的房间,拿着我的一个玩偶不肯放手,说是要带回家。
“你是姐姐,姐姐要让着弟弟。”男孩妈妈这样对我说,在得到我不同意的回复后,脸色立刻阴沉下来,将娃娃狠狠扔到我怀里,摔门而去。后来听说亲戚到处告诉别人,我家多么抠门,多么小气。
央视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镜子》,里面孩子的一句自白至今印象深刻: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小孩都是看着大人说话
学着大人的样式长大的




教育的本质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想要孩子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父母首先也是最重要要做的事是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正如《礼记·大学》中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而好的教养,是父母给孩子一辈子最好的财富。



04
最好的教育
是父母彼此相爱
有人说: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生活中常常能看见一些父母,因为琐碎小事就相互谩骂,互相指责,有时更是大打出手,冷暴力,甚至离婚。
谁也没在意那个在墙角瑟瑟发抖,眼神惊恐的孩子。
有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个问题: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长大后都活成了什么样?
无数人在下面回复:
没有安全感!
不再相信爱情!
悲观!
总是用吵架的方式解决问题!
.......



每个人都会在成年后,无意识地重复父母的行为。感受到父母之间爱的孩子,当他们恋爱并成立家庭时,会无意识的将这份爱延续下去;而在父母争吵冷漠中长大的孩子,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相爱的榜样,面对爱情时会不知觉的抗拒,充满了不安。
曾看过一句话:
「找对象要找一个爸妈相爱的。那些爱,会让他天赋异禀,去尊重自己的伴侣,呵护自己的家庭。」
作为父母,可以吵架,但永远别对爱的人说狠话,不要轻易将“离婚”说出口。你永远不知道你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会对他的成长带来怎样的障碍。
父母影响孩子的性格,而性格,会决定命运。
为人父母,既然给了孩子生命,那就不该让孩子的人生输在父母手上。
正在努力加载...
提示
请使用手机APP发布,去快速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