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后再发布主题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30天
选择浏览方式:
11月16日,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市长盛阅春率队到我市调研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xjpzsj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sw、szf部署要求,深化合作,同题共答,加快提升武汉都市圈发展能级,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山,市政协主席杨智,天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纪道清,市委副书记、市长肖敏,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华忠,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蒋胜雄参加调研。盛阅春先后来到沿江高铁天门站、永昌(天门)新材料有限公司,察看沿江高铁天门段建设进展,了解天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他说,天门交通区位优越、产业特色鲜明,近年来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希望两地加强沟通协作,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取得更多务实成果。调研中,盛阅春指出,《zgzy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推动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坚决扛起使命责任,坚持“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为全省支点建设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武汉愿与兄弟城市一道,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担当作为,共同谋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争取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任务落户,持续提升武汉都市圈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在增强发展动能上加强协作,加强对重点产业的协同谋划,抓好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共享,共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在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上加强探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不断健全市场运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项目带动机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在提升民生幸福指数上共同努力,加强交通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生态环境联保共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武汉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努力推动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取得更大进展。纪道清说,天门作为武汉都市圈重要成员,始终把融入都市圈、服务一体化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发展机遇,主动承担起在武汉都市圈建设中的职责使命,深度对接武汉丰富的科技、人才、产业资源,着力做好“融圈入群”文章,推动武汉都市圈加快发展。天门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把建设新时代侨乡与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结合起来,科学合理设定“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和路径,全力打造体现天门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深化与都市圈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努力在武汉都市圈建设中展现天门担当、贡献天门力量。武汉市领导陈劲超、曾晟,天门市领导曾令慧、张劲松参加调研。

天门北湖将大发展

天门聚焦 昨天 10:14 阅读 3555 回复 1
目前编制完成《天门市绿色低碳示范总体城市设计》《北湖片区生态居住示范区实施方案》《环东西湖示范区更新改造实施方案》三个总体规划方案;完成绿色低碳示范建设及城市功能提升(北湖片区)、北湖侨乡文化特色街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6个项目方案设计。天门在全省住建系统会议上做绿色低碳示范试点经验交流发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华建设网等媒体分别刊发了《绿色低碳县城“规建运治”一体化路径探求——以湖北省天门市为例》《天门北湖“上新”!水上运动中心已就位,音乐草坪、环湖绿道建设正酣》等文章。今年6月,四川省南江县来我市专题考察学习绿色低碳规划、建设、运营、治理一体化工作,宣恩文旅集团来我市考察北湖绿色低碳商业运营投资项目。这些宣传报道与交流,不仅提升了我市绿色低碳建设的知名度,也激励着我市为打造生态宜居、绿色发展的城市典范不断奋进。主持人: 北湖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具体有哪些?目前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何?郭良卫: 确定北湖片区为全市绿色低碳生态示范建设工作的首期启动区,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东至学院路、南至陆羽大道、西至汉北河、北至复州大道。北湖片区首期启动项目包括绿色低碳示范建设及城市功能提升(北湖片区)项目、北湖侨乡文化特色街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北湖全龄友好型社区服务补短板项目、水上运动中心、北湖体育公园项目、汉北河至北湖水系连通工程等6个项目,总投资约3.4亿元,分别由市住更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文旅局、竟陵街道负责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建设及城市功能提升(北湖片区)项目、北湖侨乡文化特色街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由市住更局负责建设,重点围绕“一环两园九景”,着力打造一个集“绿色低碳示范”与“新时代侨乡”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一环”即优化北湖公园绿道系统,翻新1.25公里骑行道,开展标识划线,形成骑行道、跑步道、步行道功能完备、分离完善的绿道体系。同步提升绿化景观,打造垂柳、川红紫薇、乌桕、栾树、水杉5大特色绿道,形成“翠紫相映、绿柳成荫”等1里1特色环形步道景观,为市民提供四季皆宜的生态步道。“两园”即侨乡风情园和世界岛主题园。侨乡风情园以原侨乡博物馆(将建设为侨乡风情馆)为核心,规划打造成集游客服务中心、交通枢纽,休闲游憩,室内外侨乡文化展示为主的公共活动空间;侨乡风情馆东侧绿地空间将打造成一处可观赏、可展示、可互动、可停留的灵活性多功能文化宣传展示空间;侨乡风情馆将以多元展陈方式,聚焦侨乡历史脉络、民俗特色与侨胞奋斗历程,全景式呈现独具魅力的侨乡文化精髓;改造露台空间,临坐远眺北湖,打造一处综合性文化休闲观光场所。世界岛主题园位于北湖大道与鸿渐路交叉口西北150米,通过湖面开挖,打造浓缩式世界五大洲地图,围绕“启程远航、拼搏发展、归乡欢聚”三大场景,通过雕塑、名人事迹展等形式彰显天门侨胞“敢为人先、敢闯天下、开放创新、诚实守信”的精神。“九景”即公园内的九处重要景观节点,包括观光塔、侨心广场、音乐草坪等,每一处景观都融入了侨乡文化的元素,既展现了天门侨乡的历史底蕴,又赋予了公园独特的文化内涵。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世界岛人工湖驳岸地形塑造,栽植川红紫薇等苗木1500余棵;观光塔正在进行第4层脚手架搭建、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计划12月底完成主体结构建设;3座桥梁已完成桥面混凝土浇筑;城市文创馆基础浇筑完成,正在进行钢筋绑扎;驿站与音乐草坪均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预计12月竣工;完成侨乡风情园东侧绿地路面硬化及部分绿化施工;北湖侨乡文化特色街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已建成骑行道0.8公里,正在进行0.2公里骑行道结构层施工。北湖全龄友好型社区服务补短板项目位于状元路与华侨大道交叉口,用地面积约 1.33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采用“L”形设计,由两座帆船形状的建筑整合构成,通过共享平台承托起两个建筑体量。该中心集生活服务、社区福利、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七大功能于一体,具体设置了生鲜超市、餐饮、社区卫生站、文化艺术培训、健身房、党员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周边北湖公园优良的景观生态环境,邻里中心能够营造灵活多样的空间,有效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实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的目标,为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增强居民幸福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项目主楼正在进行基础梁钢筋绑扎、模板制作,副楼地下室正在进行拉森钢板桩施工。水上运动中心位于北湖公园西侧,主体工程包括500米龙舟赛道、驿站、飞鱼模型结构,配备了12人制龙舟2艘、22人制龙舟1艘及无线广播系统,整合了日常水上运动和公园服务功能。目前该项目已竣工,既能承办国内水上运动赛事,提供专业赛事服务,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已与市文旅局达成合作,已经派指导员到天门对桨板爱好者和我市指导员进行过科学指导方法培训,又可作为市民休闲去处,实现赛事与休闲功能融合。北湖体育公园项目分设两处,一处位于夜市东侧,将建设5个羽毛球场、2个五人制足球场、1个网球场;另外一处位于华侨风情馆西侧,将建设2个标准化篮球场。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足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碎石铺设及场地平整碾压,综合道正在拆除,智能化管网铺设工作基本闭环。汉北河至北湖水系连通工程位于北湖公园西北侧、汉北河以东,项目连通汉北河和北湖,是一项集生态治理修复、河道疏浚、水网环境改善、防洪排涝及灌溉补水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其主要建设内容涵盖汉北河与北湖的连通渠道、船闸、交通桥、穿路箱涵、排水暗涵及滨水景观等。该工程通过蓝绿缝合与活水赋能,构建起贯穿城市与自然的生态廊道,充分诠释了集水润生活、休闲娱乐、园林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水陆廊道生态价值。目前,该项目已完成EPC招标,正在开展北湖清淤。
在11月13日召开的湖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上,《湖北省石家河遗址保护条例(建议表决稿)》通过审议,即将提请11月25日召开的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表决通过并经公布后生效。石家河遗址是我省乃至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历史价值最高的考古遗址,其重要性及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考古领域,石家河遗址是无可替代的标杆。先后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斩获“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该届唯一入选的中国项目),在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影响力深远。文化层面,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三大核心遗址之一,其距今5900年至3800年的文明脉络清晰完整,从早期龙嘴古城、核心谭家岭古城,到后期规模达348.5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古城,逐步发展为我国已知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市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坚实支撑。社会关注层面,遗址获国家、省级全方位战略支持,入选首批国家级重要大遗址名录,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为标志性建设项目,遗址保护建设连续两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保护条例已纳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省委主要领导多次亲临调研、定向领航,专家学者多年来扎根一线深耕,凸显了社会各界对遗址的高度重视与深切情怀。来源:湖北人大
电力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近日,天门法院岳口法庭审理了数起排除妨害纠纷案件,依法处置了乡镇道路10kv线路保护区内的超限高树木,及时消除了电力运输安全隐患,用司法力量为公共安全筑起坚固防线。 某供电公司承担着市区及多个乡镇的供电任务,其管理的几条配电线路需横跨郭某等人承包的责任田。随着时间推移,郭某等人在责任田内种植的树木生长迅速,树高即将触碰高压线路,存在极大的电力安全隐患。 供电公司巡查发现后,向郭某等人下达《安全隐患告知书》,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清理超高树木,但郭某等人在签收告知书后并未按要求予以整改。为保障供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维护公共利益,供电公司向天门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郭某等人清理10kv线路保护区内的超限高树木。 法院审理认为,高压线路作为重要的电力设施,其安全运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必须依法予以保障。郭某等人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种植超高树木影响不特定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已构成对公共安全的妨害。 为妥善化解纠纷,承办法官迅速与郭某等人取得联系,告知其行为的严重危害性,并释明法律法规,要求郭某等人主动履行义务。经过多次协商,郭某等人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理解了保护电力设施的重要性,表示愿意配合法院工作,主动履行清理义务。最终,郭某等人与某电力公司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守护电力安全,人人有责。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保障,保护电力设施安全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在此,法官提醒广大群众,遵守电力设施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电力设施保护区的范围和禁止行为,不在保护区内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不修建违法建筑物、构筑物,不堆放杂物。发现电力设施周边存在安全隐患时,及时向供电部门或相关部门报告,共同参与电力设施保护。如因自身行为可能影响电力设施安全,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整改要求,主动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因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五十三条  电力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电力设施保护的规定,对电力设施保护区设立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不得堆放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物品。在依法划定电力设施保护区前已经种植的植物妨碍电力设施安全的,应当修剪或者砍伐。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一)不得堆放谷物、草料、垃圾、矿渣、易燃物、易爆物及其他影响安全供电的物品;(二)不得烧窑、烧荒;(三)不得兴建建筑物、构筑物;(四)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来源:湖北省天门市人民法院
正在努力加载...
提示
请使用手机APP发布,去快速安装